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學習(跟“教”相對)。
2.
動詞
模仿。
3.
名詞
學問,學到的知識。
4.
名詞
學科,分門別類的有系統的知識。
5.
名詞
學校。
6.
名詞
(Xué)姓。
7.
名詞
學術;學說。
1.
亦作“斈”。
2.
學習的人。
1.出自《荀子·修身》故學曰:“遲,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則亦或遲、或速、或前、或后,胡為乎其不可同至也。”
2.出自《石闕銘》置博士之職,而著錄之生若云;開集雅之館,而款關之學如市。
3.出自《〈大學章句〉題解》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
4.出自《經學歷史·經學中衰時代》鄭君康成……著書滿家,從學盈萬。
3.
效法,模仿。
1.出自《墨子·貴義》貧家而學富家之衣食多用,則速亡必矣。
2.出自《晉書·隱逸傳·戴逵》是猶美西施而學其顰眉。
3.出自《北征》詩學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
4.出自《饑鼠行》癡兒計拙真可笑,布被蒙頭學貓叫。
4.
描畫;書寫。
1.出自《空青賦》寫云圖氣,學靈狀仙。
2.出自《人日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應制》詩寶帳金屏人已帖,圖花學鳥勝初裁。
3.出自《倒次元韻》魚子封箋短,蠅頭學字真。
5.
如,象。
1.出自《與虞記室諸人詠扇》如珪信非玷,學月但為輪。
2.出自《奉和圣制同玉真公主游大哥山池題石壁》池如明鏡月華開,山學香爐云氣來。
3.出自《夏日》詩酒醒夢覺日將午,蜂學遠山風雨來。
4.出自《次韻和王文明漫興》竹根草葉垂書帶,苔面蝸涎學篆文。
6.
學校。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
2.出自《禮記·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3.出自《顏氏家訓·勉學》總丱之年,必先入學。
4.出自《〈大學章句〉序》然后王宮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
5.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學中諸生日與嬉戲,愛同骨肉。
6.出自又如:小學;中學;大學。
7.
學科。
1.出自《顏氏家訓·雜藝》算術亦是六藝要事……江南此學殊少,惟范陽祖暅精之。
2.出自《汴都賦》又有律學以議刑制,算學以窮九九。
3.出自《宋史·楊億傳》真宗稱其才,長于史學。
4.出自《贈趙丈八十壽詩》律學專門自可疑,更從報施論心期。干戈留在三章法,松菊歸來兩鬢絲。
5.出自又如:物理學;生物學;政治經濟學。
8.
學問。
1.出自《論語·述而》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是吾憂也。
2.出自《墨子·修身》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3.出自《顏氏家訓·勉學》學備古今,才兼文武,身無祿位,妻子饑寒者,不可勝數。
4.出自《為韋相公讓官表》臣本非長才,又乏敏識,學不能通達經訓,文不足緣飾吏事。
5.出自《大學辨》古人為學,自少至老,只是一路,所以有成。
6.出自《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六朝三唐,數百年之中,志高行潔,學淵識拔之士,悉相率而入於佛教之范圍。
7.出自又如:治學;學有專長。
9.
學說。
1.出自《莊子·天下》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
2.出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
3.出自《東方朔畫贊》陰陽圖緯之學,百家眾流之論……乃研精而究其理。
4.出自《元史·儒林傳·趙復》北方知有程朱之學,自復始。
5.出自《輟耕錄·狷潔》﹝鄭思肖﹞晚歲究性命之學。
10.
學派。
1.出自《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
2.出自《漢書·儒林傳·京房》至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為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元、丁將軍,大誼略同,惟京氏為異……繇是《易》有京氏之學。
3.出自《云麓漫鈔》淳熙中尚蘇氏,文多宏放;紹熙尚程氏,曰洛學。
11.
注釋闡述。
1.出自《博物志》何休注《公羊傳》云“何休學”。
2.出自《經典釋文·春秋公羊音義》學者,言為此經之學,即注述之意。
12.
述說,訴說。
1.出自《漁具·背蓬》詩見說萬山潭,漁童盡能學。
2.出自《醉落魄》詞紅嬌翠弱,春寒睡起慵勻掠。些兒心事誰能學。
3.出自《新水令》套曲相思滿腹對誰學。
4.出自《金瓶梅詞話》你就學與他,我也不怕他。
5.出自《鼓子曲鈔·情兒也不薄》情郎小哥哥,有句話兒向你學。
6.出自評劇《小女婿》香草說她先回家核計好,咱們再托人對她的爹媽學。
13.
通“鷽”。參見“學鳩”。
1.出自《莊子·逍遙游》蜩與學鳩笑之。
2.出自《效庾子山詠懷》詩學鳩終挖地,鳳皇猶在笯。
14.
通“礐”。參見“學學”。
1.出自《釋名·釋山》山多大石曰??。??,學也,大石之形學學然也。
2.出自《游石門山記》一峪名茅草,大石學學,小石堯堯,觸人屐齒。
15.
學習。
1.出自《詩·周頌·敬之》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
2.出自《示子遹》詩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3.出自《寄小讀者》這些日子,﹝她﹞正跟著我學中國文字。
4.出自《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不可沽名學霸王。
1.盛貌。
2.深厚貌。
1.水草名。
2.辭藻。
1.積聚。
2.指郁積在內心的思想感情。
1.古代主治皮革鼓木的工匠。
1.治皮革使之張開平直。
1.光明貌。
1.猶匝洽。謂普遍沾被風化。
1.滿座。
1.謂滿一個月。
1.遍地。
1.曲折回旋。
1.圍欄。
1.滿一年。
1.遍及。
1.猶言及時。
2.滿一季。
1.滿一年。
1.滿十天。
1.眨眼。比喻極短的時刻。
1.猶言扎營。
1.滿一個月。
1.咂嘴。用舌尖抵住上腭發出聲音,表示贊美﹑羨慕﹑驚嘆等多種感情。
1.整齊貌。
1.以舌抵齒﹑兩唇上下作聲,表示贊嘆等。
1.猶吮吸。
1.吸飲。
1.指婦女的乳房。
1.體會;品辨。
1.亦作"咂囓"。
2.叮咬。
1.見"咂嚙"。
1.吸吮。
1.象聲詞。指嘴在吮吸時發出的響聲。
2.謂使嘴發出響聲。
3.指婦女的乳房。
1.猶叮咬。
1.亦作"咂嘴弄唇"。亦作"咂嘴咂舌"。亦作"咂嘴舔唇"。
2.形容貪吃的饞相。
3.表示食物味道美好。
4.表示驚奇或為難。
1.見"咂嘴弄舌"。
1.見"咂嘴弄舌"。
1.逼迫。
1.擠破。
1.即拶指。
1.謂用拶刑逼訊。
1.擁擠貌。
1.壓榨。
1.舊時夾手指的刑具。
1.即拶指。
1.舊時酷刑之一。即用桚子夾受刑人的手指。
1.舊時夾手指的刑具。
1.謂用王道攙雜霸道治理國家。語出《漢書.元帝紀》﹕"﹝太子﹞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2.專橫霸道。
1.即雜扮。
2.非正途出身的官吏﹔雜職官吏。
1.指學無專長的人。
1.古代在規定的賦稅之外﹐因特殊事故加征的稅。
1.宋代流行的一種小戲。以劇情簡單﹐逗人喜笑著稱。一般為雜劇之散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