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副詞
沒(跟“已”相對)。
2.
名詞
地支的第八位。
3.
名詞
未時,舊式記時法,相當于十三點到十五點。
4.
副詞
不。
5.
副詞
〈書〉用在句末,表示疑問。
6.
名詞
(Wèi)姓。
1.
滋味。后作“味”。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未。
2.出自《史記·律書》未者,言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3.出自《六書正訛·去·未》未,無沸切,古味字……別作味,加口,后人所制也。
2.
地支的第八位。古代用以紀年。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東向西配以子丑寅等十二支,叫十二辰。太歲由東向西運行,運行到未,這一年就叫“太歲在未”。馀類推。
1.出自《爾雅·釋天》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未曰協洽。
2.出自《蘭陵王》詞序己未八月二十日夜,夢有人以石研屏見餉者,其色如玉,光潤可愛。
3.
五行屬土。
1.出自《論衡·物勢》戊,土也……丑、未亦土也。
4.
十二生肖屬羊。
1.出自《論衡·物勢》丑禽牛,未禽羊也。
5.
指西南偏南方位。
1.出自《隋書·禮儀志一》其神州位在青陛之北甲寅地,社位赤陛之西未地,稷位白陛之南庚地。
2.出自《元史·祭祀志一》其從祀圜壇,第一等九位,青帝位寅,赤帝位巳,黃帝位未,白帝位申,黑帝位亥。
6.
未來;將來。
1.出自《荀子·正論》凡刑人之本,禁暴惡惡,且征其未也。
7.
不曾;尚未。
1.出自《書·金縢》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
3.出自《東京賦》殿未出乎城闕,旆已反乎郊畛。
4.出自《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河北兵未進,蔡州帥新薨。
5.出自《紅樓夢》邢岫煙《賦得紅梅花》:“桃未芳菲杏未紅,沖寒先喜笑東風。”
6.出自《中國小說史略》顧當時雖有此議,而實未行,江等且竟見殺。
8.
不。參見“未曾”、“未免”。
1.出自《儀禮·鄉射禮》眾賓未拾取矢,皆袒決遂。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
3.出自《淮南子·天文訓》〔太白〕當出而不出,未當入而入,天下偃兵。
4.出自《后漢書·獻帝紀》詔曰:“未忍致汶(侯汶)於理,可杖五十?!?/p>
5.出自《劇談錄·李鄴侯救竇庭芝》君家大禍將成,舉族恐無遺類,即未在旦夕,所期亦甚不遠。
6.出自《書孤山隱居壁》詩山木未深猿鳥少,此生猶擬別移居。
9.
非,不對。
1.出自《韓詩外傳》《韶》用干戚,非至樂也。舜兼二女,非達禮也……以人觀之則是也,以法量之則未也。
2.出自《論衡·骨相》“東門有人,其頭似堯,其項若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儽儽若喪家之狗?!弊迂曇愿婵鬃樱鬃有廊恍υ唬骸靶螤钗匆?,如喪家狗,然哉!然哉!”
10.
謂不止。
1.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晉侯逆秦師,使韓簡視師。復曰:“師少於我,斗士倍我……我怠秦奮,倍猶未也?!?/p>
11.
謂不足,還不夠。
1.出自《國語·周語上》夫晉侯非嗣也而得其位,亹亹怵惕,保任戒懼,猶曰未也。
2.出自《論衡·效力》夫少都之言,實也,然猶未也。何則?諸生能傳百萬言,不能覽古今,守信師法,雖辭說多,終不為博。
3.出自《上張仆射書》茍如是,雖日受千金之賜,一歲九遷其官,感恩則有之矣;將以稱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則未也。
12.
猶勿,莫。不要。
1.出自《白水崔少府十九翁高齋三十韻》東郊何時開?帶甲且未釋。
2.出自《大酺·春雨》詞怎奈向、蘭成憔顇,衛玠清羸,等閑時、易傷心目。未怪平陽客,雙淚落、笛中哀曲。
13.
用在句末,表示詢問。
1.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上乃曰:“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
2.出自《世說新語·方正》及魏武作司空,總朝政,從容問宗曰:“可以交未?”
3.出自《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4.出自《青玉案·重九憶羅舜舉》詞一別而今佳節度,黃花開未?白衣到否?籬落荒涼處。
5.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陳四〕遙見老柳樹下,隱隱有數人影……中一人曰:“不知陳四已睡未?”
14.
地支的第八位。古代用以紀月。代指農歷六月。農歷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配子,稱為建子之月,十二月為建丑之月,正月為建寅之月,由此順推,六月為建未之月。
1.出自《漢書·律歷志上》林鐘……位于未,在六月。
2.出自《晉書·樂志上》六月之辰謂之未。
15.
地支的第八位。古代與天干相配以紀日。
1.出自《春秋·文公十六年》秋八月辛未,夫人姜氏薨。
2.出自《柳兆薰日記·〔咸豐十年〕三月廿一日》未日入婚禮成,鼓吹宴客。
16.
