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應當有,不可缺少。
2.
名詞
對事物的欲望或需要的東西。
1.
等待。
1.出自《易·需》需,須也。
2.出自《夷堅乙志·楊戩二怪》小童入報:“有女子往來室中。”妻遽出視之……需戩歸,責之曰:“買妾屏處,顧不使我知。”
3.出自《子劉子行狀》簡卒節餉,修其政刑,而威信布之。需之數月,未有不望風束甲者。
2.
遲疑;觀望。
1.出自《左傳·哀公六年》需,事之下也。
2.出自《文心雕龍·附會》率故多尤,需為事賊。
3.
供養;給用。
1.出自《易·序卦》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
2.出自《宋史·高定子傳》長寧地接夷獠,公家百需皆仰淯井鹽利。
4.
需要。
1.出自《新論·薦賢》國之需賢,譬車之恃輪,猶舟之倚楫也。
2.出自《贈楊滎陽》詩君才適時需,正若當暑扇。
3.出自《且介亭雜文末編·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也無需在作品的后面有意地插一條民族革命戰爭的尾巴。
5.
需索,勒索。
1.出自《元史·太宗紀》復遣李國昌使宋需糧。
2.出自《昭君出塞》只為前日毛延壽,指寫丹青,遍需金帛。
6.
需要的東西。
1.出自《元史·成宗紀二》詔諸王、駙馬及有分地功臣戶,居上都、大都、隆興者,與民均納供需。
7.
應該;必然。
1.出自《原道》儒者本無所謂教,達而在上,窮而在下,需不能出此范圍。
8.
六十四卦之一。乾下坎上。
1.出自《玉篇?雨部》需,卦名。
1.《莊子.逍遙游》"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后因以"枝棲"喻托身之地。
1.宗族旁支。
1.支流。
1.支流。
1.漢宮觀名。
1.某些兵器頂端呈杈枝形的鋒刃。
1.復姓。春秋楚有枝如子躬。見《左傳.昭公十三年》。
1.亦作"枝稍"。
2.樹枝末端。
3.比喻事情的細節。
1.見"枝梢"。
1.嫡長子以外的支系。
1.猶支流。
1.支離破碎之說。
1.古代傳說中的美玉名。
1.旁支的子嗣。
1.支離瑣碎。
1.支庶后裔。
1.歧蹄。
1.肢體。枝,通"肢"。
1.樹枝,枝子。
2.比喻分支,旁支,支派。
3.附屬。
4.喻指后裔。
1.樹梢;樹枝上。
1.沒有摘下而在樹枝上變干的果子。
2.喻滯留原職,久不升遷。
1.喻派生﹑繁衍而出者。猶言節外生枝。
1.動物分杈的尾巴。
1.斜而相抵的支柱。引申為對抗,抵擋。
2.支撐,支持。
3.猶支吾。說話含混躲閃。
說話含混躲閃一味枝捂|枝捂其詞。
樹木的枝杈修剪枝丫。
1.枝條和樹葉。
2.喻同宗的旁支。
3.比喻臣僚,部屬。
4.比喻從屬的次要的事物。
5.喻瑣碎﹑浮華的言詞。 6.猶枝節。比喻在問題之外又派生出的新問題。
1.指宗族旁支的譜牒。
1.比喻相互扶助。
1.后代子孫。
1.散亂游離。
1.支援。支持和援助。
1.猶言尋根究源。
1.謂文章枝蔓雜亂。
1.指種種情節。
2.謂以零零碎碎﹑斷斷續續的方式(進行或處理)。
3.比喻橫生旁出的事情。
4.猶言支支吾吾。形容說話含糊躲閃。
1.猶支支吾吾。說話躲躲閃閃,搪塞應付。
1.大拇指旁歧生之指。
1.河流分支處的小洲。
1.分支后裔。
1.枝條與主干。比喻宗族的旁系與直系。
1.支撐,支持。
1.旁系親屬。
1.猶支撐。
2.抵觸,不順從。
1.枝岔,贅瘤。比喻多余無用的東西。
1.由植物主干分出來的較細的莖。
1.宗族的分支。
1.賞識喜愛。
1.《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河上公注"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雖自知昭昭明白,當復守之以默默,如暗昧無所見,如是則可為天下法式。"后以"知白守黑"謂韜晦自處。
1.掌管朝班儀節的官吏。
1.對敵我雙方的優劣短長均能透徹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