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見“扊扅”?!磿得T閂。
1.
見“扊扅”。門閂。
1.出自《顏氏家訓·書證》古樂府歌《百里奚詞》曰:“百里奚,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雌,吹扊扅;今日富貴忘我為!”吹,當作炊煮之“炊”……然則當時貧困,并以門牡木作薪炊耳。
2.出自《襲美先輩以龜蒙所獻五百言既蒙見和復示榮唱用伸酬謝》詩輕若脫鉗釱,豁如抽扊扅。
3.出自《舍北行飯》詩晚來懶復呼童子,自掩柴門上扊扅。
4.出自《罷美國留學生感賦》我今膳雙雞,誰記炊扊扅。
2.
見“扊扅”。借指曾共貧寒的妻子。參見“扊扅歌”。
1.出自《又跋簡齋與夫人帖》詩家在錢塘身在蘇,扊扅消息近來無。
2.出自《焚香記·辭婚》那些個恩多義少,蕊珠仙大都休道,扊扅人怎下輕拋?
3.出自《自邑中歸田作》詩上當念先人,下當慮扊扅。
1.謂呈獻祥瑞。
1.指進獻獵獲物。
1.進勸善之言。
1.猶獻酒。
1.進獻;奉上。
1.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或生命都獻出來。
1.祭神。
1.唐宋以來的一種民間風俗。在農歷二月初一的中和節,以青囊盛五谷瓜果種子,互相贈送。
1.古代祭禮中向尸者進獻祭品。尸,祭禮中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1.進獻詩作。古代多用以示諷諫或歌頌。
2.泛指奉獻詩作。
1.《后漢書.朱浮傳》"往時遼東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河東,見群豕皆白,懐慚而還。"后因以"獻豕"表示奉獻的才能﹑物品等非常平凡,不足稱奇。
1.指出丑﹑丟臉的人。
1.猶獻世包。
1.獻禮祝壽。
1.進獻書籍。多指民間進獻佚書。
2.指把自己著的書題獻給別人。
3.奉上書札;上書。多指向有地位者陳述意見。
1.供奉煮熟的祭品。
1.進獻意見。語出漢班固《東都賦》"婁敬度勢而獻其說,蕭公權宜而拓其制。"
1.進入新的一年;歲首正月。
1.猶擂臺。用來角技﹑比武的高臺。
1.露出身體。
1.見"獻可替否"。
1.同"獻可替否"。
1.古代負土獻神,建廟祈福的一種活動。
1.詞牌名。原為法曲之一種。有九十二字﹑九十一字﹑八十七字三體。
1.古代地方官員向朝廷進貢搜括而得的羨馀。
1.奉獻酒食等以示犒勞。
2.奉獻供品祭祀。
1.犒賞;獻酒食款待人。
1.露出笑容。
2.猶見笑。被人笑話。
3.故作笑容以取悅于人。
1.以新收獲的谷物﹑果品等先祭神靈,后自享用的一種風俗。
2.指勞動者將新鮮的收獲物獻給統治者。
1.獻出自身的血液。多供醫療上輸血之用。
1.進言;進獻意見。
2.指所進獻的意見。
1.推薦賢者。
1.謂奉贈財物。
2.指饋贈品。
1.提出疑問。
1.呈獻技藝;表演技藝。
2.稱科舉應試。
1.陳述意見;建議。
1.為討好別人而細心伺候﹑奉承。
1.猶獻酒。
1.指古祭禮中主人獻酒于侑尸者(即陪侍"尸"之人)。
2.勸酒助興。
1.奉承阿諛。
1.春秋時楚人卞和得寶玉,先后獻給楚厲王﹑武王,都被認為欺詐,被截去雙腳。到楚文王即位,和抱玉璞哭于荊山下,楚王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寶玉。事見《韓非子.和氏》◇因以"獻玉"為典,謂向君主或朝廷獻才智。
1.指進獻食物給皇上。
1.獻酒。
1.古稱酒席上的主人。
1.謂古祭禮中主人向司祭人進酒。
2.進獻祝詞。
1.謂觀裸狀之罪。
2.呈現某種形態;做出某種姿態。
3.投獻的狀紙。
1.即犧尊。祭祀用的一種酒器。
1.捕鳥的網。
2.借喻法網。
1.少年兒童因分泌紊亂而引起的體質虛弱﹐易患結核﹑淋巴結腫大﹑濕疹等癥。
1.機體各組織的表皮中能制造和分泌某種液體物質的細胞﹐如組成汗腺﹑唾液腺等的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