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上下牙齒用力對著(大多為了夾物體或使物體的一部分從整體分離)。
2.
動詞
(鉗子等)夾住;(齒輪之間、螺絲螺母之間)互相卡住。
3.
動詞
受責難或審訊時牽扯別人(多指無辜的)。
4.
動詞
正確地念出(字的音)。
5.
動詞
(狗)叫;(魚)吞鉤;(蚊子等)叮。
6.
動詞
(北京話)(油漆)刺激(皮膚);(濕土)腐蝕(金屬)。
7.
動詞
(球賽或軍事上)追趕;進逼。
8.
動詞
過分地計較(字句的意義)。
1.
上下牙齒相對,用力夾住或切斷壓碎東西。
1.出自《桃竹杖引》噫,風塵汞洞兮豺虎咬人,忽失雙杖兮吾將曷從!
2.出自《江邊祠》詩精靈應醉社日酒,白??咬斷菖蒲根。
3.出自《兒女英雄傳》嘴里可咬不破這個豆兒。
4.出自《銅墻鐵壁》捏著拳頭的那人牙咬得嘣嘣響。
2.
夾住或相互卡緊。
1.出自《穆斯林的葬禮》她總是在兩個齒輪咬得咯吱咯吱響的時候,趕緊抹油,齒輪也就不響了,這架機器也就接著轉。
2.出自如:這個螺絲母磨損了,咬不住螺絲。
3.
比喻攀扯或誣陷他人。參見“咬扳”。
1.出自《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那邊王老員外與女兒并一干鄰佑人等,口口聲聲咬他二人。
2.出自《暴風驟雨》劉大娘嗓門越發壓低地說:“他該不會亂咬吧?”
4.
腐蝕;侵蝕。
1.出自《新增格古要論·永石》近又見金陵朱士選侍郎家有一大屏風,四尺許。其上有三峰本佳,以藥咬成,三峰相連。
2.出自《廣陽雜記》蓋其人為漆所咬,他醫皆不識云。
3.出自《邊疆曉歌》汗水把眼睛咬得澀痛。
5.
謂咬舌。參見“咬舌”。
1.出自《紅樓夢》寶玉笑道:“你學慣了,明兒連你還咬起來呢。”
6.
謂吐字發音。
1.出自《保衛延安》他一字一板,字音咬得很重。
7.
盯住,緊跟不放。
1.出自《遵義會議的光芒》那時候夜間行軍白天戰斗,敵人緊緊咬住屁股,吃不上飯睡不成覺。
8.
指狗吠。
1.出自《兒女英雄傳》早聽見門里看家的狗甕聲甕氣如惡豹一般頓著那鎖鏈子咬起來。
2.出自《瓦釜集·我說新婦小姐》你順便看一看我里阿黃為啥咬。
3.出自《膠東的“暴民”》那狗仿佛知道主人在夸他,也向空咬兩聲。
9.
比喻傷害。
1.出自《學習毛澤東》這些人是我們國內的敵人……如果不加提防,他反過頭來就會咬你。
1.比較;審度。
1.卓然特立。
1.泛指角獸和魚龍之類。
1.菱角。
1.古代神話傳說中五百年的神龍。
城角上供瞭望和防守用的樓。
1.生角的鹿。多指雄鹿。
1.棱角芒刺。形容星的光芒。
2.鋒芒。
1.佛教語。謂愛著于五欲,猶如渴而愛水。
2.泛指對某一事物非常喜愛。
1.謂筆枯少墨。
2.指繪畫中的渴筆法。
1.即消渴病。
1.見"渴心生塵"。
1.寒號蟲。屬蝙蝠類。
1.比喻事前沒準備,臨時才想辦法。
1.謂口干困乏。
1.干燥。
1.渴念的心懷。
1.見"渴驥奔泉"。
1.急望見到。
1.非常想喝酒。
1.謂馴馬時控制其飲水,使之習慣忍渴。
1.口干氣悶。
渴想~遠方的親人。
1.西域古國『代為蒲犁國。即今之塔什庫爾干。
1.亦作"渴羗"。
2.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有一羌人,姓姚名馥……好啜濁糟,常言渴于醇酒。群輩常弄狎之,呼為'渴羌'。"后因以稱嗜酒的人。
3.用以稱嗜茶的人。
1.見"渴羌"。
1.猶急切。
迫切地要求或追求~進步。
1.盡日,終日。
2.時間不足。語本《三國志.魏志.王肅傳》"﹝董遇等﹞亦歷注經傳,頗傳于世"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苦渴無日。"
3.旱日。
1.急求功賞。
1.瞌睡。想睡覺或困倦而進入睡眠﹑半睡眠狀態。
1.亦作"渴脗"。
2.謂唇干思飲。
1.見"渴吻"。
1.古代吸水用的曲筒。
2.猶金烏。太陽。
1.迫切地慕求賢才。語本《孔叢子.公儀》"君若饑渴待賢,納用其謀,雖蔬食水飲,伋亦愿在下風。"
非常想念。
1.唐盧仝《訪含曦上人》詩"三入寺,曦未來。轆轤無人井百尺,渴心歸去生塵埃。"喻訪友不遇,思念殷切◇用為想望舊友之典。
1.口渴,暑熱。
1.無雨。
1.古禮稱死者未及葬期而提前埋葬。
1.干涸的水澤。
1.《書.胤征》"威克厥愛,允濟;愛克厥威,允罔功。"后因以"克愛克威"謂恩威得當而使人心悅誠服。
1.攻克。
1.峻刻暴虐。
1.斬殺敗降的敵人。《書·牧誓》"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孫星衍疏引鄭玄曰"克,殺也。不得暴虐殺紂師之奔走者。"一說,肯來投奔的敵人。孔傳"商眾能來奔降者,不迎擊之。"
1.刺臂出血。古人盟誓的一種方式。
1.克扣剝削。
2.猶克薄。
1.猶言苛刻,苛求。
2.挖苦,諷刺。
1.《詩.周頌.雝》"燕及皇天,克昌厥后。"鄭玄箋"文王之德安及皇天……又能昌大其子孫。"后因稱子孫昌大為"克昌"。
1.謂能教誨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