

1.
動詞
液體落在紙或其他物體上向四外散開或滲透;液體滲入或滲出。
1.
亦作“潱”。亦作“湮”。
2.
水名。
1.出自《說文·水部》洇,水也。
3.
指水流。
1.出自《湘中怨解》﹝汜人﹞因撰《光風詞》曰:“……迷千里兮涵洇湄,晨陶陶兮暮熙熙。”
4.
液體在物體上向四周散開或滲透。
1.出自《中年頌》﹝她﹞低頭看去,只見奶水透過上衣,洇濕了白色的工作圍裙,在胸前染出兩幅不規(guī)則的圖案。
2.出自《人民文學》亞仙腦殼里亂糟糟的,就像那洇開了的墨漬。
1.聰穎的氣質。
1.指新谷未熟青黃不接的月份。
1.猶言薄葬。
1.儉約中正。
1.謂實行儉樸的政治措施。
1.鹽。
1.鹽并委以重任。
1.挑剔,剔除。
1.泛指信札﹑帖子等。
1.選擇。
1.鹽。
1.猶繭甕。指大蠶繭。
1.謂蠶事欠豐。
1.古代民俗,于正月十五日夜,摶米﹑麥粉若繭狀,書事置于其中,以占一年之事,謂之"繭卜"。
1.吐絲做繭之蠶。
1.牛犢。
1.漢時上林苑內觀名。
1.飼蠶之館。
1.聲氣低微貌。
1.形容牛角初生之狀。言其形小如繭似栗。
2.借指牛犢。
3.指植物的幼芽或蓓蕾。
4.古以小牛祭祀,因以"繭栗"泛指祭品。
1.牛犢。比喻幼弱無能之人。
1.小牛之角。形容東西細小。
1.猶蛾眉。形容婦女眉毛秀美。多代指美女。
1.官府所征的有關絲麻的賦稅。
1.蠶絲。
2.泛指賦稅。斂賦如抽絲于繭,故云。
3.指正月十五日夜以米﹑麥粉摶制的面繭。
1.形容細密。
1.餳糖的一種。大如棗核,兩頭尖,形似繭,故稱。
1.南朝梁任昿《述異記》卷上"園客者,濟陰人……常種五色香草,積十余年,服食其實,忽有五色蛾集香草上,客薦之以布,生華蠶焉,至蠶時,有一女自來助養(yǎng)蠶,以香草食之,得繭一百二十枚,繭大如甕,每一繭繅六七日絲方盡。"后因以"繭甕"指大蠶繭。
1.絲織物。
1.蠶初作繭時在繭外所吐的散絲。
2.以蠶絲織品制成的衣服。
1.用蠶繭制作的紙。
繭子1〈方〉蠶繭 。 繭子2 [jiǎn·zi]同‘趼子’。
1.調查﹐稽查。
1.舊時戲曲演出時出入舞臺搬置道具的服務人員。亦指此項工作。
1.修整邊幅。指檢點約束﹐注意細節(jié)。
1.查核。
1.拾荒。謂撿取別人漏收的種子﹑果實等。
1.亦作"撿校"。
2.查看﹐查視。
1.拘束﹐約束。
1.查對校勘。
1.翻檢查看。
1.法度。
2.稽查。
3.搜括。
檢修房頂漏雨的部分。
撿取別人扔掉的廢品。
1.約束言行的法度﹑準則。
2.引申為典范。
1.斂手﹐縮手。
1.見"撿挍"。
1.規(guī)矩;法度。
2.約束﹐監(jiān)管。
1.猶言發(fā)洋財。
〈方〉原指撿拾外國人丟棄的物品,后泛指得到意外的財物或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