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拿著;握著。
2.
動詞
抱有(某種見解、態度等)。
3.
動詞
支持;保持。
4.
動詞
料理,主管。
5.
動詞
控制;挾制。
6.
動詞
對抗;抵抗。
7.
動詞
支撐;扶助。
1.
拿著,握住。
1.出自《禮記·射義》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
2.出自《李娃傳》當昔驅高車,持金裝,至某之室,不逾期而蕩盡。
3.出自《菩薩蠻·大柏地》詞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
2.
掌管;主持。
1.出自《文子·下德》行可奪之道,而非篡弒之行,無益於持天下矣。
2.出自《后漢書·岑彭傳》彭首破荊門,長驅武陽,持軍整齊,秋豪無犯。
3.出自《新唐書·蕭遘傳》令孜持禁軍,權寵可炙,公卿無不附順,唯遘未嘗少下。
4.出自《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兩個主管各自出門前去持買賣。
5.出自《我的生活》我一生刻苦和我妻能在二十歲以后脫離我獨持家政五十年,都和祖母的教育有關。
3.
主張。
1.出自《漢書·霍光傳》群臣議所立,咸持廣陵王。
2.出自《隨想錄·談談〈望鄉〉》據說,老年人對《望鄉》持反對態度的多。
4.
扶持;護持。
1.出自《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2.出自《漢書·劉向傳》上數欲用向為九卿,輒不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終不遷。
3.出自《新五代史·雜傳四·王師范》吾幼未能任事,賴與諸將共持之爾。
4.出自《滕子京以直簏相示因以贈之》詩非有靈物持,此書安得全。
5.
守;保持。
1.出自《左傳·昭公十九年》楚不在諸侯矣,其僅自完也,以持其世而已。
2.出自《呂氏春秋·慎大》勝非其難者也,持之其難者也。
3.出自《兇宅》權重持難久,位高勢易窮。
4.出自《商鞅》此骨鯁之臣所以不可為,而弘、湯、仲舒之徒寧以佞媚持其祿位者也。
6.
矜持;約束。
1.出自《神女賦》頩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
2.出自《江夏行》憶昔嬌小姿,春心亦自持。
3.出自《子夜》吳蓀甫雖然吃驚,卻也能夠趕快自持。
7.
挾制。
1.出自《史記·酷吏列傳》致產數千金,為任俠,持吏長短,出從數十騎。
2.出自《舊唐書·薛收傳》世充據有東都,府庫填積,其兵皆是江淮精銳,所患者在於乏食,是以為我所持。
3.出自《郎潛紀聞》康祺官京師十年,每見外官有事於銓部者,為吏所持,輒至質衣裝,貨車馬,舉責出國門。
8.
相持;對立;對抗。
1.出自《左傳·昭公元年》子與子家持之。
2.出自《順宗實錄四》﹝吳通玄﹞知贄與延齡相持有間,因盛言贄短。
3.出自《圣武記》福寧已與長陽賊、黃柏山賊相持數月,未逼賊巢。
9.
攜帶。
1.出自《史記·滑稽列傳》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為河伯娶之,以故多持女遠逃亡。
2.出自《赴江陵途中寄贈三學士》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
10.
奉侍;侍候。
1.出自《荀子·榮辱》父子相傳,以持王公。
2.出自《讀書雜志·荀子一》持,猶奉也……《廣雅》“奉,持也”,是持與奉同義。
11.
儲備。
1.出自《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2.出自《墨子·備城門》及持沙,毋下千石。
12.
僧徒念誦經咒。參見“持經”。
1.出自《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上》臨瀨西北有寺,寺僧智通,常持《法華經》入禪。
13.
通“恃”。憑借。
1.出自《韓非子·奸劫弒臣》乘舟之安,持楫之利,則可以水絕江河之難。
2.出自《淮南子·主術》大臣專權,下吏持勢,朋黨周比,以弄其上。
14.
謂抱有。指思想、見解方面。
1.出自《隨想錄·談談〈望鄉〉》據說,老年人對《望鄉》持反對態度的多。
15.
謂支撐。
1.出自《莊子·漁父》有漁父者……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
2.出自《兒女英雄傳》萬一他見了說上兩句不知高低的話,奴才持不住,所以奴才在這里為難。
16.
