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遣送;放逐。
1.出自《左傳·昭公元年》秦后子有寵於桓,如二君於景。其母曰:“弗去,懼選?!惫锩樳m晉。
2.
派遣。
1.出自《文選·揚雄〈甘泉賦〉》選巫咸兮叫帝閽,開天庭兮延群神。
3.
選擇;挑選。
1.出自《荀子·儒效》遂選馬而進,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厭旦于牧之野。
2.出自《文館》蓋將以觀天下之材,而備大臣之選。
3.出自《韋護》他在第三天,選到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4.
量才授官;銓選。
1.出自《漢紀·武帝紀五》始昌,魯人也……上甚重之,以選為昌王太傅。
2.出自《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銘》公諱素……以明經選,主虢之弘農簿,又尉陜之芮城。
3.出自《明史·職官志一》凡選,每歲有大選,有急選……間有揀選,有舉人乞恩選。
5.
指負責銓選官吏的吏部有關機構。參見“選舉”。
1.出自《陳書·宣帝紀》宜班榮賞,用酬厥勞,應在軍者可并賜爵二級,并加賚恤,付選即便量處。
2.出自《唐語林·企羨》趙昭公以舊相為吏部侍郎,考前進士杜元穎宏詞登科;及鎮荊南,又奏為從事。杜公入相,昭公復掌選。
6.
被選拔出來的人才。
1.出自《禮記·禮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2.出自《白虎通·圣人》五人曰茂,十人曰選,百人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賢,萬人曰杰,萬杰曰圣。
3.出自《新唐書·徐彥伯傳》武后撰《三教珠英》,取文辭士,皆天下選,而彥伯、李嶠居首。
4.出自《兵食論》上之人未嘗有治兵之名,而人人皆三驅之選。
7.
選本;選輯成冊的作品。
1.出自《文選序》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遠自周室,迄于圣代,都為三十卷,名曰《文選》云耳。
2.出自《師友詩傳錄》文之有選,自蕭維摩始也。
3.出自《燕山夜話·選詩和選文》近來讀到許多詩選和文選。
8.
《昭明文選》的簡稱。
1.出自《滄浪詩話·考證》《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玉臺》作兩首,自“越鳥巢南枝”以下別為一首,當以《選》為正。
2.出自《困學紀聞·評文》《文章正宗》謂崔實《政論》列于《選》,今考《文選》無此二篇,皆筆誤也。
9.
用投票或舉手等表決方式選出代表或負責人。
1.出自《秦淮粉墨圖》經過全體的同意,今天的選舉,宣告無效,明天重選。
10.
整齊。
1.出自《詩·齊風·猗嗟》舞則選兮,射則貫兮。
2.出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夫吳,城高以厚,地廣以深,甲堅以新,士選以飽。
3.出自《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城厚而崇,池廣以深,甲堅士選,器飽弩勁。
11.
進入。
1.出自《列女傳·有虞二妃》〔舜〕既納於百揆,賓於四門,選於林木,入於大麓。
12.
德行。
1.出自《逸周書·常訓》夫民群居而無選,為政以始之;始之以古,終之以古。
2.出自《漢書·王莽傳上》君以選故而辭以疾,君任重,不可闕,以時亟起。
13.
牽引;攀連。
1.出自《史記·平準書》乃征諸犯令相引數千人,命曰“株送徒”。
14.
須臾;片刻。
1.出自《呂氏春秋·音初》二女愛而爭搏之,覆以玉筐。少選,發而視之,燕遺二卵。
2.出自《斷鴻零雁記》少選,上身汗出如注,憊極,帖然而臥。
15.
遍;盡。
1.出自《西游記》卻說那怪自把三藏拿到洞中,選剝了衣服,四馬攢蹄,捆在后院里。
2.出自《西游記》三個老妖正把唐僧拿在那洞中深遠處,那里問甚么青紅皂白,教小的選剝了衣裳,汲湍中清水洗凈。
16.
通“巽”。柔弱;懼怯。參見“選懦”“選耎”。
1.出自《后漢書·西羌傳》今三郡未復,園陵單外,而公卿選懦,容頭過身。
2.出自《朝請大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陳公墓志銘》選愞遲魯,儒之?;?。
3.出自《答冋卿徐敬吾書》元年之事,選愞中立,不能昌言以樹正幟。
4.出自《郎潛紀聞》耆英、琦善、伊里布諸人,多選懦,無遠略。
5.出自《漢書·西南夷傳》恐議者選耎,復守和解。
6.出自《嘲段成式》詩報讎慚選耎,存想恨逶遲。
7.出自《諫論》興王賞諫臣是也,猶懼其選耎阿諛,使一日不得聞其過,故制刑以威之。
17.
