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驛站,古代傳遞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換馬休息或住宿的地方,現在多用于地名。
2.
名詞
古代指傳遞信息或往來官員所用的馬。
1.
驛馬。
1.出自《呂氏春秋·士節》齊君聞之,大駭,乘驛而自追晏子,及之國郊,請而反之。
2.出自《后漢書·西域傳論》立屯田於膏腴之野,列郵置於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
3.出自《元典章·兵部三·鋪馬》今后非軍情錢糧緊急之務,必合乘驛者,毋得濫差。
2.
驛站。
1.出自《記宜城驛》此驛置在古宜城內,驛東北有井,傳是昭王井,有靈異。
2.出自《香囊記·郵亭》天色晚了,前面又沒村落,我和你只得在此間驛里借宿一宵。
3.出自《題春風亭》詩驛前楊柳系青驄,小有亭臺蔓草中。
4.出自《丹徒河》詩我昔乘舟京口驛,黑泥兩岸如山立。
3.
驛道。
1.出自《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烈燧千城,通驛萬里。
2.出自《采石》詩長江闊處平如驛,況且介然衣帶窄。
4.
用于地名。
1.出自《丹徒河》詩我昔乘舟京口驛,黑泥兩岸如山立。
5.
用驛馬、驛車等傳遞。
1.出自《海山記》聚巧石為山,鑿池為五湖四海。詔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本,驛至京師。
2.出自《宋史·禮志五》或啟建道場於諸寺觀,或遣內臣分詣州郡……皆函香奉祝,驛往禱之。
6.
計算驛路長度的單位,兩個驛站之間路程為一驛。
1.出自《唐律疏議·職制中·驛使稽程》量事緩急,注驛數於符契上,據此驛數,以為行程。
2.出自《唐行鎮免役夫記》蘇州至松江,由姑蘇驛過吳江之境,凡四驛而至。
3.出自《讀史方輿紀要·河南二·開封府》大梁距魏,不過十驛。
7.
通“譯”。翻譯;傳譯。參見“驛使”。
1.出自《三國志·吳志·薛綜傳》自斯以來,頗徙中國罪人雜居其間,稍使學書,粗知言語,使驛往來,觀見禮化。
8.
通“繹”。參見“駱驛”、“驛驛”。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下》莽乃博征天下工匠諸圖畫,以望法度算,及吏民以義入錢谷助作者,駱驛道路。
2.出自《魏書·賀拔岳傳》岳密於渭南傍水分置精騎,四十、五十為一所,隨地形便,駱驛置之。
3.出自《疇昔篇》潘陸辭鋒駱驛飛,張曹翰苑縱橫起。
4.出自《清史稿·禮志九》十月,抵白塔,駐南關,蒙古王以下貢獻駱驛。
5.出自《晉書·文苑傳·成公綏》乃吟詠而發嘆,聲驛驛而響連。
6.出自《讀經》詩驛驛不開手,鏗鏗聞異鈴。
9.
通“圛”。云氣稀疏貌。
1.出自《書·洪范》乃命卜筮,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
1.松樹的根。
2.手指關節的隱語。
1.琥珀的別稱。參見"琥珀"。
1.稱老松樹。
1.松鼠的別名。
1.黃山北部重要風景點之一。在疊障峰下。原名松谷草堂,又稱松谷禪林。初為宋寶佑年間道士張尹甫隱居處,明宣德間重建,改名松谷庵。庵前流水匯成池沼,著名的五龍潭即在此。周圍翠竹如海,環境清幽。
1.松樹的樹干。
2.比喻仙風道骨。
1.猶柴門。
2.古關名。在陰山。
1.指松明。
1.松樹的果穗。木質鱗片組成卵圓形,里面有松子。外殼可作柴燒,火極旺盛。
1.長在墳地上的松樹與蒿草。借指墳墓。
2.植物名。也叫糯蒿。一年生草本,莖直立,葉對生,花單生,生于山地草坡。可入藥,能清熱利濕。
1.輕巧,不費勁。
1.松與鶴。多比喻標格出眾。
2.喻高年﹑高壽。
1.為梅送行。指觀看正在凋謝的梅花。宋陸游有《庚子正月十八日送梅》詩。
2.猶言送梅雨。
3.猶出梅。
1.江南稱五月雨為"送梅雨"。江南梅子時節多雨,謂之梅雨。農歷五月梅欲黃落,故五月雨稱"送梅雨"。
1.舊指節日互送名帖棕。
1.送死;斷送性命。
1.結尾。
1.投以目光,注視。
2.遠眺;遠望。
1.送交,輸納。
1.猶送迎。
2.指嫁娶。
1.辭送舊年。
1.指年前互贈禮物。
1.方言。送親娘子。
1.猶送親。
1.送親的人。一般指女性。
1.亦作"送暖偷寒"。亦作"送暖偎寒"。
2.指暗中為男女私情牽線撮合。
3.指男女偷情茍合,幽會敘情。
1.見"送暖偷寒"。
1.方言。指嫁女后三日,女家備禮至男家探望。
1.方言。送聘禮。
1.遞配,流配。
1.明制,內閣接到外臣奏章后,先草擬批示于票簽上,然后連同奏章一并呈送皇帝朱筆批答,此謂"送票"。
1.謂訂婚時男家向女家贈送財禮。也稱下財禮。
1.猶遞鋪。
1.語音學上指發輔音時有明顯的氣流出來叫送氣。如漢語普通話語音的p﹑t﹑k﹑q﹑c﹑ch。沒有明顯氣流出來叫不送氣。如b﹑d﹑g﹑j﹑z﹑zh。
1.呈送簽押。
1.遣送,送歸。
2.指送嫁。
1.結婚時女家親屬送新娘到男家。
1.送親的已婚女子。一般由新娘的母輩或已婚的姐﹑嫂充任。
1.猶言呈現青色。
1.多指男女以眉目傳送情意。
2.做人情。
3.方言。指送禮。
1.舊時驅送窮鬼的一種習俗。其時日多有不同(1)以正月晦日為送窮日。唐韓愈《送窮文》李翹注"予嘗見《文宗備問》云'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為窮子。其后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卻窮子。'自爾相承送之。"唐姚合《晦日送窮》詩之一"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2)以正月二十九日為送窮日。《歲時廣記·月晦》引《圖經》"池陽風俗,以正月二十九日為窮九日,掃除屋室塵穢,投之水中,謂之'送窮'。"(3)以正月初六為送窮日。《歲時廣記·人日》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人日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4)以正月初三為送窮日。清顧祿《清嘉錄·小年朝》"《遠平志》正月三日,人多掃積塵于箕,并加敝帚,委諸歧路以送窮。"
2.指宋文天祥被俘發送窮北事。語出宋文天祥《正氣歌》"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窮北,指荒遠的北方。
1.舊俗之一。祭送窮鬼。
1.民間節日之一。
1.見"送往迎來"。
1.方言。猶送親。
1.給人好處,討好別人。
2.方言。送禮。
1.送親屬去當人質。
1.送太陽西下。
2.猶度日。消磨時光。
1.舊俗結婚之前,男家請星命家挑選吉日后送交女家,謂之"送日期"或"送日子"。
1.見"送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