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平坦,平安。
2.
動詞
〈書〉破壞建筑物(使成為平地)。
3.
動詞
〈書〉滅掉;殺盡。
4.
名詞
我國古代稱東方的民族,也泛稱周邊的民族。
5.
名詞
舊時泛指外國或外國人。
6.
名詞
(Yí)姓。
1.
我國古代中原地區(qū)華夏族對東部各族的總稱。亦泛稱中原以外的各族。近代亦以稱外國。
1.出自《禮記·王制》東方曰夷。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3.出自《論衡·恢國》武王伐紂,庸、蜀之夷,佐戰(zhàn)牧野。
4.出自《密陳夷務(wù)不能歇手片》自結(jié)之后,查驗他國夷船,皆已絕無鴉片。
5.出自《請拓增船炮大廠疏》此次法夷犯順,游弈重洋,不過恃其船堅炮利。
2.
古代鋤類農(nóng)具。
1.出自《管子·小匡》惡金以鑄斤、斧、鋤、夷、鋸、欘,試諸木土。
3.
平坦。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椎鍛者所以平不夷也。
2.出自《將歸贈孟東野房蜀客》詩潁水清且寂,箕山坦而夷。
3.出自《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4.
平和,平易。
1.出自《貞曜先生墓志銘》內(nèi)外完好,色夷氣清,可畏而親。
2.出自《新唐書·隱逸傳·賀知章》性曠夷,善譚說。
5.
討平。
1.出自《逸周書·明堂》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紂,夷定天下。
2.出自《獻(xiàn)平淮夷雅表》臣伏見陛下自即位以來,平夏州,夷劍南,取江東,定河北。
6.
鏟平;削平。
1.出自《逸周書·武稱》夷厥險阻。
2.出自《漢書·揚雄傳上》斬叢棘,夷野草。
3.出自《許國公神道碑銘》或告曰:“翦棘夷道,兵且至矣,請備之。”
7.
誅滅;屠殺。
1.出自《史記·趙世家》令宮中人“后出者夷”,宮中人悉出。
2.出自《后漢書·班固傳》草木無余,禽獸殄夷。
3.出自《烏氏廟碑銘》事發(fā),族夷,尚書獨走免。
4.出自《醒世恒言·隋煬帝逸游召譴》會素死,帝曰:“使素不死,夷其九族。”
5.出自《膽劍篇》你就滅他的全家,夷他的九族,殺盡當(dāng)?shù)氐睦闲 ?/p>
8.
傷;傷害。
1.出自《易·明夷》夷于左股。
2.出自《孟子·離婁上》父子相夷則惡矣。
3.出自《曹溪大鑒禪師碑》厖合猥附,不夷其高。
9.
安放,陳列。皆對尸體而言。參見“夷牀”、“夷槃”、“夷衾”。
1.出自《禮記·喪大記》男女奉尸夷于堂。
10.
儕輩;同輩。
1.出自《禮記·曲禮上》丑夷不爭。
2.出自《史記·留侯世家》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qū)⒗恰?/p>
3.出自《明史·湯和傳》時諸將多太祖等夷,莫肯為下。
11.
等同;平列。
1.出自《武帝誄》以寬克眾,每征必舉……功夷圣武。
2.出自《謝平原內(nèi)史表》茍削丹書得夷平民,則塵洗天波,謗絕眾口。
3.出自《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沙門既證圣果,心夷生死,雖入鑊湯,若在清池。
12.
見“夷俟”。伸兩足箕踞而坐。古人視作倨傲無禮之態(tài)。
1.出自《論語·憲問》原壤夷俟。
2.出自《病中書事上集賢錢侍郎》詩揶揄應(yīng)有鬼,夷俟豈無人!
3.出自《文化三書·臺詞·潛臺詞》他怎么得罪了孔子?書中只說他“夷俟”,據(jù)說是蹲在那里等待孔子來,無禮已極。
13.
喜悅。
1.出自《詩·鄭風(fēng)·風(fēng)雨》既見君子,云胡不夷?
2.出自《楚辭·王褒〈九懷·陶壅〉》道莫貴兮歸真,羨余術(shù)兮可夷。
3.出自《招隱》詩明發(fā)心不夷,振衣聊躑躅。
14.
大。
1.出自《詩·周頌·有客》既有淫威,降福孔夷。
15.
貶低;降低。
1.出自《柳州羅池廟碑》柳侯為州,不鄙夷其民,動以禮法。
2.出自《南省說書十道·問〈小雅〉周之衰》其愈削而至夷于諸侯者,在乎《王·黍離》。蓋周道之盛衰可以備見於此矣。
3.出自《野獲編·禮部一·舊制一廢難復(fù)》至若制誥兩房中書官,初本內(nèi)閣僚佐,今已夷為屬吏。
16.
衰微,衰落。
1.出自《楚國夫人墓志銘》莫尊於母,莫榮於妻;從古迄今,孰盛與夷?
