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樣子、樣兒)形狀;情形。
2.
量詞
(~兒)量詞,用于事物的種類。
3.
名詞
作為標準的東西。
4.
見“樣子”。人的模樣或神情。
5.
見“樣子”,和“看”“照”等連用,表示對趨勢的估計。
6.
名詞
(Yàng)姓。
1.
形狀。
1.出自《四民月令》齊人呼寒食為冷節,以曲為蒸餅樣,團棗附之,名曰棗糕。
2.出自《楊監又出畫鷹十二扇》詩近時馮紹正,能畫鷙鳥樣。
3.出自《朱子語類》《易》只是一陰一陽,做出許多般樣。
4.出自《西湖秋泛》詩跨虹橋畔月朦朧:橋樣如弓,月樣如弓。
2.
式樣,標準。供人觀看或模仿的東西。
1.出自《隋書·何稠傳》凡有所為,何稠先令亙、袞立樣,當時工人皆稱其善,莫能有所損益。
2.出自《繚綾》詩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樣人間織。
3.出自《境智二童子》詩一雙二妙并行來,取次衣裳照樣裁。
4.出自《我的改造》叫我照樣說一遍,也會結結巴巴的,說走了樣。
3.
量詞。表示事物的品類。
1.出自《朱子語類》《周禮》所謂天神、地示、人鬼三樣,其實只一般。
2.出自《水滸傳》莊客托出一桶盤,四樣菜蔬,一盤牛肉,鋪放桌子上。
3.出自《家》我知道任何改革的成功,都需要不少的犧牲作代價。現在就讓我作一樣犧牲品罷。
4.
拋擲。
1.出自《樂府雅詞拾遺下·南歌子》偏他不肯大家行,樣下扇兒拍手引流螢。
2.出自《折桂令·荊溪即事》曲寺無僧,狐貍樣瓦,官無事,烏鼠當衙。
1.敗壞事情﹔耽誤事情。
1.文字上有錯誤的書籍﹔誤字。
1.謂文字脫漏訛誤。
1.校勘用語。因抄寫﹑排版等疏忽而造成的文字錯誤。
1.訛誤。我﹐用同"訛"。
1.因抄寫﹑排版錯誤而增多字句。
1.貽誤。詒﹐通"貽"。
1.錯誤地翻譯。
1.錯誤的證明。
1.謂排字工將字排錯。
1.錯字﹔別字。
1.猶言胡作非為。
1.參悟禪理。
1.亦作"悟澈"。
2.佛教謂破迷妄﹑開真智。亦指覺悟得透徹﹑徹底。
1.見"悟徹"。
1.領悟佛理。
2.引申為出家為僧。
1.聚會。悟,通"晤"。
1.猶啟發。
1.了悟佛理。
1.悔悟。
1.聰明。
1.佛教語。了悟寂滅。謂超脫一切境界,入于不生不滅之門。
1.悟性敏捷。
1.指對佛理的領悟。
2.領會,懂得。
1.謂了悟或忘我的境界。
1.覺悟。
2.睡醒。
1.佛教語。謂了然于一切事物由各種條件和合而生,虛幻不實,變滅不常。
1.領會道理。
2.參悟佛理。
1.佛教語。覺悟的門徑。與側重實踐的"行門"相對。
2.指悟入之門。
1.寫在紙上的審訊罪犯的問題。
2.問題。
1.指案件的判決。
2.指審判案件。
1.一問一答。
2.文體名。
1.判決發配。
1.依據法律。
2.問佛法。
1.擲杯珓以卜吉兇。
1.問罪罷職。
1.占卦象以問吉兇。
1.審問犯人,處理訟案的官吏。
1.謂答非所問。
1.形容關懷體貼備至。
1.問候安好。
1.標點符號"?",表示一個問句完了。
2.疑問。
1.問好;問安。
1.查問;詢問。
1.古禮,初至人家,先問以祖先名諱,以免觸犯。
1.探問疾病。
1.據《后漢書.王丹傳》載丹同郡河南太守陳遵友人喪親,遵賻助甚豐。丹乃懷縑一匹,陳之于主人前,曰"如丹此縑,出自機杼。"遵聞而有慚色。丹子有同門生喪親﹐家在中山﹐白丹欲往奔慰。丹不許,令寄縑以祠。人問其故,丹舉古人交游之例說明交道之難◇因用"問縑游"指篤實而又謹慎的交游。
1.謂參與謀議。
1.判處絞刑。
1.謂雙方問候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