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窔”。
2.
室中東南隅。
1.出自《儀禮·既夕禮》比奠,舉席埽室,聚諸窔,布席如初。
2.出自《荀子·非十二子》奧窔之閑,簟席之上,斂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
3.出自《右臺仙館筆記》〔鄉(xiāng)民〕至一飯店,餒甚,飲焉。探手於橐取錢,覺其中蠕蠕然動,視之,則所拾白金悉化為蝌蚪矣。大驚,棄之窔間。歸與妻孥輩言其異。
3.
復室。參見“穾廈”。
1.出自《楚辭·招魂》冬有穾廈,夏室寒些。
4.
幽深。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夷嵏筑堂,累臺增成,巖穾洞房。
2.出自《文選·揚雄〈甘泉賦〉》雷郁律於巖窔兮,電儵忽于墻藩。
3.出自《圣武記》高黎貢山,西南第一穹嶺也。鳥道窔箐,曲通一騎。
5.
比喻高深的境界。參見“穾奧”。
1.出自《最錄歸心篇》詞氣夷易,略說法要,引人易入也,而不入于窔。
6.
象聲詞。形容風入深谷發(fā)出的聲音。
1.出自《莊子·齊物論》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叫者,號者,穾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
1.北宋邊境人民的自衛(wèi)武裝組織。
1.即弓手。
2.操弓箭的士卒。
雕塑。法國布爾德爾作于1909年≌拉克勒斯系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作品以激烈的動感和獨特的構(gòu)圖,賦予赫拉克勒斯以現(xiàn)實中的人的精神。他粗壯的雙手拉著彎弓,兩腿叉開,全身肌肉隆起,顯示出一種超人的力量。
1.制弓的人。
1.制弓六材之一。用以黏合弓干。
1.舊時婦女經(jīng)裹纏后成弓形的小腳。
2.古時幞頭的兩垂腳稍曲成弓形,謂之弓腳。宋代輦官多戴雙弓腳幞頭。
1.弓和箭。繳,系著生絲繩的箭。
1.附在弓干外面的筋條。制弓用筋,能使箭深入。
1.弓和旌。古代征聘之禮,用弓招士,用旌招大夫。《左傳·昭公二十年》"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孟子·萬章下》"敢問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旗,大夫以旌。'"后遂以"弓旌"泛指招聘賢者的信物。
2.借指延聘。
1.元官署名,屬武備寺。
1.方言。步弓兩足間的跨度。引申指土地面積。
1.見"弓鞋"。
1.復姓『有弓里戍。見《后漢書.獨行傳.溫序》。
1.挽弓的力量。
2.弓的發(fā)射力。
1.神名。
1.即弓鞋。
1.騎射。亦泛指武事。
1.弓和弩。亦指射術(shù)。
2.使用弓弩,謂習射。
1.宋官署名。
1.蛇蛻的別名。
1.騎馬射箭。
1.正弓的工具。
2.喻規(guī)矩﹑規(guī)范。
1.謂父子世代相傳的事業(yè)。
1.制弓的人。
1.亦作"弓梢"。
2.弓的兩端末梢。
3.借指弓。
1.見"弓弰"。
1.漢應劭的祖父應郴為汲令,以夏至日詣見主簿杜宣,賜酒,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惡之,酒后便胸腹痛切,多方醫(yī)治不愈。郴知其事,于故處設酒,杯中復有蛇。謂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即愈。事見漢應劭《風俗通·怪神·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因以"弓蛇"指人對事物的錯覺。
1.弓術(shù),射技。
1.謂彎下身體。多形容恭敬之狀。
1.弓箭。
2.借指武藝。
1.似弓之形。
2.弓的威力。
1.裝弓的袋。
1.宋代吏役名目的一種。又稱弓箭手。宋初多差富戶充當,為縣尉所屬武負責巡邏﹑緝捕之事。神宗時由差役改為雇役,空際已成募兵。元明因之。
2.古時丈量地畝持步弓的人。
1.弓衣。
1.向后彎腰及地如弓形。
2.指舊時婦女裹纏如弓形的腳。
1.指舊時婦女裹纏后形似弓狀的小腳。
1.亦作"弓弦"。
2.弓上的弦。
1.烘弓的箱。
1.弓形而纖小。
1.亦作"弓韕"。
2.舊時纏腳婦女所穿的鞋子。
一條圓弧及其所對的弦所圍成的圖形。弓形的弧簡稱弓形弧,頂點在弓形弧上,兩邊各通過弓形弧兩端的角稱為弓形角,弓形的弦稱為弓形的底,弧的中點到底的距離稱為弓形的高。當弓形弧為劣弧時,稱為劣弓形;當弓形弧為優(yōu)弧時,稱為優(yōu)弓形。
1.弓鞋。
1.借指女子的小腳。
1.謂向后彎腰及地如弓形。
2.狀女子細腰。
1.古指舞伎。
1.以貝殼裝飾兩端的弓。
《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后用弓冶”指父子相傳的事業(yè)弓冶之傳。
1.裝弓的袋。
1.見"弓影浮杯"。
1.猶言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