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沒有阻礙,可以穿過。
2.
動詞
用工具戳,使不堵塞。
3.
動詞
有路達到。
4.
動詞
往來交接。
5.
量詞
量詞,用于電報、電話等。
6.
動詞
懂得,通曉。
7.
名詞
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
8.
形容詞
順,指文章合語法,合事理。
9.
形容詞
普通;一般。
10.
名詞
(Tōng)姓。
11.
動詞
傳達;使知道。
12.
形容詞
整個;全部。
1.
到達;通到。
1.出自《國語·晉語二》道遠難通,望大難走。
2.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
3.出自《緱山置酒》西望洛陽城,大路通平津。
4.出自《村魂》張家村前邊有一條公路,往南通地區(qū),往北通縣城。
2.
通行;沒有阻塞可以通過。
1.出自《孫子·地形》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
2.出自《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3.出自《送孫子祥赴新昌主簿》一子丞鄰封,川陸通舟車。
4.出自《三千里江山》炸得厲害呀!三天兩天通一次車。
3.
流通;交換。
1.出自《周禮·〈考工記〉序》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謂之商旅。
2.出自《荀子·儒效》通財貨,相美惡,辯貴賤,君子不如賈人。
3.出自《送鄭尚書赴南?!?/span>貨通師子國,樂奏武王臺。
4.
共用;互通。
1.出自《禮記·內(nèi)則》外內(nèi)不共進,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
2.出自《高善登妻方氏墓志銘》視道希兄弟如近親,喜憂必告,時通有無。
5.
往來;交好。
1.出自《左傳·隱公元年》惠公之季年,敗宋師于黃,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
2.出自《漢書·季布傳》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通。
3.出自《胡以溫家傳》每上官行部至宣府,聞以溫名,多欲見之,輒閉戶弗與通。
6.
串通;勾結(jié)。
1.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丞相亦言灌夫通奸猾,侵細民。
2.出自《處士盧君墓志銘》河南尹與人有仇,誣仇與賊通,收掠取服。
3.出自《廣陽雜記》〔張以敬〕因與賊通,約為內(nèi)應(yīng)。
7.
開辟;疏通。
1.出自《禮記·月令》〔季春之月〕開通道路,毋有障塞。
2.出自《觀物吟》始皇竟筑萬里城,隋帝竟通千里漕。
8.
連接;連通。
1.出自《逸周書·大聚》教茅與樹藝,比長立職,與田疇皆通。
2.出自《無題》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3.出自《徐霞客游記·游黃山日記后》斷者架木通之,懸者植梯接之。
9.
通奸。
1.出自《左傳·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于濼,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
2.出自《默記》如論杜曾家事,通嫂婢有子,曾出知曹州,即自縊死。
3.出自《聊齋志異·白蓮教》后有愛妾與門人通,覺之,隱而不言。
4.出自《夜譚十記》明娶不行,可以暗通嘛。于是……干起偷雞摸狗的勾當(dāng)來。
10.
施行;實行。
1.出自《易·系辭上》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
2.出自《禮記·郊特牲》四方年不順成,八蠟不通,以謹(jǐn)民財也。
3.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jì)》當(dāng)此之世,賢智并列,良將行其師,賢相通其謀,然困於阻險而不能進。
11.
通報;傳達。
1.出自《穀梁傳·僖公二十八年》曹伯襄復(fù)歸于曹……其曰復(fù),通王命也。
2.出自《后漢書·孔融傳》河南尹何進當(dāng)遷為大將軍,楊賜遣融奉謁賀進,不時通,融即奪謁還府,投劾而去。
3.出自《唐語林·補遺三》太尉歸戒閽者,此人來不要通。
4.出自《近十年之怪現(xiàn)狀》姑且照那稟帖上所開的鴻仁里地址,打一個電報去通他一個消息。
12.
