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專”。
2.
鳥類向高空盤旋飛翔。一說,當作“搏”。見章炳麟《莊子解故·逍遙游》。
1.出自《莊子·逍遙游》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2.出自《玄暢賦》希鵬舉以摶天,蹶青云而奮羽。
3.出自《棗花寒》詩山禽哺雛半欲摶,坐想葛帔臨風湍。
4.出自《龍膏記·傳情》誰知道困新豐時運蹇,因此上阻泥涂名未顯,因此上望云霄翮未摶。
3.
捏之成團。參見“摶飯”。
1.出自《七發》楚苗之食,安胡之飰,摶之不解,一啜而散。
2.出自《杜陽雜編》衣龍綃之衣,一襲無一二兩,摶之不盈一握。
3.出自《紳士的太太》我是個中年人了,那里敵得過你們年青太太們,一身像奶酥摶成的。
4.
聚集。
1.出自《管子·霸言》夫令,不高不行,不摶不聽。
2.出自《商君書·農戰》凡治國者,患民之散而不摶也。
3.出自《大波》吳鳳梧只摶了一千人不到,也退回到新津縣城,幫同周鴻勛死守。
5.
圓。
1.出自《周禮·考工記·矢人》凡相笴,欲生而摶。
2.出自《楚辭·九章·橘頌》曾枝剡棘,圓果摶兮。
3.出自《呂氏春秋·審時》得時之黍,芒莖而徼下,穗芒以長,摶米而薄糠。
4.出自《諸子平議·呂氏春秋三》摶之言圜也……“摶米而薄糠”,與上文“其粟圓而薄糠”文義正同。
6.
持;憑借。
1.出自《文選·賈誼〈??鳥賦〉》忽然為人兮,何足控摶?
2.出自《松鼠》詩謖然見松鼯,摶樹向人立。
7.
通“剸”。裁決。參見“摶才”。
1.出自《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三》休愛美,莫疑猜,卻要分明自摶才。
1.即蝸牛。
1.傳說中的獸名。能食火﹑排泄火。
1.蝸殼。
2.比喻窄小的住所。亦用作謙稱。
1.用蚌蛤類的肉做成的醬。
1.即蝸涎。
1.一種眼疾。
1.見"蝸跡"。
1.蝸牛的觸角。比喻微小之地。
2.見"蝸角虛名"。
1.《莊子.則陽》"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蝸角斗爭"比喻因細事而引起爭斗。
1.蝸牛的角﹐蚊子的眼睫毛。形容極為狹小的境地。
1.指微不足道的空名。
1.同"蝸角斗爭"。
1.比喻窄小的住所。常用作謙詞。
2.伏處;潛居。
1.一種毒瘡。蝸﹐通"瘑"。
1.蝸牛的外殼。多喻矮小簡陋的房屋。
1.比喻窄小的住所。
1.比喻窄小的酒量。
1.見"蝸牛廬"。
1.謂如蝸牛般蜷伏。
1.螺螄。
1.蝸牛角樣的細名﹐蒼蠅頭般的小利。比喻微不足道的虛名小利。
1.比喻極小的國家。
1.形圓似蝸牛的簡易廬舍。亦泛指簡陋的房屋。常用以謙稱自己的居處。
1.比喻簡陋狹小的房舍。多用以謙稱自己的住所。
1.見"蝸牛舍"。
1.比喻窄小的居室。亦用作謙稱。
1.指古文字。因屈曲如蝸涎痕﹐故稱。
1.古代幼童頭上狀如蝸角的小辮。借指兒童。
1.蝸行所分泌的黏液。
2.比喻無用有害的東西。
1.猶螺旋。
1.即蝸牛。
1.蝸牛與蚯蚓。亦喻微小的事物。
1.窄小;狹隘。
1.比喻為微小之利而爭斗。
1.見"蝸角斗爭"。
1.蝸牛爬行時留下的涎液痕跡﹐屈曲如篆文﹐故稱。
1.逶迤。曲折綿延貌。
1.猶癱瘓。
1.騎馬時因坐墊不當而扭傷。
1.跌傷。
1.患風痹病的人。指癱子。
1.謂筋骨﹑肌肉扭傷。
1.跨步小心貌。
1.行不進貌。
2.粗劣貌。
1.猶骨折。
1.側足而立。
1.我等,我們。
1.我們。
短篇小說。康濯作。1946年發表。房東家的閨女金鳳由父母作主,與一個二流子訂了親,后通過政治和文化學習,她提高了覺悟,毅然解除婚約,實現了自由戀愛的愿望。金鳳的姐姐有著與金鳳同樣不幸的遭遇,在妹妹的影響下,也走上了同樣的生活道路。
回憶錄。陶承口述,何家棟、趙潔執筆,1959年出版。陶承的一家是革命的一家。在艱苦的歲月里,丈夫梅生為革命奔走,終于積勞成疾而去世;兩個兒子為革命也相繼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陶承默默承受著失去親人的悲痛,堅持為黨工作。作品謳歌了共產黨人為革命而貢獻一切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