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連接;系。
2.
動詞
保持;保全。
3.
名詞
(Wéi)姓。
4.
動詞
思考;思想。
5.
名詞
幾何學及空間理論的基本概念。構成空間的每一個因素(如長、寬、高)叫做一維,如直線是一維的,平面是二維的,普通空間是三維的。
6.
助詞
〈書〉語氣助詞。用于句首或句中,以調節語氣。
7.
見“維吾爾族”。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
系物之大繩。
1.出自《墨子·備蛾傅》客則乘隊,燒傳湯,斬維而下之。令勇士隨而擊之,以為勇士前行。
2.出自《楚辭·天問》斡維焉系?天極焉加?
3.出自《漢書·賈誼傳》若夫經制不定,是猶度江河亡維楫,中流而遇風波,船必覆矣。
4.出自《睽車志》其子克棄兄弟,自城拿舟迎候,解維已昏暮。
5.出自《浮生六記·閨房記樂》蕓果肩輿至,解維出虎嘯橋,漸見風帆沙鳥,水天一色。
2.
隅;角落。
1.出自《素問·氣交變大論》土不及四維。
2.出自《淮南子·天文訓》東北為報德之維也。
3.出自《冊魏公九錫文》君龍驤虎視,旁眺八維,掩討逆節,折沖四海。
4.出自《隱居通議·地理》激瘴霧于東維,界黑水于南極。
3.
綱紀;法度。
1.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并起,英俊烏集。
2.出自《后漢書·陳蕃傳》人君者,攝天地之政,秉四海之維,舉動不可以違圣法,進退不可以離道規。
3.出自《顏氏家訓·慕賢》張延雋之為晉州行臺左丞,匡維主將,鎮撫疆埸,儲積器用,愛活黎民,隱若敵國矣。
4.
系;拴縛。參見“維婁”。
1.出自《管子·白心》天或維之,地或載之。天莫之維,則天以墜矣;地莫之載,則地以沉矣。
2.出自《四言詩》有舟浮覆,紼??是維。
3.出自《刁景純將之海陵》詩暫維青絲??,邀膾白玉盤。
4.出自《廣陽雜記》南岳有飛來石船,在祝融峰下……儼然百萬斛之艘,凌空御風以行,而暫維於此者。
5.
連結。
1.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建牧立監,以維邦國。
2.出自《新唐書·崔植傳》植曰:“太宗資上圣,興民間,知百姓疾苦,故厲精思治,又以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王珪為之佐,君明臣忠,圣賢相維,治致升平,固其宜也。”
3.出自《續資治通鑒·宋理宗淳佑八年》陳垓言民命與國脈相維,獄訟不當,刑罰不中,則無以保斯民之命。
6.
維護;扶持。
1.出自《管子·霸言》僇其罪,卑其列,維其民,然后王之。
2.出自《書論》幸而又有圣人焉,承其后而維之,則天下可以復治。
7.
思念;計度。
1.出自《詩·周頌·維天之命序》維天之命,大平告文王也。
2.出自《史記·秦楚之際月表序》墮壞名城,銷鋒鏑,??豪桀,維萬世之安。
3.出自《夜譚隨錄·崔秀才》清夜維其故,反側心踟躕。
4.出自《〈強村詞剩〉原序》自維劣下,靡所成就,即此趑趄小言,度不能復有進益。
8.
乃;是。
1.出自《詩·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
2.出自《呂氏春秋·序意》天曰順,順維生。地曰固,固維寧。人曰信,信維聽。三者咸當,無為而行。
3.出自《北史·魏廣陵王羽傳》今始維夏,且待至秋。
4.出自《唐故國子司業竇公墓志銘》公一舉成名,而東遇其黨,必曰非我之才,維吾舅之私。
9.
由于。
1.出自《詩·魏風·葛屨》維是褊心,是以為刺。
2.出自《晏子春秋·外篇下七》夫麋鹿維無禮,故父子同麀,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
10.
同“唯”。獨。
1.出自《荀子·子道》非維下流水多邪?
2.出自《永興尉章佑妻夫人張氏墓志銘》夫人維能務其生,所以使其子能安於幼學而成。
3.出自《月夜彈琴記》詩亦維妾記憶耳。
11.
與;和。
1.出自《詩·小雅·無羊》牧人乃夢……旐維??矣。
12.
助詞。用于句首或句中。
1.出自《易·解》君子維有解。
2.出自《詩·小雅·六月》維此六月,既成我服。
3.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
4.出自《元和圣德詩》維是元年,有盜在夏。
5.出自《桃花扇·拜壇》維歲次乙酉年,三月十九日,皇從弟嗣皇帝由崧,謹昭告於思宗烈皇帝。
13.
生物體中的絲狀組織。
1.出自如:纖維。
14.
數學名詞。幾何學及空間理論的基本概念。直線是一維的,平面是二維的,普通空間是三維的。在相對論中,所討論的時空是四維空間。
15.