2.出自《乙丙之際箸議第七》夏之既夷,豫假夫商所以興,夏不假六百年矣乎?商之既夷,豫假夫周所以興,商不假八百年矣乎?無八百年不夷之天下,天下有萬億年不夷之道。
17.
發(fā)語詞。參見“夷考”、“夷屆”。
1.出自《周禮·秋官·行夫》使則介之
18.
相傳黃帝時始造鼓者。
1.出自《世本·作》夷作鼓。
19.
古國名。在今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qū)西。
1.出自《左傳·隱公元年》紀(jì)人伐夷。
20.
通“彝”。《詩·大雅·蒸民》“民之秉彝”《孟子·告子上》引作“民之秉夷”。
1.出自《禮記·明堂位》灌尊,夏后氏以雞夷。
21.
姓。戰(zhàn)國時有夷之。見《孟子·滕文公上》。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二》夷氏,?姓,春秋夷詭諸之裔。杜預(yù)云:在陽城莊武縣所治。夷安縣是其地。子孫以國為氏。
22.
引申為太平,平靜。
1.出自《抱樸子·釋滯》世道夷則奇士退。
23.
引申為平常;通常。參見“夷禽”。
1.出自《文心雕龍·比興》尸鳩貞一,故夫人象義。義取其貞,無從于夷禽。
24.
指破壞建筑物,使成為平地。
1.出自《國語·周語下》是以人夷其宗廟,而火焚其彝器。
2.出自《史記·項羽本紀(jì)》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
3.出自《春節(jié)書紅》在“一二·八”戰(zhàn)爭中,閘北的三義里夷為平地。
25.
引申為創(chuàng)傷。
1.出自《后漢書·張酺傳》前郡守以青(王青)身有金夷,竟不能舉。
26.
見“夷固”。倨傲;傲慢。參見“夷俟”。
1.出自《荀子·修身》容貌態(tài)度,進(jìn)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
2.出自《讀書雜志·荀子一》夷固猶夷倨也。夷固辟違,猶言倨傲僻違。
1.貧寒的平民。
1.寒涼的激流。
1.寒冷的冰霜。
1.涼水。
2.常指清冷的河水。
1.因受寒而咳嗽。
1.寒風(fēng)。
1.指解凍時的流水。
2.指寒涼的冰。
1.寒天的寺院;寂寥冷落的寺院。
1.寒冬不凋的松樹。常用來比喻堅貞的節(jié)操。
1.冷得可怕。
1.形容不安定,害怕。
1.喻指雪花。
1.嚴(yán)寒。
〈書〉①清貧家世~。②清貧的人拔擢~。③樸素;簡陋衣裝~。
1.見"寒粟"。
①形容窮苦讀書人的不大方的姿態(tài)~相丨~氣。②形容簡陋或過于儉樸而顯得不體面窮得太~了。
1.寒冷的歲月。
1.寒酸瑣碎。
1.嚴(yán)冬時生長的筍。
1.謂織布梭。狀家境的貧寒,或冷天猶織,故稱。
1.蓑衣。因用蔽雨雪,故稱。
1.寒冷抽縮。
1.《漢書.揚雄傳上》"剖明月之珠胎。"顏師古注"珠在蛤中若懷妊然,故謂之胎也。"后以"寒胎"指珍珠。
1.寒涼的水潭。
1.寒冷的池塘。
1.秋后成熟的桃,如冬桃﹑霜桃等。
1.枯藤。
1.指御寒的綈袍。
1.冷天;冬天。
2.清冷的天空。
1.秋冬樹木的枝條。
1.寒蟬。蟬的一種。
1.冷清的廳堂。亦用以謙稱自己的家。
1.清寒冷落的小洲。
1.指銅鏡。
1.冷的煙囪。謂貧寒不能舉火,飲食不繼。
1.寒冬的野兔。
2.指秋月。傳說月中有玉兔,故稱。
腿部的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1.猶空囊。
1.寒夜打更的木梆聲。
1.喻貧困而年老。
1.見"寒來暑往"。
1.嚴(yán)寒的威力。
1.即蟋蟀。
1.猶饑寒。
1.冷暖。
2.指問候冷暖起居。
3.中醫(yī)指兩種藥性,寒性或溫性。
1.寒水的波紋。
1.寒天的烏鴉。
1.寒冷的房屋。因亦指寒士居所。
1.指寒秋的雜草。
1.地質(zhì)年代古生代的第一個紀(jì)。"寒武"(cambria)是英國威爾士一個古代地名,這個紀(jì)的地層首先在那里發(fā)現(xiàn),故名。約開始于五億七千萬年前,結(jié)束于五億年前。本紀(jì)分為早﹑中﹑晩三個世。生物群以海生無脊椎動物為主,特別是三葉蟲§藻﹑綠藻等開始繁盛。我國南北很多省區(qū)當(dāng)時為海水所淹沒。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叫"寒武系"。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