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將東西揉或捏成球狀。
2.
動詞
〈書〉盤旋,環繞。
1.
亦作“專”。
2.
鳥類向高空盤旋飛翔。一說,當作“搏”。見章炳麟《莊子解故·逍遙游》。
1.出自《莊子·逍遙游》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2.出自《玄暢賦》希鵬舉以摶天,蹶青云而奮羽。
3.出自《棗花寒》詩山禽哺雛半欲摶,坐想葛帔臨風湍。
4.出自《龍膏記·傳情》誰知道困新豐時運蹇,因此上阻泥涂名未顯,因此上望云霄翮未摶。
3.
捏之成團。參見“摶飯”。
1.出自《七發》楚苗之食,安胡之飰,摶之不解,一啜而散。
2.出自《杜陽雜編》衣龍綃之衣,一襲無一二兩,摶之不盈一握。
3.出自《紳士的太太》我是個中年人了,那里敵得過你們年青太太們,一身像奶酥摶成的。
4.
聚集。
1.出自《管子·霸言》夫令,不高不行,不摶不聽。
2.出自《商君書·農戰》凡治國者,患民之散而不摶也。
3.出自《大波》吳鳳梧只摶了一千人不到,也退回到新津縣城,幫同周鴻勛死守。
5.
圓。
1.出自《周禮·考工記·矢人》凡相笴,欲生而摶。
2.出自《楚辭·九章·橘頌》曾枝剡棘,圓果摶兮。
3.出自《呂氏春秋·審時》得時之黍,芒莖而徼下,穗芒以長,摶米而薄糠。
4.出自《諸子平議·呂氏春秋三》摶之言圜也……“摶米而薄糠”,與上文“其粟圓而薄糠”文義正同。
6.
持;憑借。
1.出自《文選·賈誼〈??鳥賦〉》忽然為人兮,何足控摶?
2.出自《松鼠》詩謖然見松鼯,摶樹向人立。
7.
通“剸”。裁決。參見“摶才”。
1.出自《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三》休愛美,莫疑猜,卻要分明自摶才。
1.《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魯人有與曾參同姓名者殺人﹐人告其母曰'曾參殺人'﹐其母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又一人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投杼下機﹐逾墻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懼焉。"后因以為典實﹐謂讒言多﹐使人惑亂。
1.指讒毀他人的氣焰。
1.《詩.小雅.青蠅》﹕"營營青蠅止于樊﹐豈弟君子﹐無信讒言。"鄭玄箋﹕"蠅之為蟲﹐污白使黑﹐污黑使白﹐喻佞人變亂善惡也。"后以"讒蠅"比喻讒人。
1.讒言惡語。
1.讒毀和阿諛。
2.指好讒毀﹑阿諛之人。
3.讒毀﹑阿諛之言。
1.讒言。
1.誹謗中傷﹐殘害良善。
2.指好誹謗中傷殘害良善的人。
1.惡言中傷。
1.謂好以讒言誹謗他人。哳﹐切切私語之聲。
1.因讒毀而被放逐。
1.進讒言的兒子。
1.讒譖毀謗。
1.謂相互攻訐吵鬧。
1.見"讒?"。
1.軟弱怯懦,無所作為。
2.形容山巖嶙峋不齊。
3.形容動物或人消瘦露骨。
1.謂德行澆薄。
1.懦弱愚笨。
1.懦弱的人。
2.指病弱之人。
1.軟弱無能的婦女。
1.懦弱昏庸。
1.瘦弱的肌體。
1.謂淺陋低劣。
1.瘦弱。
1.柔弱的寡婦。
1.低劣鄙陋。
1.懦弱愚昧。
1.蒙昧無知。亦指蒙昧之輩。
1.怯懦軟弱。
1.鄙陋淺薄。
1.衰弱的身軀。
1.謂懶散無爭。
1.猥賤無能。亦指猥賤無能的人。
1.幼弱的僮仆。
1.卑劣怯懦的人。形容人品下劣懦怯。
方言。卑劣怯弱的人這班孱頭,真是沒有骨力。
1.懦弱的君王。
1.卑賤低微。
2.指卑賤低微的人。
1.瘦弱。
1.參差不齊貌。
2.斑駁陸離貌。
3.險峻﹑高聳貌。
4.指高峻的山嶺。
1.鄙陋無能。
1.鄙陋愚拙。
2.指鄙陋愚拙之人。
1.指羸弱的身體。
1.笨拙無能。亦指笨拙無能的人。
1.果名,似柰而酸。
1.禪房;佛寺。
1.即倚版。僧人坐禪時倚身或安手之器。世俗亦用之。以一長方形板,上下穿穴,貫索其中,縛著于繩床后背之橫繩,使版面稍斜,可以倚身。亦常于夏日橫安膝上,作為安手及支頤之用。
1.變化。
1.佛教語。指妨害禪定修行的一切妄念。
2.借指文筆雕琢﹑工巧。
3.指禪定修行不當所引起的諸疾病。南朝宋沮渠京聲譯《治禪病秘要法》列有"治阿練若亂心病七十二種法"等發病防治內容十二章。
1.對有道僧人的尊稱。
1.指漢司馬相如的《封禪文》。相如善文辭,病篤,武帝遣使往取其書而相如已死,家中僅有遺札一卷言封禪事。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