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介詞
用,拿,把,將。
2.
介詞
依,順,按照。
3.
介詞
因,由于。
4.
介詞
表示目的,相當于“以便”。
5.
介詞
〈書〉介于;在(時間)。
6.
連詞
表示并列關系,跟“而”用法相同。
7.
名詞
(Yǐ)姓。
8.
介詞
用在單純的方位詞前,組成合成的方位詞或方位結構,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
9.
介詞
構成“以……為……”的格式,表示“把……作為……”、“認為……是……”或“比較起來怎么樣”的意思。
10.
介詞
表示憑借。
1.
任用;使用;運用。
1.出自《書·立政》繼自今立政,其勿以??人。
2.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道原》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見其刑(形)。
3.出自《禮記·儒行》禮之以,和為貴。
4.出自《韓非子·揚權》圣人執要,四方來效。虛而待之,彼自以之。
5.出自《故洛陽尉馬府君碑》王者之師,將德是以。討叛惟武,攜遠在寬。
2.
使。
1.出自《管子·水地》﹝慶忌﹞乘小馬,好疾馳,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日反報……蟡者一頭而兩身,其形若蛇,其長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以取魚鱉。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3.出自《戰國策·秦策一》泠向謂秦王曰:“向欲以齊事王,使攻宋也。宋破,晉國危,安邑王之有也。”
4.出自《論衡·儒增》夫以疋夫射萬乘之主,其加精倍力,必與射寢石等。
3.
認為。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公﹞告郈孫,郈孫以可,勸。
2.出自《新唐書·蕭瑀傳》﹝瑀﹞每燕見,輒言:“玄齡輩朋黨盜權,若膠固然,特未反耳。”帝曰:“知臣莫若君。朕雖不明,寧頓懵臧否?”因為瑀曉解。瑀以帝有所偏信,帝積久亦不平。
3.出自《游梁瑣記·易內奇案》張父大悅,以富媳必多妝奩,可增歲入。
4.
及,連及。
1.出自《易·小畜》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象曰:有孚攣如,不獨富也。
2.出自《國語·周語上》余一人有罪,無以萬夫。
5.
緣故;原因;道理。
1.出自《詩·邶風·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2.出自《列子·周穆王》華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罰子,操戈逐儒生。宋人執而問其以。
3.出自《與吳質書》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炳燭夜游,良有以也。
6.
即,立即。詳“以時”。
1.出自《漢書·匡衡傳》衡、譚(甄譚)居大臣位,知顯(石顯)等專權勢,作威福,為海內患害,不以時白奏行罰,而阿諛曲從,附下罔上,無大臣輔政之義。
2.出自《招討鎮州制》如王廷湊遂迷不寤,諸道宜便進軍,以時翦滅。
3.出自《本朝政要策·義倉》宋興,乾德之初,天子哀歲不登,而倉吏不以時出與民,於是著發粟之制,使不待詔令。
7.
代詞。何,何處。
1.出自《詩·召南·采??》于以采蘋?南澗之濱。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2.出自《詩·邶風·擊鼓》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8.
代詞。此,這。
1.出自《禮記·檀弓下》歲旱,穆公召縣子而問然,曰:“……吾欲暴巫而奚若?”曰:“天則不雨,而望之愚婦人,於以求之,毋乃已疏乎!”
2.出自《戰國策·魏策三》無梁孰與無河內急?”王曰:“梁急。”“無梁孰與無身急?”王曰:“身急。”曰:“以三者,身,上也;河內,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
9.
介詞。拿;用。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醒,以戈逐子犯。
2.出自《春渚紀聞·紫姑書大字》墨漿以大器貯,備濡染也。
3.出自《野草·題辭》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10.
介詞。表示處置或主使。猶言帶著、率領。
1.出自《左傳·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
2.出自《史記·晉世家》里克、邳鄭欲內重耳,以三公子之徒作亂。
3.出自《智囊補·察智·于文傳》王誘妾以兒來,尋逐妾,殺兒,焚之。
11.
介詞。介紹論事的標準。猶言“以……論”;“論……”。
1.出自《左傳·宣公四年》以賢,則去疾不足;以順,則公子堅長。
2.出自《公羊傳·隱公元年》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3.出自《孟子·萬章下》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何敢與君友也?以德,則子事我者也,奚可以與我友?
12.
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憑借或前提。猶言憑、根據。
1.出自《后漢書·荀彧傳》會張邈、陳宮以兗州反操,而潛迎呂布。
2.出自《張文定公墓志銘》發民筑城,日夜不得休息,民大驚擾,爭遷居城中。男女昏會,不復以年。
3.出自《項脊軒志》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3.
介詞。介紹具有的身份或資格。
1.出自《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將軍蘇建,杜陵人,以校尉從衛將軍青,有功,為平陵侯。
2.出自《漢書·李廣傳》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
3.出自《辛亥南北議和別紀》初,唐紹儀以清內閣總理袁世凱代表,伍廷芳以民軍議和代表,自十月二十八日,開議于上海英租界之市政廳。
14.
介詞。為。
1.出自《左傳·定公十年》所以事君,封疆社稷是以。
15.
介詞。在;于。
1.出自《左傳·桓公二年》其弟以千畝之戰生,命之曰成師。
2.出自《舊唐書·方伎傳·神秀》神秀以神龍二年卒,士庶皆來送葬。
3.出自《二心集·柔石小傳》柔石,原名平復,姓趙,以一九〇一年生于浙江省臺州寧海縣的市門頭。
16.
