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從所在的地方到別的地方去(跟“來”相對)。
2.
動詞
向某處去。
3.
介詞
表示動作的方向。
4.
形容詞
過去的;從前的。
1.
亦作“徃”。亦作“徍”。
2.
從前,過去。
1.出自《易·系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
2.出自《論語·學而》告諸往而知來者。
3.出自《百喻經·債半錢喻》往有商人,貸他半錢,久不得償。
4.出自《新唐書·宇文士及傳》臣罪當死,但臣往在涿郡,嘗與陛下夜論世事,頃又奉所獻,冀以此贖罪。
5.出自《〈野香亭詩集〉序》往余讀相國之詩,雄健峭削,如長松千尋孤峰萬仞而不可攀躋也。
3.
后,以后。
1.出自《易·系辭下》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2.出自《顏氏家訓·風操》江南風俗,自茲已往,高秩者,通呼為尊;同昭穆者,雖百世猶稱兄弟;若對他人稱之,皆云族人。
3.出自《元史·脫脫傳》自今以往,家人有以酒至吾前者,即痛懲之。
4.
死;亦指死者。
1.出自《左傳·僖公九年》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
2.出自《贈白馬王彪》詩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
3.出自《褚淵碑文》送往事居,忠貞允亮。
4.出自《答韶州張殿丞書》往者不能訟當否,生者不得論曲直。
5.
送致。
1.出自《與楊德祖書》今往仆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
2.出自《宋書·蕭思話傳》并往桑弓一張,材理乃快,先所常用。
6.
去。
1.出自《易·系辭下》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2.出自《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3.出自《感春》詩東西南北皆欲往,千江隔兮萬山阻。
4.出自《水滸傳》早晚要去那里走一遭,不若和你同往如何?
5.出自《故事新編·理水》下半天又同往山背后釣黃鱔,一直玩到黃昏。
7.
引申為逃亡。
1.出自《管子·權修》無以畜之,則往而不可止也。
8.
見“往往”。常常。
1.出自《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及如荀卿、孟子、公孫固、韓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書,不可勝紀。
2.出自《劉晨阮肇游天臺》詩往往雞鳴巖下月,時時犬吠洞中春。
3.出自《菰中隨筆》漢之能吏多出掾史,唐節度所辟書記,亦往往入而為大官。
4.出自《家》近來常常咳嗽,夜里往往失眠,心里總是痛。
9.
見“往往”。處處。
1.出自《管子·度地》令下貧守之,往往而為界,可以毋敗。
2.出自《論衡·死偽》世多似是而非,虛偽類真,故杜伯、莊子義之語,往往而存。
3.出自《魏書·堯暄傳》初,暄使徐州,見州城樓觀,嫌其華盛,乃令往往毀撤,由是后更損落。
4.出自《皂林道中》詩行行水竹與云林,往往人家與僧舍。
5.出自《項脊軒志》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
1.高峻而開朗。
1.瘦弱貌。
1.謂驚懼不安。
1.端正地站著。表示戒懼。
2.聳立。
1.恐懼戰栗。
1.謂高架于山谷間的橋。
1.守衛武庫。
2.可執守的武功。
又稱武藝”、國術”。中國傳統體育運動。由踢、打、摔、拿、跌、劈、擊、刺等攻防格斗動作按一定運動規律編組而成。分套路和對抗兩種形式。前者又分為拳術和兵器術;后者可分為散手、推手、長兵、短兵等。武術的風格、流派,按地理分布有南派、北派之分;按山岳可分為少林、武當、峨眉等派;按運動特點和技術形態有內家、外家,長拳、短拳之分。
