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在公文、合同上簽字或畫符號,作為憑信。
2.
動詞
作為憑信而在公文、契約上所簽的名字或所畫的符號。
3.
動詞
跟隨照料或看管。
4.
動詞
把財物交給對方作為保證。
5.
動詞
暫時把人關起來,不準自由行動。
6.
動詞
賭博時在某一門上下注。
7.
名詞
(Yā)姓。
8.
動詞
詩歌中,某些句子的尾字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調和諧優美。
1.
在公文或契約上簽字或畫符號,以作憑信。亦指所簽的名字或所畫的符號。
1.出自《唐會要·百官奏事》〔景龍〕三年二月二十六日敕,諸司欲奏大事,并向前三日錄所奏狀一本,先進,令長官親押。
2.出自《夷堅丙志·周莊仲》周莊仲,建炎二年登科。夢至殿廷下,一人持文字令書押。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功父看那張紙時,原已寫得有字。囚犯道:“只消舅舅押個字就是了。”
4.出自《壽平》我把口供錄了起來,他畫了押。
2.
抵押;典當。
1.出自《紅樓夢》暫且把老太太查不著的金銀家伙,偷著運出一箱子來,暫押千數兩銀子,支騰過去。
2.出自《萬仞約·〈兒女們〉二》田大瘸子借了廉大爺那筆錢,押下那塊地。
3.出自《漁夫恨》教師:他沒有銀子,我就教他把女兒作押。
3.
押送。
1.出自《舊唐書·敬宗紀》令中使押杜景先往淮南及江南、湖南、嶺南諸州,求訪異人。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別將袁忠押了一擔金帛,從丹陽來到。
4.
拘禁;扣押。
1.出自《水滸傳》取一面大枷釘了,押下大牢里去。
2.出自《賣布謠》沒錢完捐,奪布充公。奪布猶可,押人太兇!
3.出自《小二黑結婚》三個民兵回到劉家峧,一說區上把興旺金旺二人押起來,又派助理員來調查他們的罪惡,真是人人拍手稱快。
5.
掌管;統轄。
1.出自《新唐書·逆臣傳上·安祿山》天寶元年,以平盧為節度,祿山為之使,兼柳城太守,押兩蕃、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
2.出自《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九年》春,正月,劍南、西山羌、蠻二萬余戶來降;詔加韋皋押近界羌蠻及西山八國使。
6.
壓。從上向下加以重力。
1.出自《后漢書·東夷傳·三韓》兒生欲令其頭扁,皆押之以石。
2.出自《齊民要術·造神曲并酒》酒若熟矣,押出清澄。
3.出自《初刻拍案驚奇》法善奏道:“三藏使金剛神眾押住一頭,故舉不起。”
7.
引申為鎮壓,逼迫。
1.出自《隋書·梁睿傳》幸因平蜀士眾,不煩重興師旅,押獠既訖,即請略定南寧。
2.出自《故知廣州敷文閣待制薛公墓志銘》中官王道使奴挾旁視絹美惡,多取之。公白長貳下奴獄,驚曰:“何敢然!”亟移病請致仕。長貳度不可,詭奏“宗室不奉法,縱奴橫帑藏”,陰祈道流其仆,且以旨押公就職,乃已。
3.出自《儒林外史》嚴家說:豬到人家,再尋回來,最不利市。押著出了八錢銀子,把小豬就賣與他。
8.
壓簾之具。
1.出自《〈玉臺新詠〉序》玉樹以珊瑚作枝,珠簾以玳瑁為押。
2.出自《楊太真外傳》〔屏風〕水精為地,外以玳瑁水犀為押,絡以珍珠瑟瑟。
9.
詩賦用韻。
1.出自《古今韻會舉要·入押》用韻曰押。
2.出自《六么令》詞昨夜詩有回紋,韻險還慵押。
3.出自《夷堅丙志·蔡十九郎》秀州當湖人魯瑮赴省試,第一場出,憶賦中第七韻忘押官韻。
4.出自《春在堂隨筆》獨朱君鏡清押尤韻。
5.出自《書信集·致竇隱夫》我以為內容且不說,新詩先要有節調,押大致相近的韻,給大家容易記,又順口,唱得出來。
10.
賭博下注。
1.出自《貧民慘劇》來,我起莊,你們大家都押。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