地支的第八位。古代十二時辰以十二支為紀,未時相當于午后十三時至十五時。
1.出自《淮南子·天文訓》牽牛出以辰、戌,入以丑、未。
2.出自《水滸傳》于巳、午、未三個時辰過岡。
1.形似柳葉細長秀美之眉。
1.曲名。
1.篆書的一種。晉衛瓘作。因形如柳葉,故名。
1.指柳葉。因其形如面頰,故稱。
1.出殯時柩車上覆棺的布帷。
1.唐柳宗元的別稱。世稱禮部郎官為儀曹,柳曾任禮部員外郎,故稱。唐劉禹錫有《重至衡陽傷柳儀曹》詩。
1.柳絲飄拂的情韻。
2.喻指春意。
全名《洞庭湖柳毅傳書》。雜劇劇本。元代尚仲賢作。取材于唐人傳奇《柳毅傳》。
1.亦作"柳蔭"。
2.柳下的陰影。詩文中多以柳陰為游憩佳處。
3.指枝葉茂密的柳林。
1.方言。幼女。
1.見"柳陰"。
1.鳥名。又稱樹串兒。體小,背部綠色,胸﹑腹部黃綠色,眼的上部淺黃色,翅膀和尾巴褐色。吃昆蟲,是益鳥。
1.謂柳上鶯歌,花間燕語。指美好的春景。
1.漢周亞夫為將軍,治軍謹嚴,駐軍細柳,號細柳營◇因稱嚴整的軍營為"柳營"。
2.謂柳林。
1.猶言柳巷花街。
1.猶言柳巷花街。
1.福建九龍江下游的別稱。六朝時,防守閩地的軍隊在此據江阻險,插柳為營,故名。唐時曾駐重兵于此。元末陳友定渡此江,下漳州(今福建省漳州市)。
1.柳樹婆娑的身影。
1.指男女幽會之處。引申為男女情愛之事。
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曾任余杭令、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七、柳屯田。作品多為慢詞,喜用俗語填詞,開拓了詞的表現領域。《雨霖鈴》、《八聲甘州》、《望海潮》等,為其代表作。有《樂章集》。
1.比喻女子死或傷。
1.柳樹的枝條。
2.古樂府曲調名。又稱《楊柳枝》。
3.詞調名。又稱《楊柳枝》。蓋由樂府橫吹曲《折揚柳》演變而來。有三體(1)單調,二十八字,四句,句七字。平韻。形似七言絕句,聲律較靈活,平仄不拘定。前蜀牛嶠《柳枝》詞五首即用此調。(2)雙調,四十字。上﹑下片各以七﹑三﹑七﹑三字為句。平韻。前蜀張泌《柳枝》詞即三﹑七﹑三字為句,共三十二實字;另在第一﹑二﹑四句之下各加和聲(亦稱"和歌")"柳枝",共十二虛字,合為四十四字。參閱清萬樹《詞律》卷一。
4.詞曲歌唱時的和聲,無義。
5.侍姬名。唐韓愈侍姬之名。 6.侍姬名。唐白居易侍姬小蠻善舞,腰似柳枝,樊素善歌《楊柳枝》,因以為兩人的昵稱。
1.唐代《新樂府.近代曲.楊柳枝詞》的省稱。
1.相傳春秋末人,名跖,居柳下(今屬山東省),因稱柳下跖。柳跖為其省稱。曾被稱為盜跖。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盜戶》"此可以繼柳跖之告夷齊矣。"或謂柳跖為柳下惠之弟。參閱《莊子·盜跖》。
1.唐柳宗元遭貶后,徙為柳州刺史,因以為其代稱。
1.有柳林的洲渚。
1.指明相士袁珙。因珙居鄞城西,繞舍種柳,自號柳莊居士,故稱。
1.指流傳于我國民間的明袁珙的相法。因珙號柳莊居士,故稱。相法,又稱相術,觀人形貌﹑預測吉兇的一種方術。
柳子1指杞柳一墩~。 柳子2 [liǔ·zi]柳子戲的主要曲牌。
1.唐柳宗元的祠堂。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西南)人,世稱柳河東。貞元年間進士。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任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后,貶永州司馬◇遷柳州刺史。與韓愈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并稱韓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散文《捕蛇者說》、《封建論》、《三戒》、《永州八論》以及詩歌《江雪》、《漁翁》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說》、《天對》等,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有《河東先生集》。
1.舊時婦女分股梳盤的發髻。
〈方〉從別人身上偷竊財物。
1.茶名。產自安徽省霍山縣的大蜀山?;羯脚f屬六安﹐故名。相傳能消垢膩﹐去滯積。舊為貢品。解放后其種植﹑焙制工藝均有進一步發展。
1.古時州縣衙門中吏﹑戶﹑禮﹑兵﹑刑﹑工六房的吏員。總其事者稱六案孔目。
1.見"六鰲"。
1.茶名。
1.指明王圣人﹑玉﹑龜﹑珠﹑金﹑山林藪澤。古謂六者為國家之寶﹐故云。
1.古謂立身行事的六項根本孝﹑哀﹑勇﹑能﹑嗣﹑力。
1.古代朝聘所獻的六種禮物。
1.天子的車駕。天子出行則警蹕﹐故謂天子所駕六馬為六蹕。
1.見"六蔽"。
1.亦作"六弊"。
2.謂因不好學而造成的六種弊端。《論語.陽貨》"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后因以謂不學無識。
1.謂春秋時齊桓公所寵幸的六個姬妾長衛姬﹑少衛姬﹑鄭姬﹑葛嬴﹑密姬﹑宋華子?;腹扩o六姬之子爭立﹐釀成齊國內亂。見《左傳.僖公十七年》。
1.謂樂章改變六次。古代祭百神﹐樂章變六次祭典始成。
1.舊謂統治者所掌握的生﹑殺﹑貴﹑賤﹑貧﹑富六種權力。
1.獸名。亦省稱"駁"。
2.樹木名。即梓榆。
1.見"六簙"。
1.亦作"六博"。
2.古代一種擲采下棋的比賽游戲。
從隋唐開始,中國封建王朝的中央行政機構一般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統稱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