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地支的第三位。
2.
名詞
寅時,十二時辰之一,指夜里三點到五點。
3.
名詞
(Yín)姓。
1.
地支的第三位,古代用以紀年、月、日、時。
1.出自《爾雅·釋天》太歲在寅曰攝提格。
2.出自《云笈七簽》常以十二月晦日宿夜晝朝,至平旦,于室中向寅地再拜。
2.
象正月陽氣上升萬物始蘇而動之貌。
1.出自《史記·律書》寅言萬物始生蚓然也。
2.出自《淮南子·天文訓》指寅則萬物蚓蚓也。
3.出自《說文·寅部》寅,髕也。
3.
引導;前進。參見“寅車”、“寅緣”。
1.出自《爾雅·釋詁上》寅,進也。
4.
恭敬。參見“寅紹”、“寅賓”。
1.出自《封燕然山銘》寅亮圣皇,登翼王室。
2.出自《賽江文》潔牲明酌,寅奠江浦。
5.
猶同寅。泛指同僚。參見“寅誼”、“寅僚”。
1.出自語出《書·皋陶謨》同寅協恭,和衷哉!
2.出自《福惠全書·蒞任·交接寅僚》至於鄰封,均屬寅誼,尤宜聘問以時。
3.出自《嘯亭雜錄·徐文定公》退與諸舍人講寅誼,其不茍也如此。
4.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天下事自然錢可通神,況且那督辦又是前任二品大員之子,寅誼、世誼總還多。
5.出自《福惠全書·蒞任·清查》寅僚推贈,胥役素蒙惠利者餽送之。
6.出自《痛史》天祥先開口說道:“仆與足下昔日是寅僚,今日是仇敵。遠勞光臨,不知有甚見教?”
7.出自《新政府之人才評》﹝李某﹞以與總理在朝鮮時有寅僚之舊,特就謁於上海。
6.
指十二生肖中的虎。參見“寅人”。
1.出自《雅述》貓見寅人,則啣其兒而徙其窠。
7.
通“夤”。深。參見“寅夜”。
1.出自《乞詩賦經義各以分數取人將來只許詩賦兼經狀》天下學者寅夜競習詩賦,舉業率皆成就。
2.出自《前漢書平話》大漢十六年五月初四日寅夜,樊亢領三千軍入內,將呂家三千口家屬,盡皆斬首。
3.出自《彭文憲公筆記》達官中有馬亮者知之,寅夜詣至恭順侯吳瑾家言之。
8.
姓。元有寅午辰。見《萬姓統譜》。
1.出自《續通志?氏族略六》寅,見《姓苑》。宋寅午辰,嘉興教授。
9.
夏歷正月為建寅之月。以紀日則甲寅為日干之始。又為十二辰之一,相當于今北京時間午前三點鐘至五點鐘。
1.出自《論衡?說日》今案察五月之時,日出于寅,入于戌。
10.
通“夤”。大。參見“寅邱”。
1.出自《淮南子·說林訓》寅邱無壑,泉原不溥。
1.融化。
1.晃動貌;蕩漾貌。
1.水波蕩漾貌。
2.飄蕩貌。
由一種或幾種物質均勻地分散在另一種物質中所形成的混合物。由溶劑和溶質組成。能溶解其他物質的物質稱溶劑”,能被溶劑所溶解的物質稱溶質”。如蔗糖溶液中,水是溶劑,蔗糖是溶質。通常指水溶液。水是常用的溶劑。
1.水盛大貌。
1.水勢浩大貌。
1.安閑舒緩。
1.遲緩不進貌。
見溶液”。
1.見"芙蓉城"。
2.古代傳說中的仙境。
1.福建省福州市的別稱,因其地多榕樹而得名。
1.福建省福州市別稱。
1.榕木下的小路。
1.木名。常綠大喬木。樹干分枝多,覆蓋面廣,有氣根。葉子互生,橢圓形或卵形;花黃色或淡紅色;果實倒卵形,黃色或赤褐色。生長在熱帶地方。木材褐紅色,可制器具,果可食;根﹑葉﹑樹汁均可作藥用。
1.榕樹。因其高大茂密,望之若大廈,故名。
1.為促進原料﹑礦石或金屬的熔化,在熔煉﹑焊接或煅接時加進的物質。如石灰石﹑二氧化硅等。
1.熔化。
1.熔化煉制。
2.喻培養。
1.熔煉金屬的爐子。亦用以比喻鍛煉人的思想品質的環境。
1.從火山或地面裂縫中噴溢出的高溫巖漿。
2.用以喻被壓抑的熾熱的感情。
1.熔化鑄造。
1.見"蠑螈"。
1.亦作"蠑蛍"。
2.兩棲動物。狀如蜥蜴﹐頭扁﹐背黑色﹐腹紅黃色﹐有黑斑﹐四肢短﹐尾側扁﹐生活在水中。
1.鳥獸身上的細毛。借指精致細軟的毛皮。
2.指呢絨等毛織物品。
1.鳥獸貼近皮膚的柔軟細毛。
2.泛指細軟絨毛。
1.鳥獸脫去舊毛﹐換生新毛。喻人因季節而更換服裝。
1.細軟的毛皮衣服。
1.漢孔融﹑王粲和唐王勃﹑李泌的并稱。
1.光明昌盛。
1.明白通暢。
2.暖和舒暢。
3.恬適。
1.見"融暢"。
1.通明透徹。
1.通達。
1.融合;調和。
1.指東北風。
2.祝融之風。指大火。
1.見"融會貫通"。
1.明亮的光。
1.融化和合。
2.和煦;暖和。
3.隨和;調和。
4.和諧。
1.和煦蕩漾。
1.熔化;溶解。
2.融會;融合。
1.融會;融合。
1.融合會通。
2.融會貫通;領會。
1.謂把各方面的知識或道理參合在一起﹐從而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
2.融合無隔閡。
1.同"融會貫通"。
1.猶融和﹐和順。
1.融合混和。
1.融通和洽。
1.唐宇文融﹑韋堅的并稱。
1.融合;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