敘說;陳述。
1.出自《漢書·夏侯勝傳》先生通正言,無懲前事。
2.出自《世說新語·文學(xué)》謝(謝安)看題,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許語,敘致精麗,才藻奇拔,眾咸稱善。
3.出自《封氏聞見記·飲茶》伯熊著黃被衫、烏紗帽,手執(zhí)茶器,口通茶名。
13.
暢達;順暢。
1.出自《淮南子·主術(shù)》是故重為惠,若重為?,則治道通矣。
2.出自《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14.
懂得;通曉。
1.出自《易·系辭上》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2.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
3.出自《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銘》年少長,喜學(xué),學(xué)無所不通。
4.出自《話說陶然亭》這隱情仿佛在座的人都無語自通,所以誰也不往下追問。
15.
通情達理。參見“通士”。
1.出自《史記·趙世家》為人臣者,寵有孝弟長幼順明之節(jié),通有補民益主之業(yè),此兩者臣之分也。
16.
顯達;亨通。
1.出自《莊子·秋水》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
2.出自《后漢書·楊終翟酺等傳論》翟酺資譎數(shù)取通,而終之以謇諫。
3.出自《送許郢州序》后進之士,得人而托之,則事業(yè)顯而爵位通。
4.出自《千金記·抱怨》韜略蘊胸中,爭奈時運不通。
17.
透徹。
1.出自《杜陽雜編》〔金蠶絲〕撚而為鞘,表里通瑩。
2.出自《練湖曲》練湖七月涼雨通,白水蕩蕩芙蓉紅。
18.
整個;全部。參見“通夕”。
1.出自《法度總論三》今也保正長之弊,通天下皆患之。
2.出自《歧路燈》今日先生、世兄、姐夫、外甥,我通要請到我家過午。
3.出自《丈夫》女子出鄉(xiāng)討生活,男人通明白這做生意的一切利益。
19.
合計;總計。
1.出自《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惠公立三年出亡,亡八年復(fù)入,與前通年凡十三年矣。
2.出自《周大將軍崔說神道碑》進爵為公,改封萬年縣,通前二千四百戶。
3.出自《三國志平話》趙云兵三千,通有五千軍。
4.出自《金剛經(jīng)書后一》《金剛經(jīng)》凡六譯,今多行鳩摩羅什本,通五千二百八十七言。
20.
共同的;通常的。參見“通義”“通稱”“通則”。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2.出自《漢書·張湯傳》夫褒有德,賞有功,古今之通義也。
3.出自《龍川別志》將佐有敗,元帥必任其責(zé)。諸葛亮為大將軍,馬謖之?dāng)。涤覍④?。此古今通義也。
4.出自《閑情偶寄·種植·木本》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側(cè)面,正面宜向陽,此種花通義也。
5.出自《白虎通·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
6.出自《恩倖傳論》夫君子小人,類物之通稱。
7.出自《春在堂隨筆》古以君子為在位者之通稱也。
8.出自《立左降詔》是故減秩居官,前代通則;貶職左遷,往朝繼軌。
9.出自《〈醒世姻緣傳〉考證》作者在“引起”里指出這一條可怕的通則:大怨大仇,勢不能報,今世皆配為夫妻。
21.
糞,馬糞。
1.出自《后漢書·獨行傳·戴就》以馬通薰之。
2.出自《登小茅山》物外真游來幾席,人間榮愿付苓通。
3.出自《本草綱目·獸一·馬》馬屎曰通,牛屎曰洞,豬屎曰零,皆諱其名。凡屎必達胴腸乃出,故曰通,曰洞。胴,即廣腸也。
22.
古樂器名。
1.出自《隋書·音樂志上》又立為四器,名之為通。通受聲廣九寸,宣聲長九尺,臨岳高一寸二分,每通皆施三弦。
2.出自《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jiān)元年》上素善鐘律,欲厘正雅樂,乃自制四器,名之為“通”。
23.
