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皮膚不適時一種想撓的感覺。如被蚊、蚤、虱等咬過,或者接觸細毛或某些化學藥品,都會發癢。
2.
形容詞
想做某事的愿望強烈,難以抑制。
1.
同“癢”。
2.
皮膚或粘膜受到輕微刺激而引起想搔的感覺。
1.出自《易林·蹇之革》頭癢搔跟,無益於疾。
2.出自《禮記·內則》以適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氣怡聲,問衣燠寒,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
3.出自《照鏡》詩癢頭梳有虱,風耳炙聞蟬。
4.出自《患疥》詩削爪難甘癢,將身累及兒。
5.出自《三閑集·怎么寫》撫摩著蚊喙的傷,直到它由痛轉癢,漸漸腫成一個小疙瘩。
3.
形容忍受不住某種強烈的欲望。
1.出自《水滸傳》武行者聞了那酒香味,喉嚨癢將起來,恨不得鉆過來搶吃。
2.出自《還東》詩窗下興闌初掩卷,花前技癢又成詩。
3.出自《霞箋記·灑銀起釁》昨宵見娉婷模樣,引得我神魂飄蕩,歸家不覺心兒癢。
4.出自《毛陽山上打游擊》兩個月沒有打仗了,同志們都急得手發癢。
4.
見“癢癢”。歡暢貌。
1.出自《伯修》游龍洞,觀無礙居士舊跡,不勝癢癢。
5.
見“癢癢”。憂慮貌。
1.出自《答方長治啟》伏承來命之拳拳,轉使我心之癢癢。
6.
指煩亂。參見“癢心”。
1.出自《淮南子·修務訓》嘗試使之施芳澤,正娥眉……則雖王公大人有嚴志頡頏之行者,無不憛悇癢心而悅其色矣。
1.道教謂禮拜北斗星君。亦稱"拜斗"。
1.猶禮法。禮儀法度。
2.彬彬有禮的儀表風度。
1.即使禮節過分,也不會受人責怪。意謂禮節還是不可欠缺。
1.禮贈助喪之物。
社會上通行的法紀和禮儀。
1.謂禮節容儀足以示范于人。
1.指禮法。謂禮之禁亂,猶防之止水。語出《禮記.經解》"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坊止水之所自來也。"陸德明釋文"坊,本又作防。"
1.明清時知縣衙門辦理祭祀考試等事務的下屬機關。
1.謂禮儀之分限。
1.猶禮敬。
在莊重的場合或舉行儀式時穿的服裝。
1.指尚書省。
1.掌禮儀教化之官。
舉行慶祝典禮時放的煙火。
1.謂禮儀教化。
1.指為維護君臣上下等級秩序而建立的一套典章制度﹑禮儀教化遭到極大的破壞。
1.記載名位尊卑之書。
亦稱《小戴禮記》。儒家經典之一。為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相傳大都由孔子弟子及其后學所記,由西漢戴圣編纂。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文物制度的參考書。
1.按禮節交往;以禮應接。
1.指合乎禮儀的品行。
1.重禮儀之將領。
1.謂以禮相交接。
1.禮遇;以禮接待。
表示尊敬、祝頌、哀悼之類的各種慣用形式,如鞠躬、握手、獻花圈、獻哈達、鳴禮炮等。
做禮物的現金。
1.謂禮儀與禁制。
1.古代講禮節的經典,常指《儀禮》而言。
1.謂服喪完畢。
1.以合于禮儀的舉動表示尊崇。
1.天子所賜之酒。
1.尊重眷顧。
1.謂居百官之首,地位尊榮,至于極點。
1.禮敬和賜與。
1.禮贈之物。
1.禮節和音樂。古代帝王常用興禮樂為手段以求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目的。
1.送財物行賄。
2.猶財禮。
1.謂禮法與刑律。
1.以禮羅致。
言語動作謙虛恭敬的表現有~ㄧ講~ㄧ~待人。
1.謂君子循行的禮儀之道。語本《孟子.萬章下》"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2.指孝友的門族。
1.指國家的禮籍和君王的策命。
2.指禮聘與任命。
禮物。
1.以禮征聘。
2.備禮聘娶。
全稱《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東漢碑刻。隸書。公元156年鐫立于魯縣(今山東曲阜)孔廟。四面均刻有文字,碑陰、碑側為題名。書法凝練瘦勁,為學漢隸者所重,有漢隸第一”之譽。
1.謂作為禮物致獻的錢財。
1.以禮聘請。
表示禮貌的謙讓互相~ㄧ在人行橫道處,機動車應~行人。
1.禮遇信任。
2.元代官府常用語,謂到任治事。禮,用同"理"。
1.禮制儀容。
2.漢樂名。
1.謂天地﹑先祖﹑君師為禮之三本。本,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