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人頭上沒長頭發(fā);鳥獸的頭、尾沒長毛。
2.
形容詞
(樹木)沒有枝葉,(山)沒有樹木。
3.
形容詞
羽毛等脫落,物體失去尖端。
4.
形容詞
文章、話語等首尾部分不完整。
1.
亦作“痜”。亦作“禿”。
2.
頭無發(fā)。
1.出自《穀梁傳·成公元年》季孫行父禿。
2.出自《感春》詩冠欹感發(fā)禿,語誤悲齒墮。
3.
山無草木。
1.出自《論衡·超奇》山之禿也,孰其茂也。
2.出自《蒜嶺》詩燒余山頂禿,潮至海波渾。
4.
不戴帽,不穿鞋。參見“禿巾”。
1.出自《醉歌》洛陽盧仝稱文房,妻子腳禿舂黃粱。
5.
脫落,脫光。
1.出自《天狗賦》似爪牙之便禿兮,無魂魄以自助。
2.出自《贈車同》詩敝裘毛已禿,疲驢骨欲折。
3.出自《野草·臘葉》看看窗外,很能耐寒的樹木也早經(jīng)禿盡了。
6.
物體失去尖端,不銳利。
1.出自《有鳥二十章》詩偏啄鄧林求一蟲,蟲孔未穿長觜禿。
7.
詈詞。指僧侶。
1.出自《詩》供僧讀文疏,空是鬼神祿;福田一個無,虛設(shè)一群禿。
2.出自《西游記》兩個出了園門,徑來殿上,指著唐僧,禿前禿后,穢語污言,不絕口的亂罵。
1.見"鸞交鳳友"。
1.比喻情侶;夫妻。
1.據(jù)《海內(nèi)十洲記.鳳麟洲》載,西海中有鳳麟洲,多仙家,煮鳳喙麟角合煎作膏,能續(xù)弓弩已斷之弦,名續(xù)弦膠,亦稱"鸞膠"◇多用以比喻續(xù)娶后妻。
1.指續(xù)娶的后妻。
1.宮階。
1.有鸞鳥圖案的織錦。
1.道教的經(jīng)卷。
1.喻指筆勢飛動。
2.鸞鈴驚動。
1.即鸞旗。
1.《太平御覽》卷九一六引南朝宋范泰《鸞鳥詩》序"昔羪賓王結(jié)羋峻祁之山,獲一鸞鳥,王甚愛之,欲其鳴而不致也。乃飾以金樊,饗以珍羞。對之逾戚﹐三年不鳴。夫人曰'聞鳥見其類而后鳴,何不縣鏡以映之!'王從言。鸞睹影感契,慨焉悲鳴,哀響中霄﹐一奮而絶。"后即以"鸞鏡"指妝鏡。
1.鸞車前的橫木。借指鸞車。
1.比喻情侶倦怠的樣子。
1.鸞鳥之林。比喻人才薈萃之所。
1.車鈴的一種。
2.系在馬身上的響鈴。
1.織有鸞形圖案的絲織物。
1.鸞與龍。比喻帝王。
2.比喻優(yōu)秀人材。
3.婦女頭飾名。
1.天子王侯所乘之車。
1.即鸞輅。
1.鸞與鷺。常用以比喻高貴者。
1.媒妁。
1.鑄有鳳鸞飾物的宮門。借指宮廷。
1.見"鸞鶴"。
1.冠冕名。唐代三公的禮冠。
1.鸞鈴鳴響。
2.鸞鳳和鳴。比喻夫妻和美。
3.彈琴的一種指法。
1.彈奏演唱的美稱。
1.帷幕的美稱。
1.天子的車乘。
1.傳說中的神鳥﹑瑞鳥。
1.見"鸞耦"。
1.鸞鳥配對。比喻情侶。
1.有鸞鳥圖飾的褥墊。
1.雕有鸞鳥的玉佩。
1.車駕的美稱。
1.比喻書法筆勢之妙。
2.比喻飄泊無定所或夫妻﹑情侶離散天各一方。
1.翰林院的別稱。
1.見"鸞棲"。
1.比喻書法筆勢飛舉之態(tài)。
1.見"鸞旗"。
1.天子儀仗中載有鸞旗的前導(dǎo)車。
1.鸞鶴飛舞。奇特生動貌。
1.形容行走有節(jié)奏有威儀。
1.繡有鸞鳳花飾的衾被。
1.謂乘鸞仙去之情。
1.鸞車橫木上所飾的金鳥。
1.亦作"鸞?"。
2.宮闕。
1.南朝梁庾肩吾《序》"波回墮鏡之鸞,楷顧雕陵之鵲。"后以"鸞鵲"指書法優(yōu)美。
1.繡有鸞鳥的裙子。
1.傳說中的仙山名。
1.羽扇的美稱。
1.刻有鸞鳥花紋的酒杯。《文選.嵇康》"鸞觴酌醴﹐神鼎烹魚。"張銑注"鸞觴﹐杯也﹐刻為鸞鳥之文。"《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七.周郊祀樂章》"上天垂景貺﹐哲后舉鸞觴。"唐駱賓王《冬日宴》詩"促席鸞觴滿﹐當爐獸炭然。"一說﹐為刻成鸞鳥形狀的酒杯。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