同,相同。
1.出自《小孫屠》這的是人命事,非通小可。
2.出自《三元記·慶緣》今日又連中三元,又成佳配,這夫妻五百年前,非通容易。
24.
通假。
1.出自《吹網(wǎng)錄·巖下放言》若慧皆作惠,則字之通也。
2.出自《茶香室叢鈔·五世公》五與伍,古字通也。
25.
捅;戳。
1.出自《金瓶梅詞話》那小玉開了里間房門,取了一把鑰匙,通了半日,白通不開。
2.出自《兒女英雄傳》你要愛看熱鬧兒,窗戶上通個小窟窿,巴著瞧瞧使得,可不許出聲!
3.出自《三千里江山》伸手摸摸煙囪,是涼的,便拿火鉤子通灰,想要生火。
26.
量詞。擊鼓的一個段落。
1.出自《后漢書·光武帝紀(jì)上》傳吏疑其偽,乃椎鼓十通。
2.出自《衛(wèi)公兵法·部伍營陳》日出日沒時,撾鼓一千搥,三百三十三搥為一通。
3.出自《菩薩蠻》詞夢回酒醒三通鼓,斷腸啼??花飛處。
27.
象聲詞。
1.出自《耕云記》他說話的時候,我心一直通通通跳著。
2.出自《麥客》吳河?xùn)|心碎了,通的一聲,碗筷蹾在了桌上。
28.
副詞。皆;共。
1.出自《漢書·佞幸傳·董賢》上以賢難歸,詔令賢妻得通引籍殿中,止賢廬,若吏妻子居官寺舍。
2.出自《后漢書·來歷傳》歷怫然,廷詰?zhàn)┰唬骸皩偻ㄖG何言,而今復(fù)背之?”
3.出自《水經(jīng)注·濟水二》京相璠云:今濟北東阿東北四十里有故清亭,即《春秋》所謂清者也。是下濟水通得清水之目焉。亦水色清深,用兼厥稱矣。
4.出自《河岳英靈集·高適》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
5.出自《本草綱目·谷二·稷》其色有赤、白、黃、黑數(shù)種,黑者禾稍高,今俗通呼為黍子。
29.
古代土地區(qū)劃單位。
1.出自《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
2.出自《漢書·刑法志》地方一里為井,井十為通。
30.
古州名。金置。在今北京市通縣。俗稱北通州。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直隸二·順天府》。
1.出自《讀史方輿紀(jì)要?直隸二?順天府》通州,春秋時燕地。秦屬漁陽郡,兩漢因之,晉屬燕國,后魏仍屬漁陽郡……金天德三年,改置通州,元因之,明初以州治潞縣省入。
31.
姓。
1.出自《通志·氏族三》通氏,巴大夫食采於通川,因氏焉。
32.
謂開設(shè);設(shè)置。參見“通道”。
1.出自《漢書·何武傳》成帝欲修辟雍,通三公官,即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
33.
指連同。
1.出自《玄怪錄·董慎》審?fù)〝?shù)日額角癢,遂踴出一耳,通前三耳,而踴出者尤聰。
2.出自《揮麈后錄》予凡三歸安陸,大為搜訪……僅獲五百十卷,通舊藏凡千一百卷,江氏遺書具此矣。
3.出自《水滸傳》楊志便把高太尉不容復(fù)職,使盡錢財,將寶刀貨賣,因而殺死牛二的實情通前一一告稟了。
34.
指言語或文章通順、流暢。
1.出自《祭穆員外文》我如京師,君居父喪;哭泣而拜,言詞不通。
2.出自《九尾龜》拆開封袋看,倒是方子衡親筆,寫得歪歪斜斜,白字連篇,那文理似通非通的,十分費解。
3.出自《東方》他的朝鮮話縱然不是很通,也能說上老半天的。
35.