小說《水滸傳》中人物。排行第二,人稱武二郎。勇猛剛烈,曾于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手刃潘金蓮,斗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殺死張都監。為逃避緝捕,改行者打扮,綽號行者◇投奔梁山農民起義軍,反對接受朝廷招安。是人民群眾喜愛的英雄形象。
1.古代武曲名。
1.用兵的謀略。
1.漢宮殿名。
1.虎和蝪。古時天子祭服用為圖飾。武,即虎,避唐太祖李虎諱改。蝪,一種長尾猿,傳說其性孝。
1.見"武童生"。
1.明清時應武科生員之試者,稱"武童生"。亦省稱"武童"。
1.即虎頭盾。兵器名。
1.軍事威力。
2.古代將軍名號。
1.王宮里的小門。《左傳.閔公二年》"秋八月辛丑﹐共仲使卜齮賊公于武闈。"杜預注"宮中小門謂之闈。"一說是路寢的旁門。楊伯峻注"金鶚《求古録.禮說》及孫人和《左宧漫録》俱謂'武'當作'虎'﹐《周禮.地官.師氏》﹑《左》昭十一年《傳》俱有虎門;虎門﹐路寢門也。則武闈者﹐路寢之旁門也。"
1.武帳。
1.即虎尾。唐人避唐高祖之祖李虎諱,改"虎"為"武"。
1.謂以武力藩衛。
2.軍制名『末曹操為丞相,設武衛營。魏文帝置武衛將軍以統率禁旅。隋置左右武衛,各置大將軍﹑將軍。唐因隋制。宋沿其制。元初有武衛軍,不久改稱侍衛親軍。至元二十六年設武衛親軍都指揮使司,掌管修治城隍等工役,性質與前不同。清末也有武衛軍的名稱。
1.雅舞的一種,與"文舞"相對。始于周代。舞時手執斧盾。內容為歌頌統治者武功。用于郊廟祭祀及朝賀﹑宴享等大典。
1.漢馬援門生爰寄生善吹笛,馬援作《武溪深》和之,嘆水深湍急,涉渡艱難◇用為贈別之曲。
1.古歌曲名。
1.古代球鞠﹑騎射﹑手搏角力等游戲。
2.以武功為主的戲。與"文戲"相對。
1.舊指有武藝﹑講義氣﹑專打抱不平的人。
以俠客為主人公的小說。內容多表現主人公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或表現他們輔助清官”除暴安良的故事。故事中經常穿插武打場面,情節緊張。舊武俠小說以《七俠五義》為代表,新武俠小說以金庸的作品為代表。
1.明清兩代各省每三年舉行一次的武科考試。
1.周武王時的樂名。一說《武》乃武王之樂,《象》乃周公之樂。
1.講習軍事武藝的場所。
1.謂以武力懲處。
1.泛指專演武戲的配腳。多出現在開打的場面里,唱﹑白﹑做工都不重要,所扮腳色在劇本中大都沒有名字。
2.以喻騷亂打斗的行為。
1.武秀才。
1.明清時代武生員的俗稱。
1.古代培養軍事人才的學校。北宋慶歷三年正式設置,數月即廢。熙寧五年復置,南宋及明代因之。
1.武官名。清代在總督﹑巡撫等的官署中,設有文﹑武巡捕。武巡捕負責衙門的警衛工作。官員謁見時充當司儀。
1.軍事訓練。
山東堂邑(今聊城)人,原名武七。二十一歲起行乞興學,先后創辦崇賢義塾、臨清義塾。受清政府嘉獎,賜名武訓,封為義學正”。
1.戰事停息。
1.即秦舞陽。戰國時燕國勇士。偕荊軻謀刺秦王,因其恐懼失態,事敗。
1.軍功。
1.古代傳說中武夷山的仙人。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在福建西北部武夷山市和光澤、建陽兩縣間。以生物資源豐富著稱。世界罕見的物種基因庫。亞熱帶生態系統及自然景觀為主要保護對象。
1.一種用于軍事的公文。與"文移"對言。
1.亦作"武誼"。
2.武事。
1.指騎﹑射﹑擊﹑刺等武術方面的技能。
1.謂軍事上的謀略﹑決策。
1.見"武義"。
1.勇武剛毅。
2.指勇武剛毅的人。
1.古代兵器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