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周代朝廷上的樂曲,配曲的歌詞作為一大類收在《詩經(jīng)》中,分為大雅和小雅,被認為是樂歌的典范。
2.
形容詞
〈書〉合乎規(guī)范的;標準的。
3.
形容詞
高尚不俗,美好大方。
4.
形容詞
敬辭,用于稱對方的情意、舉動。
5.
名詞
《爾雅》一類訓詁書籍相沿稱為雅書或雅學。
6.
名詞
(Yǎ)姓。
7.
名詞
〈書〉交情。
8.
副詞
向來;素來。
9.
副詞
很;極。
1.
“疋”的今字。
2.
高雅不俗;優(yōu)美。
1.出自《楚辭·大招》容則秀雅,稚朱顏只。
2.出自《河岳英靈集·王維》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
3.出自《追求》仲昭恐怕有更不雅的事出來,引起人家注意。
3.
交情。
1.出自《漢書·谷永傳》永斗筲之材,質薄學朽,無一日之雅,左右之介。
2.出自《與謝民師推官書》況與左右無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
3.出自《追求》更不巧的是那同事竟和她同是嘉興人,有一面之雅。
4.
《詩經(jīng)》六義之一。
1.出自《詩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2.出自《〈通志〉總序》風土之音曰“風”,朝庭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
3.出自《漢文學史綱要》風、雅、頌以性質言:風者,閭巷之情詩;雅者,朝廷之樂歌;頌者,宗廟之樂歌也。是為《詩》之三經(jīng)。
5.
指雅言。標準語。古代訓詁著作多稱雅,如《爾雅》、《小爾雅》、《廣雅》、《埤雅》等。
6.
指周代的萬舞。
1.出自《詩·小雅·鼓鐘》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7.
古樂器名。
1.出自《周禮·春官·笙師》笙師,掌教吹竽、笙、塤、龠、簫、篪、笛、管、舂牘、應、雅,以教祴樂。
2.出自《禮記·樂記》治亂以相,訊疾以雅,君子於是語。
8.
古酒器名。
1.出自《典論·酒誨》荊州牧劉表,跨有南土,子弟驕貴,并好酒,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
9.
隋時樂曲部類之一。
1.出自《新唐書·禮樂志十二》隋文帝始分雅、俗二部,至唐更曰“部當”。
10.
戲曲名詞。指昆曲。參見“雅部”。
1.出自《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兩淮鹽務,例蓄花、雅兩部,以備大戲。雅部即昆山腔;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
11.
副詞。素常;向來。
1.出自《史記·高祖本紀》雍齒雅不欲屬沛公,及魏招之,即反為魏守豐。
2.出自《老學庵筆記》予雅有道冠、拄杖二癖,每自笑嘆。
3.出自《明史·毛澄傳》帝雅敬憚澄,雖數(shù)忤旨,而恩禮不衰。
12.
發(fā)語詞。
1.出自《采蓮舞·花心書念》聊尋澤國之芳,雅寄丹臺之曲。
2.出自《舟中》詩雅陪云衲三生話,分得漁舟半日涼。
3.出自《詩詞曲語辭匯釋》雅,猶頗也;又為發(fā)語辭……此種“雅”字,均不為義。
13.
通“夏”。指中國,即今中原地區(qū)。
1.出自《荀子·榮辱》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14.
姓。元有雅琥,著有《正卿集》。
15.
用作敬詞,多用于稱與對方有關的事。參見“雅貺”、“雅屬”。
1.出自《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前日不遺,比辱雅貺。
2.出自《重祭外舅司徒公文》舒衣縞帶,雅貺或比于僑吳;荊釵布裙,高義每符于梁孟。
3.出自《鸞??記·春賞》天將暮,別去忙,謝不盡樽前雅貺。
4.出自《復賀耦唐中丞書》二月接奉手示,兼辱雅貺,感謝感謝。
5.出自《復思露圃書》茲蒙雅屬,具見藎慮周詳,當再申明要約,并屬振軒嚴飭防范,庶免疏虞。
16.
