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代詞
人稱代詞。①說話人自稱。②指我們、我方:1)多用在單音節名詞前,表領屬關系。2)在敵我相對場合,指我方、自己一方。③泛指某人(多用于“你、我”對舉或“你、我、他”對舉的語句中)。④自己。
1.
代詞。稱自己。
1.出自《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出自《論衡·紀妖》有一熊欲授(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有羆來,我又射之,中羆,羆死。
3.出自《太平廣記》慶孫有烏牛,神于空中言:“我是天神,樂卿此牛,若不與我,來月二十日當殺爾兒。”
4.出自《合同文字》有朝一日身亡后,誰是我的拖麻拽布人。
5.出自《不惑集·憶叔衡同志》叔衡、夢周、凌波和我年紀差不多,同里同學同事,朋友而賽過兄弟。
2.
表示親密之詞。
1.出自《論語·述而》竊比于我老彭。
3.
自以為是或存有私見。
1.出自《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
姓。戰國有我子。見《漢書·古今人表》。
1.出自《漢書?藝文志》我子一篇。
5.
代詞。我們;我們的。
1.出自《國語·周語中》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
2.出自《史記·伍子胥列傳》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3.出自《儒林外史》四公子向三公子道:“張鐵臂他做俠客的人,斷不肯失信于我。”
4.出自《無產階級專政和無產階級的文學》然而不幸我國的革命,在未熟的初期,就發現了這一種險象。
6.
代詞。泛指自己的一方。
1.出自《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
2.出自《史記·吳太伯世家》秋,吳伐楚,楚敗我師。
3.出自《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從整個抗日戰爭看來,由于敵之戰略進攻和外線作戰,我處戰略防御和內線作戰地位,無疑我是處在敵之戰略包圍中。
1.酒名。
1.米與酒曲。
2.米制的酒母。
3.鼠曲草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鼠曲草》。
1.米的質量。色,謂成色。
2.白而帶淺黃的顏色。
1.米汁;米泔水。
1.米和粟。泛指糧食。
①米煮的湯汁衣無領,褲無襠,三餐光只喝米湯。②比喻甜言蜜語。俗謂用甜言蜜語討好、奉承別人為灌米湯”。
1.米價補貼。是一種生活津貼。
1.[法mètre]米的舊稱。詳"米制"。
1.宋代書畫家米芾,別號海岳外史,故稱。
1.指五斗米道道師。五斗米道以符箓為術,有如巫覡,故稱。
漢族和部分少數民族的歲時食品。流行于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云南等地。選用優質大米,經發酵、磨漿、過濾、蒸粉、壓榨等工序制成。涼熱都可食用。云南玉溪地區有在夏歷正月初二過米線節”的風俗。
1.指宋代書畫家米芾。芾襄陽人,因稱。明徐禎卿有《從吳學士侄奎觀摩米襄陽山水圖并學士題識》詩。
1.經營糧食買賣的商行。
1.小雪珠。霰的俗稱。
1.喻繁雜瑣碎。
2.米和鹽。
1.米湯。
1.舊時對五斗米道的貶稱。
1.米糧。
1.米泔水。
2.米酒。
1.即國際公制。舊名米突制。為法國于十八世紀末所首創。1875年,法﹑德﹑美﹑俄等十七國在巴黎簽訂米突公約,公認米制為國際通用的計量制度。我國國務院于1959年6月公布,確定米制為我國的基本計量單位。米制的幾個主要單位規定如下(1) 長度主單位為米,代號m,國際計量局內的鉑銥合金制成的標準米尺在0°c時兩端標線間的距離,約等于通過巴黎的子午線長度的四千萬分之一。(2)質量主單位為千克(公斤),代號kg,為保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內的鉑銥合金制成的標準砝碼的質量。(3)容量主單位為升,代號1,為一千克純水在標準大氣壓下密度最大(4°c)時的體積。米制的主要優點是單位的選取有可靠標準;各基本單位間有密切聯系;采取十進位制,使用方便。
米貴如珍珠,柴貴如桂木。形容物價昂貴,生活艱難。語出《戰國策·楚策三》楚國之糧貴于玉,薪貴于桂。”
1.蛀米之蟲。
2.比喻舊社會囤積居奇﹑投機作惡的糧商。
1.見"米粣"。
1.泛指捕鳥獸的網。
1.泛指捕獸網。
1.泛指捕捉鳥獸的網。
1.張網捕兔。
2.用以稱美賢者之行。
3.落網的兔。
1.亦作"羋罔"。
2.漁獵之網。
3.指漁獵。
1.見"羋網"。
1.捕獸的網。
1.泛指捕獸的網。
1.亦作"沵澷"。
2.猶彌漫。
1.見"沵漫"。
1.水盈滿貌。
1.平坦綿延貌。
1.禁止非議。
1.平息變亂。
1.平息戰事;停止戰爭。
春秋后期晉、楚協調霸權之爭的會盟。公元前579年,宋國執政華元約合晉、楚在宋結盟,約定彼此互不交兵等。前546年宋國執政向戌再約合晉、楚等國在宋結盟,規定除齊、秦外,各國須向晉、楚同樣納貢。此后數十年中原戰事減少。
1.見"弭h"。
1.服從,順從。
1.平定。
1.猶帖耳。形容動物搏殺前斂抑之貌。亦指馴服﹑安順貌。
1.馴伏;順服。
1.順服。
1.謂控馭車駕徐徐而行。蓋,車蓋,借指車。
1.符合,契合。
1.消除禍患。
1.止息,收斂。
1.亦作"弭檝"。
2.弭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