介詞。自;從。
1.出自《潛夫論·遏利》自古於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亡者,好義而不彰者也。
2.出自《漢書·西南夷傳》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
17.
介詞。與;同。
1.出自《儀禮·鄉射禮》主人以賓揖,先入。
2.出自《韓詩外傳》齊桓公獨以管仲謀伐莒,而國人知之。
3.出自《太平廣記》﹝烈﹞少時本太學書生,學無不覽,常以人談論五經百家之言,無不該博。
18.
連詞。表并列,相當于“和”。
1.出自《易·鼎》得妾以其子,無咎。
2.出自《詩·大雅·皇矣》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
3.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年》﹝季武子﹞賦《常棣》之七章以卒。
19.
連詞。表承接,相當于“而”。
1.出自《書·金縢》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
2.出自《禮記·樂記》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3.出自《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4.出自《扶風傳信錄》家有老母,必稟請以行。
20.
連詞。表承接,相當于“則”。
1.出自《國語·吳語》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處以念惡,出則罪吾眾。
2.出自《文子·上義》故有道以御人,無道則制于人。
21.
連詞。表轉折,相當于“卻”。
1.出自《說苑·雜言》少以犯眾,弱以侮強,忿怒不量力者,兵共殺之。
2.出自《淮南子·氾論訓》堯無百戶之郭,舜無置錐之地,以有天下。
22.
連詞。因為,由于。
1.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鄭以救公誤之,遂失秦伯。
2.出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以不能取容當世,故終身不仕。
3.出自《容齋三筆·奸鬼為人禍》隋文帝以子秦孝王俊有疾,馳召名醫許智藏。
4.出自《且介亭雜文二集·后記》臨末我還要記念鐮田誠一君,他是內山書店的店員……三三年七月,以病在故鄉去世。
23.
連詞。因而;因此。
1.出自《禮記·緇衣》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國家以寧,都邑以成,庶民以生。
2.出自《列女傳·衛二亂女》南子惑淫,宋朝是親,譖彼蒯聵,使之出奔。悝母亦嬖,出入兩君,二亂交錯,咸以滅身。
3.出自《唐故秘書少監獨孤府君墓志銘》其后,上將有所相,不可於眾。君與起居舍人李約交章指摘,事以不行。
4.出自《智囊補·兵智·項梁》每有大繇役及喪,梁嘗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子弟,以知其能,后果舉事。
24.
連詞。如,如果。
1.出自《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今郡守之權,非特六卿之重也;地幾千里,非特閭巷之資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以遭萬世之變,則不可稱諱也。
1.傳說在昆侖山頂。有金臺﹑玉樓,為神仙所居。也稱玄圃◇泛指仙境。語出《楚辭.天問》"昆侖懸圃,其刪安在?"王逸注"昆侖,山名也,其巔曰縣圃,乃上通于天也。"
1.瀑布。
1.冀求;想念。
1.謂以物抵押的貸款。
1.久欠未清。
1.高懸的橋。
1.春秋魏師經鼓琴,魏文侯起舞,賦曰"使我言而無見違。"師經援琴而撞文侯,文侯欲烹之,師經曰"昔堯舜之為君也,惟恐言而人不違。桀紂之為君也,惟恐言而人違之。吾撞桀紂,非撞吾君也。"文侯悟,懸琴于城門以為鑒戒。見漢劉向《說苑.君道》◇以"懸琴"為旌表忠直之典。
1.掛念。
1.亦作"懸罄"。
2.懸掛著的磬。
3.形容空無所有,極貧。
1.見"懸磬"。
1.懸掛秤砣。比喻衡量利害得失。
1.形容漏壺滴出來的水。
2.瀑布。
1.即軒轅鏡。
1.欄板。
1.軒轅的刀。
1.高傲驕橫。
1.指顯貴者所乘之車。軒,古代車前直木;較,古代車前橫木。
1.堂前的臺階。指宮掖。
2.堂前的臺階。指達官之華居。
1.氣宇軒昂,儀態非俗。
1.軒轅和倉頡的并稱。
1.猶宮禁。
1.高敞明朗的景色。
1.即軒轅鏡。
1.房室。
1.軒昂貌。
2.高揚飛舉。
1.高大。
1.寬敞高大。
1.方言。謂高大有力。
1.軒轅﹑帝嚳的并稱。
1.高爽空闊。
2.指廣闊無垠的大地。
1.《左傳.閔公二年》"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后以"軒郎"為鶴的別稱。
1.有窗的走廊。
1.軒敞,開朗。
1.崇高的禮儀。
1.一種曲轅有障蔽的車和可以臥息的安車。
1.象聲詞。車行聲。
1.窗欞。借指居處。
1.殿堂檐下滴水處。
1.見"軒飾"。
1.借指太陽。《初學記》卷一引《淮南子》"日乘車駕以六龍。"后用為皇帝的代稱。
1.顯露。
1.顯貴者所乘的車子。
1.道教秘籍。軒,指軒轅黃帝,軒轅黃帝歷來被奉為道教始祖。
1.車馬。
1.猶揚眉。形容得意。
1.小屋的門。
1.高高的屋脊。
2.泛指高大的房屋。
1.古時大夫以上官員的車乘和冕服。
2.借指官位爵祿。
3.指國君或顯貴者。
4.指為官。
1.謂上舉遠揚。
1.殿前檐下的平臺和殿上屏門之間。為古代群臣朝見君主之處。借指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