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衣服(fu),衣裳(shang)。
2.
名詞
包在物體外面的一層東西。
3.
名詞
胞衣。
4.
名詞
(Yī)姓。
1.
上衣。
1.出自《詩·邶風·綠衣》綠衣黃裳。
2.出自《法言·修身》惜乎衣未成而轉為裳也。
3.出自《俏皮話·背心》凡為衣者,襟、袖、領、褉,缺一不可;汝之生像,本不完全,乃欲得完全名字乎?
2.
泛指衣服。
1.出自《詩·豳風·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2.出自《醉后》詩淋漓身上衣,顛倒筆下字。
3.出自《寄潁若》詩低徊別具滄桑淚,才說開天已滿衣。
3.
引申指遮蔽身體局部的東西。
1.出自《左傳·哀公十五年》閏月,良夫與大子入,舍於孔氏之外圃。昏,二人蒙衣而乘,寺人羅御,如孔氏。
2.出自《說文·糸部》绔,脛衣也。
3.出自《晉書·惠帝紀》行次新安,寒甚,帝墮馬傷足,尚書高光進面衣,帝嘉之。
4.
蒙覆在器物或自然物表面的東西。
1.出自《禮記·樂記》名之曰建櫜
2.出自《罷還邊將》詩新鷹飽肉唯閑獵,舊劍生衣懶更磨。
3.出自《答蘇州韋應物郎中》詩書衣流埃積,硯石駁蘚生。
4.出自《舟行有感》詩天陰鳥自語,水落岸生衣。
5.出自《說文解字通論》“解衣耕”是一種耕種的方法,“衣”指地的表皮,不是衣裳之衣。
6.出自又如:墻衣;炮衣。
5.
包裹在藥丸外面或浮在某些食物表面的東西。
1.出自《齊民要術·笨麹并酒》三七日曲成,打破看,餅內干燥,五色衣成,便出曝之。
2.出自《續夷堅志·延壽丹》每一兩,作十二丸子,勿令有劑縫。或朱砂,或水銀,為衣,不為衣亦可。
3.出自《子夜》那杯子里的熱牛奶剛剛結起一張薄薄的衣。
4.出自又如:糖衣。
6.
指胞衣。
1.出自《齊民要術·雜說》取蟾蜍及東行螻蛄
2.出自《馬氏日抄·番藥》阿息兒,狀如地骨皮,治婦人產后衣不下。
7.
指鳥類的羽毛。
1.出自《奉和襲美二游詩·任詩》魚驚尾半紅,鳥下衣全碧。
2.出自《小園獨立》詩新泥添燕戶,細雨濕鶯衣。
8.
指果實的皮、膜及表面的霜粉。
1.出自《陪游鳳皇臺獻詩》金桃帶葉摘,綠李和衣嚼。
2.出自《雞肋編》京師賣生果,凡李子必摘其蒂,不敢觸其實,必留上衣令勃勃然,人方以新而為好,至食者須雪去之。
9.
殷代祭祀名。參閱王國維《觀堂集林·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
10.
通“依”。
1.出自《書·康誥》今民將在祗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
2.出自《蒜山被始興王命作》詩美哉物會昌,衣道服光猷。
3.出自《太平廣記》方義家居華州,女兄衣佛者亦在此。
11.
通“殷”。
1.出自《禮記·中庸》一戎衣而有天下。
2.出自《奴隸制時代·殷代是奴隸制》根據卜辭的記載看來,殷人自己自始至終都稱為商而不自稱為殷的。在周初的銅器銘文中才稱之為殷,起先是用“衣”字,后來才定為殷。
12.
姓。元代有衣氏。見《元史·列女傳二》。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衣氏,見姓苑。
1.寄坐。謂不稱其位﹐坐不能久。
1.木名。
1.謂寄托生命。
1.擦拭地板的工具。用許多布條系在木棒的一頭做成。
1.猶勞駕。謝人過訪或相送的敬辭。
1.拖延糾纏。
1.見"拖腸鼠"。
1.即唐鼠。以腹邊有余物如腸,故名。相傳"昔仙人唐昿拔宅升天,雞犬皆去,唯鼠墜下不死,而腸出數寸,三年易之。俗呼為唐鼠,城固川中有之。"見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以"拖腸鼠"喻依然故我不能有所作為的人。宋王禹偁《謫居感事》詩"兀兀拖腸鼠,悠悠曳尾j。"清錢謙益《張藐姑太仆許餉名酒疊前韻奉簡》"郎當自笑拖腸鼠,角逐閑看食葉蠶。"亦省作"拖腸"。喻不能變易,依然故我。
1.被汽車﹑電車﹑拖拉機等牽引著走的車箱。
2.一種腳踏拖動的運貨車。有三輪拖車和四輪拖車。速度較手拉的運貨車快,而且靈活。
1.拉扯;拉住。
習稱拖輪”。用于拖帶其他船只或浮體的機動船。船短而寬,結構堅固,有較強的防護舷材和防撞設施,吃水大,操縱性和穩性較好,主機功率較大。船上裝有拖鉤、拖纜絞車等拖曳設備。
1.拖拉冰床。
1.連帶;附帶。
2.牽累。
3.不利索。
4.帶挈;提挈。
5.竅;牽引。
1.猶拖延。
1.舊小說中指武將假裝敗走,將刀垂下,乘敵不備,而突然回頭攻擊之計。
1.極言膽大。
1.女子結婚時的披紅。一說為長裙。
1.見"拖逗"。
1.亦作"拖鬬"。挑逗;勾引;引誘。
2.拖延,耽擱。
1.披散著頭發。謂任其自然,不加束飾。
1.拔河。
1.比喻幫閑吃白食。
2.糾纏,死皮賴臉。
1.下垂。亦指下垂之物。
1.比喻牽制﹑阻撓別人或事物使不得前進。
1.佩帶紫綬金印。比喻官高位顯。
1.受累虧空。
1.拖延時日使事無成或把人累壞。
2.拖住敵人,使其疲憊不堪而致潰敗。
1.辦事遲緩,不抓緊完成。
2.謂拖延。
1.死在監牢里尸體被拖出。
1.連累;牽累。
1.方言。下垂。
1.用來牽引船只或木筏﹑竹排的機動船。
1.指戴孝。舊時,長輩喪亡,幼輩要披麻衣系白布。
1.宋時的一種馬戲雜技。
1.拖延。
在泥濘的道路上行走的樣子。比喻說話不干脆,做事不爽快他辦事像一陣風,從不拖泥帶水。
1.用來集麥的農具。
1.久欠不還。
1.歌唱時字句后的延長音調。
1.亦作"拕親"。
2.舊時瑤族的一種婚娶習俗。
1.漢制,諸侯佩帶的印綬為紫色,公卿為青色。因以"拖青紆紫"比喻官位顯貴。
1.猶言拖人下水。
1.喻誘人同流合污。
赫哲族的小雪橇。流行于黑龍江地區。將兩根直徑5厘米、長約3米的柞、榆、樺樹干兩端砍薄,彎成弓形,使之上翹;再用木柱、橫撐連結,中間鋪樹枝即成。可坐人或運物品。用五至十只狗牽引,載重約250千克。
1.亦作"拖紳"。
2.引大帶于朝服之上。
3.借指大臣生病。
4.指綬帶。
1.疲塌;松懈拖沓。
1.老師上課超過時間。
1.形容衣服過長。
1.慢吞吞;慢條斯理。
1.漁網的一種。形似口袋,使用時用漁船拖拽,捕撈中底層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