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適當,合適。
2.
形容詞
齊備;停當(多用在動詞后)。
3.
名詞
(Tuǒ)姓。
1.
安坐;蹲坐。
1.出自《儀禮·士相見禮》妥而后傳言。
2.出自《南山》詩或連若相從,或蹙若相斗。或妥若弭伏,或竦若驚雊。
2.
周代祭祀祖先的禮制。以人扮神,其名為尸,當尸進入宗廟走到他的位置上的時候,由主祭者跪拜,請尸安坐,這叫做妥。
1.出自《詩·小雅·楚茨》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3.
安定;安穩。
1.出自《漢書·燕剌王劉旦傳》薰鬻徙域,北州以妥。
4.
安置;坐落。
1.出自《二姜先生祠》詩兩地青燐埋宿草,一山紅樹妥新祠。
2.出自《癸巳類稿·書〈武城家乘〉后》《武城家乘》至云舊言曾子葬父於費縣境內,宗圣志在《孝經》,豈忍妥先靈於遠地!
5.
適當;合適。
1.出自《紅樓夢》只管題了,若妥便用;若不妥,將雨村請來,令他再擬。
2.出自《關于武漢工作問題》你們將參加黃色工會去爭取群眾與消滅國民黨工會的策略對立起來,這更是不妥的。
6.
事情辦好;停當。
1.出自《儒林外史》成老爹道:“若是田的事妥,我就上來;若是田的事不妥,我只等家嬸母入節孝祠的日子,我再上來。”
2.出自《雷雨》周家的事情也妥了,走吧。
3.出自《韋護》冬仁走的時候,約妥月上時來邀她們。
7.
垂落;掉下。
1.出自《重過何氏》詩花妥鶯捎蝶,溪喧獺趁魚。
2.出自《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杜少陵五》西北方言,以墮為妥,花妥即花墮也。
3.出自《亂后還》詩棠梨妥雪沾新雨,楊柳飄綿揚晚風。
8.
泛指祭祀。
1.出自《賀南郊大赦表》不煩不怠,由列圣而持循;以妥以虔,合諸神而裒對。
2.出自《辛亥雜詩》千秋誰為妥忠魂,賴有雄文石室存。
1.銀質錢幣。
2.泛指錢財。
1.虧欠的銀錢。
1.宋代禁衛軍名。
1.傳說中仙杖變化而成的大橋。橋可通月宮。典出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傳》﹕"玄宗于宮中玩月﹐公遠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擲之﹐化為大橋﹐其色如銀。請玄宗同登。約行數十里﹐精光奪目﹐寒氣侵人﹐遂至大城闕。公遠曰﹕'此月宮也。'"
1.銀飾的刀鞘。
2.古時一種解餉銀用的盛放物。
1.見"銀印青綬"。
1.亦作"銀虬"。亦作"銀蚪"。
2.銀白色的虬龍。常用作比喻。
3.漏壺底部的銀質流水龍頭。
1.道家謂天上有白玉京﹐為仙人或天帝所居。
2.指代明月。
1.白胡須的美稱。
1.銀白色。
2.白銀的成色。
1.亦作"銀砂"。
2.銀白色的沙粒﹑沙灘。
3.比喻白雪。
1.見"銀沙"。
1.比喻十分堅固﹐不可摧毀的事物。
1.蛇類之一種。
2.比喻蜿蜒的雪山。
1.古時婦女所戴頭飾。一種剪銀箔為人形的彩花。
1.銀字笙。
1.猶銀青。銀印青綬。
1.猶銀字。
1.哺乳動物﹐鼬科中最小的一種。尾短﹐夏季背部棕色﹐腹部白色﹐冬季全身純白色。捕食小鳥﹑小獸﹑昆蟲等。毛皮珍貴。產在我國東北一帶。亦指銀鼠皮。
1.即銀骨炭。
1.銀子的成色。
2.謂銀錢行市。
3.即貼水。銀元兌換輔幣時的貼補。
1.比喻白發。
1.把白銀抽成細絲﹐采用炭絲﹑穿絲﹑累絲﹑填絲等方法﹐做成式樣繁多的實用品及裝飾品。如花瓶﹑果盤﹑茶具﹑首飾等。主要產地是四川成都。
1.銀白色的酒注子。
1.銀質蒜條形簾鉤﹐用以鉤簾。
2.銀質蒜頭形簾墜﹐用以壓簾幕。
1.亦作"銀筍"。
2.比喻冰柱。
3.銀礦苗。參見"銀牙"。
1.銀質梭子。常用以比喻魚。
1.傳說中王母所居處。
2.見"銀臺門"。
3.見"銀臺司"。
4.銀質或銀色的燭臺。
1.宮門名。唐時翰林院﹑學士院都在銀臺門附近﹐后因以銀臺門指代翰林院。
1.即銀臺司。
1.宋門下省所轄官署。掌管天下奏狀案牘。司署設在銀臺門內﹐故名。
1.清澈明凈的池塘。
1.銀白色的波濤。
2.指云海。
1.銀苗的通稱。
1.山藥的別稱。
1.指佛寺。
1.猶銀錠。熔鑄成條塊等固定形狀的白銀。其重數兩數十兩不等。
1.亦作"銀菟符"。
2.銀制的兔形兵符。
1.見"銀兔符"。
1.指銀河。
1.銀制的彈丸。
1.銀質盛酒器。古代傳說常以為祥瑞之物。政治清平﹐則銀甕出。
1.指蝸牛的銀白色的屈曲的黏液痕跡。
1.銀制的球狀香爐﹐用來取暖兼熏衣被。
1.銀兩的款項。
1.見"銀像"。
1.亦作"銀象"。
2.銀身佛像。
1.提煉銀礦石時遺留在坩堝底的銅﹑鉛質渣滓。
1.舊指經濟學﹐會計學。
1.鍍銀的鴨形銅香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