姓。漢有維氾。見《續通志·氏族六》。
1.出自《續通志·氏族略六》維,漢維汜,成都人,光武時以符術動人。明陜西慶陽府有維氏。
1.一種前后齒可裝卸的木屐。原為南朝宋詩人謝靈運游山時所穿﹐故稱。事見《宋書.謝靈運傳》﹕"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十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履﹐上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后齒。"《南史.謝靈運傳》引此作"木屐"。
1.一種樣式的紙。為宋謝景初初創﹐故稱。
1.在今浙江省樂清縣雁蕩山。
1.謝杋為宣城太守時所建之高齋地。一名北樓。唐咸通間﹐刺史獨孤霖改建后﹐稱疊嶂樓。
1.相傳前秦苻堅率眾百萬﹐進駐淮肥﹐東晉京師震恐﹐而征討大都督謝安"夷然無懼色"﹐且與其侄謝玄下棋賭別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懼﹐便為敵手而又不勝"﹐安以優勢離去﹐臨行﹐"顧謂其甥羊曇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至夜乃還﹐指授將帥﹐各當其任。"遂破苻堅。乞﹐送。事見《晉書.謝安傳》◇遂用作典實。
1.亭名。在安徽省宣州市北郭外。相傳為謝杋送范云赴零陵之地。唐李白有《謝公亭》詩。亦省稱"謝亭"。
1.地名。在今浙江省長興縣南三鴉村。晉謝安初葬建康梅山﹐陳始興王叔陵發其墓﹐后謝安裔孫長城令夷吾徙葬于此。
1.指謝杋。杋曾任南齊隨王蕭子隆鎮西功曹﹐故名。
1.辭官。
1.指妓院。
1.謝靈運和郭璞的并稱。
1.承認錯誤﹐表示歉意。
1.猶感謝。
1.猶感謝。
1.指如同謝靈運這樣的慧業文人。語本《宋書.謝靈運傳》﹕"太守孟顗事佛精懇﹐而為靈運所輕﹐嘗謂顗曰﹕'得道應須慧業文人﹐生天當在靈運前﹐成佛必在靈運后。'顗深恨此言。"
1.答報致謝。
1.宋詩人謝逸的別稱。
1.即謝胡蝶。
1.見"謝賜花"。
1.見"謝公屐"。
1.指訂婚。
1.猶謝病。
1.指歌妓。典出《晉書.謝安傳》﹕"安雖放情丘壑﹐然每游賞﹐必以妓女從。"
1.指晉太傅謝安家。亦常用以代稱高門世族之家。
2.指南朝宋謝靈運家。靈運于會稽始寧縣有依山傍水的莊園﹐后因用以代稱貴族家園。
3.指南朝齊謝杋家。
4.指閨房。
1.比喻能光耀門庭的子侄。
1.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家的池塘◇亦泛指詩人家中的池塘。
1.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與從弟謝惠連俱以詩文著稱﹐見《宋書.謝惠連傳》◇遂以"謝家活計"喻指賦詩。
1.南朝宋謝靈運家的樓房。(1)謝靈運《登池上樓》詩中有"園柳變鳴禽"的佳句﹐后遂以"謝家樓"作為詠柳的典故。唐姚合《楊柳枝》詞"游客見時心自醉,無因得見謝家樓。"(2)謝靈運與從弟謝惠連相友愛﹐靈運《登池上樓》詩中名句"池塘生春草"﹐即得于夢見惠連之后。因遂以"謝家樓"作為詠兄弟情誼的典故。明皇甫沺《對月答子浚兄見懷諸弟之作》詩"謝家樓上清秋月,分作關山幾處明。"參見"謝池草"。
1.見"謝家詠雪"。
1.指晉謝道韞詠雪事﹐后以"謝家輕絮"作詠柳詠雪的典實。
1.見"謝家寶樹"。
1.指詠雪之興。
1.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與從弟謝惠連。二人俱以詩文著稱◇常用以指有文才的兄弟。
1.晉太傅謝安﹐嘗于雪天與子侄集會論文賦詩。俄而雪驟﹐安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侄兒謝朗曰﹕"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安大笑樂。事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遂以"謝家詠雪"作為詠雪的典故。
1.指南朝宋謝靈運。靈運曾征為秘書監﹐故稱。
1.答謝的信。
1.謝帖﹔感謝信。
1.唐宋舉子應試前拜見達官顯要之后再投書信感謝﹐叫做"謝見"。
1.感謝人推薦。
1.感謝。
1.退出節令。
1.謝絕禮金。
電影導演。浙江上虞人。曾就讀于國立戲劇專科學校。1948年入大同電影企業公司任職,后任上海電影制片廠導演。執導的《紅色娘子軍》、《天云山傳奇》、《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芙蓉鎮》、《鴉片戰爭》等影片,多次獲得百花獎、金雞獎和優秀影片獎。1987年被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接納為會員。
國民黨愛國將領。廣東蕉嶺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曾參加北伐戰爭。1937年任國民黨政府軍第二六二旅參謀主任,駐防上海。八一三事變后任第五二四團團副,率部堅守蘇州河北四行倉庫,先后六次擊退日軍進攻,激戰四晝夜后奉命退入公共租界,被晉升為團長◇被日偽收買的叛兵殺害。
1.謝禮。
1.宴會結束﹐道謝告辭。
1.悔過﹔謝罪。
1.指晉羊曇之舅謝安。舅甥情誼深厚。見《晉書.謝安傳》◇遂以"謝舅"作為吟詠舅甥情誼的典故。
1.婉言拒絕或推辭。
國際象棋國際特級大師。北京人。女。六歲起學象棋,十歲改學國際象棋。1990年獲女子世界冠軍挑戰者循環賽第一名。1991年2月取得向世界冠軍挑戰資格。同年10月戰勝齊布爾達尼澤,獲世界冠軍。1993年戰勝約謝莉阿尼,衛冕成功。1995年負于蘇珊·波爾加,失去世界冠軍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