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嚻”。
2.
囂張;強悍。
1.出自《憎王孫文》王孫之德躁以囂……雖群不相善也。
2.出自《敝帚軒剩語·吳江異人》吳江為吳郡壯縣,然俗囂好訟,比於他邑為難治。
3.
夸耀。
1.出自《太古》太古之人不與禽獸朋也幾何,圣人惡之也,制作焉以別之。下而戾於后世,侈裳衣,壯宮室,隆耳目之觀,以囂天下。
4.
輕浮;輕薄。
1.出自《上考功崔虞部書》且執事始考文之明日,浮囂之徒,已相與稱曰:“某得矣,某得矣。”
2.出自《女真觀》幾曾敢街前行跳,腆著脯,只恐怕外人囂。
3.出自《天下郡國利病書·海外諸番》民故富饒,俗囂,好淫,水戰甚慣。
5.
閑適貌;自得貌。參見“囂然”、“囂囂”。
1.出自《爾雅·釋言》囂,閑也
2.出自《學農園記》則又欣然以喜,囂然以娛。
3.出自《得一齋記》吾一從而居其土宜別其苦良,不亦矜乎,故吾囂然自為得也。
4.出自《孟子·盡心上》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5.出自《題自畫洞賓卷》詩我亦囂囂好游者,何時得醉岳陽樓。
6.
得意貌。參見“囂然”。
1.出自《三國志·蜀志·彭羕傳》羕起徒步,一朝處州人之上,形色囂然,自矜得遇滋甚。
2.出自《上韓太尉書》於是天下之士,囂然皆有無用之虛名,而不適於實效。
3.出自《乙丙之際箸議第六》其惑也,則且援古以刺今,囂然有聲氣矣。
4.出自《春聲自序》比年以來,斯事至濫,往往遣詞選字,義且未安,而囂然自鳴,多所刊布。
7.
虛空貌。參見“囂囂”。
1.出自《法言·君子》或曰:“人有齊生死,同貧富,等貴賤,何如?”曰:“作此者,其有懼乎?信死生齊,貧富同,貴賤等,則吾以圣人為囂囂。”
8.
方言。猶薄。
1.出自《金瓶梅詞話》大官人多許他幾兩銀子,家里有的是那囂段子,拿上一段,買上一擔禮物,親去見他。
2.出自《醒世姻緣傳》只這十來年,咱這里人們還知道穿件囂絹片子。
9.
通“枵”。饑餓。參見“囂然”。
1.出自《文選·嵇康〈養生論〉》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
2.出自《太平廣記》鄭余慶清儉有重德。一日,忽召親朋官數人會食,眾皆驚。朝僚以故相望重,皆凌晨詣之。至日高,余慶方出,閑話移時,諸人皆囂然。
3.出自《中憲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寇公墓志銘》奉旨征漕,而大水之后,粒米無出,百姓囂然。
10.
喧嘩。
1.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在陳而囂,合而加囂。
2.出自《救災議》強者既囂而動,則弱者又隨而聚矣。
3.出自《聊齋志異·羅祖》饋遺滿洞,羅終不食,意似厭囂,以故來者漸寡。
4.出自《橄欖·漂流三部曲》起程時,街燈還未熄滅,上海市的繁囂還睡在昏朦的夢里。
1.派人署理。
1.甲數減去乙數剩馀的數,叫差數。
1.失誤;差錯。
1.賦稅。
1.差錯;誤差。
1.略違,稍違。
1.派遣,委派。
1.太平天國低級軍官。
1.亦作"差悮"。
2.錯誤,差錯。
1.見"差誤"。
1.等級。
1.挑選,選擇。
1.略微不如。
1.差互,差錯。
1.徭役。
1.差點。
1.猶差錯。
1.同"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①差別,不相同兩地風俗,差異甚大。②指統一體內在的差異,即事物內部包含著的沒有激化的矛盾。是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
探求現象因果聯系的方法之一。如果在被研究的現象出現的場合與它不出現的場合中,只有一種先行情況在前一種場合出現而在后一種場合不出現,那么這種情況就是該現象的原因。如將鬧鐘放在玻璃罩里,使它打鈴,可以聽見鈴聲;再把玻璃罩里的空氣抽掉,鬧鐘打鈴時就聽不見鈴聲了。由此認為空氣是聲音傳播的原因。差異法得出的結果也有或然性。
1.封建時代派民戶輪流供官府驅使的徭役。
2.舊時在衙門中當差的人。
1.清代佃農至別縣佃種土地應補繳的丁稅。
1.公差,差役。
1.略勝,較好。
1.謂越序而發生錯亂。
1.不同的規定。
1.選擇。
1.猶差使。
1.猶爭執。
開始時相差很小,結果會造成極大的錯誤。
1.見"差之毫牦,失之千里"。
1.撫育。
1.為皇帝前導引車。
2.泛指在前導引。
①奉承;逢迎~上級。②敬辭,迎接他是專程前來~諸位的。
1.阿諛奉承。
1.奉召進見。
2.官名。隋殿內省設尚食﹑尚藥﹑尚衣﹑尚舍﹑尚乘﹑尚輦等六局﹐每局各置奉御二人總領之。見《隋書.百官志下》。因奉御掌天子供奉﹐故元明戲曲中亦用以指宦官。
1.謂遵奉天道。
1.歷法名。宋熙寧七年衛樸造。
2.宋南渡后﹐其法已散失。清李銳據《元史.歷志》﹐補算歲日朔日﹐可借以考見梗概。
1.因奉行宗教戒律而持齋吃素。
1.接受皇帝的命令。
2.猶稱旨。
1.信奉道教。
1.侍奉酒食﹑盥洗。謂侍寢。
1.謂奉行職事。
1.猶阻止。
1.接受皇帝旨命。
1.接受天子的命令。
1.俸祿。奉﹐通"俸"。
1.進獻見面禮品。謂拜見。
1.見"奉箒"。
1.亦作"奉帚"。
2.持帚灑掃。多指嬪妃失寵而被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