通“饌”。陳設;置備。
1.出自《墨子·明鬼下》春秋冬夏選失時。
18.
古地名。在今湖北省枝江市境。
1.出自《左傳·文公十六年》麇人率百濮聚於選。
1.見"辨要"。
1.猶議論。義﹐通"議"。
1.辨析議論。辯﹐通"辨"。
1.聰明博學。
1.語本《莊子.天下》﹕"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成玄英疏﹕"辯過于物﹐故能勝人之口﹔言未當理﹐故不服人之心。而辯者之徒﹐用為苑囿。"王先謙集解引宣穎曰﹕"辯者迷于其中而不能出。"后因用"辯囿"指嘵嘵不休的爭辯。
2.指言論界﹑言者之口。
1.言巧偽而多詐。
1.使皎然顯明﹐明白清楚?!稌畧虻洹纷?平章"。
1.辨別驗證。辯﹐通"辨"。
1.辯駁﹐駁斥。
1.爭論﹐爭辯。
辯明是非,改正錯誤。也作辯正。
①辨析考證反復~。也作辨證。②合乎辯證法的~關系ㄧ~的統一。
①關于事物矛盾的運動、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的哲學學說。它是和形而上學相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認為事物處在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是由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斗爭所引起的。在歷史上辯證法經歷了自發、唯心、唯物三個階段。辯證法只有發展到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才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②特指唯物辯證法。
毛澤東作于1937年。由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講授哲學的記錄稿整理而成。分唯心論與唯物論、辯證法唯物論、唯物辯證法三章。實踐論和矛盾論是重點展開論述的兩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組成部分,是研究思維辯證法的科學。辯證邏輯要求人們必須把握、研究事物的總和,從事物本身矛盾的發展、運動、變化來觀察它,把握它,只有這樣,才能認識客觀世界的本質。
馬克斯、恩格斯所創立的關于用辯證方法研究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從它的本質來講是物質的,物質按照本身固有的對立統一規律運動、發展,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存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
1.治理政事。
1.長于論辯﹐能說會道。
2.指論辯的才智﹑機巧。
3.聰明﹐有才智。
1.治理。
1.口才敏捷﹐能說會道。
2.指敏捷的口才。
3.聰明才智。
1.爭辯商討。
1.爭辯﹔吵嘴。
1.辪辒的別稱。
1.古代的戰車。用于攻城?!秾O子.謀攻》"修櫓辪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杜牧注"辪辒,四輪車,排大木為之,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往來運土填塹,木石所不能傷,今所謂木驢是也。"唐沈佺期《塞北》詩之一"朔風吹汗漫,飄礫灑辪辒。"《水滸傳》第九二回"宋江傳令,修治辪辒器械,準備攻城。"清魏源《城守篇.守備上》"辪辒木驢旱船之屬,皆防上而不防下,守城者每無如何,則任其挖掘。"一說指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用的戰車。
2.借指匈奴。
1.即辮子。
2.借指編發為辮的少數民族。
1.發髻。
①把頭發分股交叉編成的條條兒梳~◇把問題梳梳~。②像辮子的東西蒜~。③比喻把柄抓~ㄧ揪住~不放。
1.車駕。
1.郁結不暢。
1.澀舌,不順口。
1.古時擊球用的頭部彎曲的棍棒。
1.猶把柄。
1.指兩湖一帶夏季的一種大風。
1.指北斗星。北斗七星第五為玉衡;第五至第七為杓,又名斗柄,故稱。
1.謂以北斗星斗柄所指方向確定四時﹑節氣。
1.指北斗星斗柄與角宿。
1.指廚師的烹調技術或菜肴味道。
1.傻瓜,糊涂人。
2.指沒見識的后生。
1.方言。喻不負責任﹐搞壞了事情。
1.撤退離開。
1.封建時代﹐皇帝年幼﹐由其祖母或母親執政﹐謂之垂簾。歸政謂之撤簾。
1.撤消﹐免去。
1.摒除﹐揚棄。
1.本謂撤去琴瑟﹐使病者安靜﹐且示敬意。語本《儀禮.既夕禮》"有疾﹐疾者齊﹐養者皆齊﹐徹琴瑟。"徹﹑撤﹐同◇用以稱疾病危篤或死亡。
1.轉身;回身。
1.撤出守軍。
退出原有陣地或所據地區我軍主動撤退,是為了更好地打擊敵人。
1.撤去包圍圈。
也作撤銷”。取消撤消處分|撤銷機構|禁令撤消了。
1.亦作"撤消"。
2.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