指維系。
1.出自《史記·張耳陳馀列傳》且以少長先立武臣為王,以持趙心。
1.玉鏡。喻清明之道。
1.瓊和玖。泛指美玉。
2.后世常用以美稱禮物。
3.喻冰雪。
4.喻賢才。
1.精美的玉佩。
2.喻指還報的厚禮。
3.比喻美好的詩文。
4.喻雪。
戲曲劇種。流行于海南和雷州半島部分地區。曾名海南戲”。清中葉以前,以正字戲、潮劇的曲調為基礎,吸收海南島民歌及歌舞八音發展而成。有中板、程途、苦嘆板等五種板式。劇目有《紅葉題詩》、《狗銜金釵》、《紅色娘子軍》等。
1.玉爵。
1.披雪的樹。
2.嘉樹秀枝。
3.比喻賢者。
1.即玉珂。
1.瓊州﹑雷州的并稱。即今海南島﹑雷州半島一帶。
1.見"瓊樓"。
1.喻人風姿秀美,品質堅貞。
1.亦作"瓀林"。
2.瓊樹之林。古人常以形容佛國﹑仙境的瑰麗景象。
3.比喻披雪的樹林。
4.喻白色的花樹。
5.唐內庫名。德宗時設,以藏貢品。 6.宋內苑名。
1.指新進士。進士及第,衣錦繡,賜瓊林宴,故稱。
1.驅使作戰。
1.驅使控制。
1.驅逼拘系。
1.謂使民眾聽從意旨。
1.奔馳。
趕走;使離去驅逐敵寇|驅逐出境。
1.殲擊機的舊稱。
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軍艦。裝備有多門中口徑以下火炮、魚雷、導彈和反潛武器。有的還配載直升機。主要用于攻擊敵艦船和潛艇,襲擊岸上目標,支援登陸作戰和護航、警戒等。
1.驅趕捉拿。
1.趕跑。
2.猶役使。驅遣奔走。
1.猶曲筆。因有顧忌而委曲敘事的一種筆法。
1.屈身回避。
1.謂才能不得伸展。
1.見"屈軼"。
1.春秋晉地名,產良馬。《公羊傳·僖公二年》"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白璧,往必可得也。"何休注"屈產,出名馬之地。"宋王禹偁《大閱賦》"又若屈產新羈,渥洼逸駕,汗血蘭筋,騰霜照夜。"一說為屈地所產。見《左傳·僖公二年》杜預注。
1.亦作"屈沈"。
2.委曲沉淪;埋沒。
1.委屈留居。
1.嚴刑拷打,迫使無罪者招認。
明末清初詩人。初名紹隆,字翁山、介子,番禺(今屬廣東)人。青年時參加抗清活動,失敗后一度為僧◇北游各地,圖謀復明。著作有《翁山詩外》等五種,合稱屈沱五書”。
1.腳跛難行。比喻困頓失意。
1.古代王后以及有封號的貴族婦女所穿的一種命服。歷代有差。屈,通"闕"。
1.短而直。
1.困窘。
1.屈服依附。
1.《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見之,曰'谷聞先生之義,不恃人而食,今谷有巨瓠,堅如石,厚而無竅,獻之。'仲曰'夫瓠所貴者,謂其可以盛也;今厚而無竅,則不可剖以盛物,而堅如石,則不可以剖而斟,吾無以瓠為也。'曰'然,谷將棄之。'今田仲不恃人而食,亦無益人之國,亦堅瓠之類也。"后因以"屈谷巨瓠"比喻無用者。
1.陷害。
1.復姓。戰國魏有屈侯鮒。見《尸子.勸學》。
1.指屈身的尺蠖。亦比喻委屈不得志。
1.亦作"屈跡"。
2.猶屈身。
1.窮乏。
1.委屈自己。
1.戰國屈原與漢賈誼的并稱。兩人平生都憂讒畏譏,從容辭令,遭遇相似。
敬詞。委屈對方前來勞您屈駕來舍,實不敢當。
1.形容隱晦艱澀。
①喪失節操屈節事敵|屈節辱命,雖生,何面以歸漢?②委屈自己屈節見上|卑躬屈節。
1.枯竭;空乏。
1.降低身份就位。
1.猶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