借指詩文。
1.出自《喜湯西崖至京》詩韓詩柳雅紛雄才,謔浪詼諧讓饑朔。
17.
指文人雅士。參見“雅頌”。
1.出自《剔銀燈·與杜云川同宿蓮灣作》詞待招群雅,重與訂、吟蓮小社。
18.
指雅樂。
1.出自《文心雕龍·樂府》河間薦雅而罕御,故汲黯致譏于《天馬》也。
2.出自《九夏歌》嘉賓既醒,雅為之行。
19.
指(酒量)大。
1.出自《文明小史》這位康伯圖兄,是這里發(fā)財洋行里的華總辦,酒量極雅。
20.
副詞。甚;頗。
1.出自《后漢書·皇后紀上·章德竇皇后》肅宗先聞后有才色,數(shù)以訊諸姬傅。及見,雅以為美。
2.出自《燕子樓》詩善歌舞,雅多風態(tài)。
3.出自《游梁瑣記·易內(nèi)奇案》蓮娘許邑生龐某,傖父也……蓮娘雅不愿,恒背人彈淚。
21.
正;合乎規(guī)范、標準的。
1.出自《詩序》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
2.出自《荀子·儒效》道過三代謂之蕩,法二后王謂之不雅。
3.出自《順宗實錄二》廣陵王某,孝友溫恭,慈仁忠恕,博厚以容物,寬明而愛人,祗服訓詞,言皆合雅。
4.出自《清史稿·禮志一》自虞廷修五禮,兵休刑措……沿及漢唐,訖乎有明,救敝興雅,咸依為的。
1.肉醬。
1.怪石名。
1.醓醢。
1.相傳禹臣豎亥善走,后因稱健行為"亥步"。
1.指位于西北偏北方向的地區(qū)。
1.指集市交易。
1.神話傳說中的夜明珠。
1.《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亥"和"豕"的篆文字形相似,容易混淆◇用以指書籍傳寫或刊印中文字因形近而誤。
2.謂豬。地支與生肖相配,亥配豕。
1.謂文字訛錯甚多。
1.隔日交易一次的集市。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舟中示舍弟五十韻》"亥市魚鹽聚,神林鼓笛鳴。"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三"蜀有痎市,而間日一集。"明方以智《通雅.天文》"亥音皆,言如痎瘧,間日一發(fā)也。諱痎,故曰亥市。"一說,以寅﹑申﹑巳﹑亥日集市,俗稱"亥市"。
1.二萬六千六百六十日的隱語。謂七十三歲。
1.顓頊歷正月,即周歷十二月或夏歷十月。
1.驚恐。
1.震驚傷痛。
1.驚異。
1.驚惶逃竄。
1.驚恐。
1.見"駭飆"。
1.驚懼。
1.亦作"駴電"。
2.驚人的電光。常形容快速無比。
1.猶駭愕。
1.亦作"駴服"。
2.驚佩;驚訝誠服。
驚訝;驚詫。
1.驚奇地觀看。
因受驚、恐懼而出汗奔走駭汗,羞愧俯伏。
1.吃驚憤恨。
1.象聲詞。形容鼓聲等轟響。
1.猶驚呼。
1.驚嚇。
1.驚慌。
1.驚惶;驚畏。
1.突然觸發(fā)的弩機。比喻猝發(fā)的禍難。語出《后漢書.皇甫嵩傳》"今將軍遭難得之運,蹈易駭之機。"
1.亦作"駭雞犀"。
2.犀角名。
1.驚悸。
1.驚惶恐懼。
1.驚恐。
1.猶言驚濤駭浪。
1.龍蛇被掠走。形容聲勢浩大。
1.受驚的鹿。
2.猶逐鹿。
1.驚恐擾亂。
1.使人看了吃驚。
1.使人見到非常震驚。
1.古國名。
害怕。
1.驚慌騷亂。
1.驚人。
1.征服﹑攻克城邑。
2.投降歸附的地方。
1.頒發(fā)詔書。
1.謂下旨。與"留中不報"相對。
1.降授﹐貶職。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