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介詞
往;向(表示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
2.
動詞
〈書〉(地勢)斜著延長。
3.
見“迤邐”,曲折連綿的樣子。
1.
亦作“迆”。
2.
斜倚。
1.出自《周禮·考工記序》戈柲六尺有六寸,既建而迤。
2.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立戈迤戛,農輿輅木。
3.出自《課業余談·武》迆戛,斜掛長矛也。
3.
延續。
1.出自《鈍吟雜錄·論歌行與葉祖德》迨及唐初,盧、駱、王、楊大篇詩賦,其文視陳隋有加矣。迤於天寶,其體漸變。
4.
介詞。向;往。
1.出自《遼史·食貨志下》始得河間煮海之利,置榷鹽院於香河縣,於是燕云迤北,暫食滄鹽。
2.出自《元典章·戶部八·茶法》客旅所販茶貨,江淮迤南依舊免稅;江淮迤北發賣去處,依例投稅。
3.出自《新華文摘》虹口大陸新村弄口往東迤北,有一爿老虎灶。
5.
斜行。地勢斜著延伸。
1.出自《世說新語·言語》林公見東陽長山曰:“何其坦迤。”
2.出自《西青散記》西山之麓,東迤二十里為原,又數里為隰、為圩。
6.
斜行。水曲折而流。
1.出自《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迆北會于匯。
2.出自《水經注·汾水》汾水於縣左迤為鄔澤。《廣雅》曰:水自汾出為汾陂……陂南接鄔。
3.出自《新唐書·北狄傳·室韋》河出俱倫,迆而東,河南有蒙瓦部,其北落坦部。
4.出自《廣陽雜記》大江自南迆北。武昌城在北,即古江夏地。
1.一起隱居。《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后代詩文中"偕隱"一語,是用東漢鮑宣桓少君夫婦同歸鄉里的典故。
1.同起,共同行動。
2.共同制作。
1.謂循著傾側的方向。
1.為無謂爭執或無理取鬧而尋的事由。
1.斜形的塊兒。
1.古地名。在江西省星子﹑都昌二縣縣境。瀕鄱陽湖,風景秀麗,晉陶潛曾游于此,作《游斜川》詩并序。
2.古地名。泛指游覽勝地。
3.古地名。在河南省郟縣境,宋蘇軾子蘇過的居所名。蘇過移家潁昌,營湖陰水竹數畝,名為小斜川,自號斜川居士,并名其所著曰《斜川集》。
1.形容側斜地指向。
2.側斜的方向。參見"斜刺里"。
1.側斜的方向。
1.側照的燈光。
1.斜著眼看。
1.斜掠而過。
2.數學名詞。指直線與水平線在一個平面上相交的角度。
1.鐵路或公路旁的路線傾斜標志。
1.細密的小雨隨風斜落。
1.謂非朝廷正命封授(官爵)。
1.唐中宗時,韋后及太平﹑安樂﹑長寧等公主皆依勢用事,貪賄受賕,別于側門降墨敕,斜封付中書授官,號"斜封官"。
1.即邪幅。猶今綁腿。
1.山谷名。在陜西省終南山。谷有二口,南曰褒,北曰斜,故亦稱褒斜谷。全長四百七十里。兩旁山勢峻險。扼關陜而控川蜀,古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陜西五·漢中府》。
1.指秋天向西南方向偏斜的銀河。
1.指人頭上所戴的紅花。
1.亦作"斜輝"。
2.指傍晚西斜的陽光。
1.見"斜暉"。
1.亦作"斜欹"。亦作"斜敧"。
2.傾斜;歪斜。
3.斜靠。
1.見"斜攲"。
1.斜向的一角。
1.舊時民間有喪事時在大門旁斜貼的白紙,又稱"殃榜"。紙上寫明死者性別﹑年齡,入殮時需要避開何種生肖的人,以及"殃"或"煞"的種類﹑日期,使別人知道避忌。
1.傾斜而下的雨。
1.謂斜入一線。界,劃線。
2.謂劃出側斜的界線。
1.連接地面和地下巷道的有一定傾斜角度的井筒,多用于采礦和地下鐵道工程。
1.西斜的太陽;西斜的陽光。
1.見"斜徑"。
1.攲側身軀。
1.斜著眼睛偷看。
1.橫斜凸起。
1.傾斜收斂。
1.謂眼睛橫斜掃視而過。
1.斜向延袤。
1.指宮中角門。
一般指與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把重物沿斜面上拉時所用的力比把重物直接豎直提升時所用的力要小。在高度一定時,斜面越長,則越省力。橋梁的引橋設計得越長,車輛上橋坡時需用的牽引力越小。
1.謂眼睛略瞇地斜視。
1.斜視。
1.謂斜著眼睛掃視。
1.傾斜的地面。
1.猶邪氣,不正之氣。
2.方言。了不得。
1.謂側斜著身子。
1.傾斜。
1.傍晩時西斜的太陽。
1.光線不垂直地照射到物體上。
2.謂射擊方向與目標正面成角度的射擊。
1.斜著眼看。
2.一種眼病。當一只眼睛直視目標時,另一只眼便斜向一側。多由眼球位置不正,或眼肌平衡失調所致。
1.患有斜視眼病的眼睛。
1.斜著眼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