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遮蔽。
2.
名詞
(~子)眼角膜上所生障蔽視線的白斑。
3.
名詞
(Yì)姓。
1.
用羽毛做的華蓋。
1.出自《說文·羽部》翳,華蓋也。
2.出自《山海經?海外西經》(夏后啟)左手操翳。
3.出自《晉書?輿服志》戎車,駕四馬,天子親戎所乘者也。載金鼓、羽旗、幢翳,置弩於軾上,其建矛麾悉斜注。
2.
遮蔽;隱藏;隱沒。
1.出自《廣韻?霽韻》翳,隱也。
2.出自《楚辭·離騷》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并迎。
3.出自《漢書·揚雄傳上》於是乘輿乃登夫鳳凰兮翳華芝。
4.出自《雜詩》日沒星與昴,勢翳西山巔。
5.出自《黃鴉吟》嗟哉黃鴉一何陋,性喜隱翳藏荒囿。
6.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明鏡空空,故物無遁影。然一為妖氣所翳,尚失真形。
7.出自《北京人》屋內紗燈罩里的電燈,暗暗地投下一個不大的光圈,四壁的字畫古玩,都隱隱地隨著翳入黑暗里。
3.
指云霧。
1.出自《新語·慎微》罷云霽翳,令歸山海,然后乃得睹其光明。
2.出自《臥游錄》司馬太傅齋中夜坐,於時天月明凈,都無纖翳。
4.
目疾引起的障膜。
1.出自《一切經音義》翳,目病也。
2.出自《秋雨篇》日月是天之兩目,忽然生翳無藥瘳。
3.出自《潘先生在難中》他提著包裹跨進廂房的當兒,以為自己受驚太厲害了,眼睛生了翳,因而引起錯覺。
5.
通“醫”。古時盛放弓箭的器具。
1.出自《國語·齊語》諸侯甲不解累,兵不解翳,韜無弓,服無矢。
6.
通“殪”。樹木枯死。
1.出自《詩·大雅·皇矣》作之屏之,其菑其翳。
7.
引申為消滅。
1.出自《國語·周語下》而又奪之資以益其災,是去其藏而翳其人也。
8.
通“瘞”。參見“翳釀”。
1.出自《戰國策·齊策五》中人禱祝,君翳釀,通都小縣置社,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
1.即盟約。
2.即誓券。
1.即誓券。又稱丹書鐵券。
立下誓言,表示至死不變誓死保衛祖國。
1.見"誓死不貳"。
1.立誓至死不生二心。形容忠貞不渝或意志堅定專一。
1.立誓寧死也不屈服。
1.立誓至死不變。
1.對天發誓。
1.斷發向天起誓。
1.對著天﹑日發誓。
1.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
1.寫著誓言的文書。
1.心中發誓﹔立定心愿。
1.盟誓﹔盟約。
1.誓師時所說的話。
2.泛指宣誓﹑發誓時說的話。
3.相互約定的話。
4.約誓﹔以言相約。
1.約誓。
1.謂誓同生死﹐親愛終生。語本《詩.王風.大車》﹕"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
1.誓言和心愿。
立誓時訂下的必須信守的條款將士們堅守誓約,英勇奮戰,至死不渝。
1.記載誓詞的文件。
1.發誓作證。
1.發誓立志。
1.誓師﹐告戒眾人。
1.猶今之保證書。
1.咬嚙搏擊。喻殘害。
1.施刑恰當。
2.比喻關系親近。
1.誣賴背棄。
1.即噬犬。
1.侵吞掠奪。
又稱細菌病毒”。一類侵染細菌的病毒。一般呈蝌蚪狀。只能侵入活的細菌細胞,在其中生長繁殖。在自然界分布廣泛,有嚴格的特異性,即一種噬菌體通常只能侵染一種細菌,因而常用已知的噬菌體測定未知菌種。作為良好的實驗材料,對促進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和微生物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1.《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震下離上,其形為~。謂頤中有物,嚙而合之。象征以刑法治國。亦象征市集聚合天下貨物以交易。
1.謂反叛作亂。
1.咬。
2.喻侵蝕。
3.喻迫害。
1.見"噬臍"。
1.亦作"噬齊"。
2.自嚙腹臍。喻后悔不及。
語出《左傳·莊公六年》若不早圖,后君噬齊,其及圖之乎?”齊同臍”。意謂若不早作打算,以后就會像咬自己的肚臍而夠不著一樣沒有辦法了◇以噬臍莫及”比喻后悔莫及。
1.亦作"噬臍莫及"。
2.自咬腹臍夠不著。比喻后悔不及。
1.兇猛咬人的狗。
1.咬嚙螫刺。
2.指咬嚙螫刺之物。
3.比喻毒害。
1.吞食。
2.喻侵占。
1.嫉害賢能。
1.典出《后漢書.周盤傳》"盤同郡蔡順……少孤,養母。嘗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噬其指,順即心動,棄薪馳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來,吾噬指以悟汝耳。'"李賢注"噬,嚙也。"后以謂母子相眷念。
1.食大塊肉。
1.細察﹐詳審。
1.特指太平天國后期石達開﹑陳玉成﹑李秀成﹑蒙得恩﹑李世賢﹑楊輔清﹑林紹璋的長子所出的文告。
1.猶訂正。
1.木名。木理細密而堅韌,古用作射箭的扳指。
1.謂螫刺和攫取。喻毒害人民。
1.尾部有毒針可刺人的蟲。
1.扎﹐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