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
1.出自《四世同堂》凡事他都細細的看,而后加以判斷,慢慢的他變成了北平通。
2.出自《飄泊南洋》這是個中國通,能講一口流利的中國普通話。
36.
謂透露。參見“通風(fēng)”。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豈知貴人游戲,我們多被瞞得不通風(fēng),也是一場天大笑話。
2.出自《赤龍與丹鳳》不是他來通風(fēng),我還蒙在鼓里呢。
37.
謂整理使通順。
1.出自《紅樓夢》這里寶玉通了頭,命麝月悄悄的伏侍他睡下。
2.出自《號聲》那位穿了粉紅大花長衣的姑娘,正在秀美的臉上敷著潔白微紅的脂粉,同時用梳子通著她那散開的黑發(fā)。
38.
量詞。用于文章、文件、書信。
1.出自《漢書·劉歆傳》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舊書,多者二十余通,臧於秘府,伏而未發(fā)。
2.出自《可嘆》詩群書萬卷常暗誦,《孝經(jīng)》一通看在手。
3.出自《〈南行稿〉序》每一詩成,輒請諸家君,以為可則敘之,得百二十有六首,文五通。
4.出自《死水微瀾》還要下兩通海捕文書,一通捉拿劉三金,一通查訪招弟。
39.
量詞。用于器物。
1.出自《南齊書·張融傳》今送一通故衣,意謂雖故,乃勝新也。
2.出自《西游記》忽見岸上有一通石碑。
3.出自《桂林霜·立祠》豬頭一具,絹帛二通,祭菜十二盤,五鮮五面飯,香紙蠟燭一件不少。
40.
量詞。用于動作。
1.出自《說苑·正諫》賓客諫之百通,則不聽也。
2.出自《養(yǎng)生訣》面東或南,盤足,叩齒三十六通。
3.出自《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況且潘華衣服炫麗,有心賣富,脫一通,換一通。
4.出自《故事新編·采薇》心里一暴躁,滿臉發(fā)熱,就亂抓了一通頭皮。
41.
古州名。西魏置。在今四川省達縣。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四川四·夔州府》。
1.出自《讀史方輿紀(jì)要?四川四?夔州府》達州,古巴國地,秦屬巴郡,兩漢因之,晉屬巴西郡,宋屬巴渠郡,齊因之,梁置東關(guān)郡,兼置萬州,西魏改曰通州?!吻氯辏臑檫_州。
42.
古州名。五代后周置。在今江蘇省南通市。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江南五·揚州府》。
1.出自《讀史方輿紀(jì)要?江南五?揚州府》通州,春秋時吳地,漢屬臨淮郡,后漢屬廣陵郡……唐屬揚州,后周置靜海軍,尋改通州。
1.見"嗚唈"。
1.亦作"嗚邑"。亦作"嗚悒"。
2.因悲哀﹑憤懣而抑郁氣塞。
3.形容聲音低沉凄切。
1.見"嗚唈"。
1.親吻。
1.吹角聲。
1.涂墻的工具。參見"杅刀"。
1.見"杇墁"。
1.亦作"杇槾"。亦作"杇鏝"。
2.涂飾;粉刷。
1.見"杇墁"。
1.泥水匠。
1.巫婆。
1.巫師道士作法時的一種步法。
1.指巫山神女。亦泛指美女。
1.春秋齊襄公令國中民家長女不嫁,留家主祠,叫做巫兒。
2.泛指巫覡。
1.指歌舞作樂的風(fēng)俗。巫覡以歌舞事神,故稱。
2.巫覡降神的風(fēng)尚。
1.巫山峰巒。
2.即巫山。為男女幽會之處。
1.古代稱巫師使用邪術(shù)加害于人為巫蠱。
2.指巫蠱之禍。
1.漢武帝時因巫蠱而引起的一場統(tǒng)治者內(nèi)部的斗爭『時迷信,以為用巫術(shù)詛咒及用木偶人埋地下,可以害人,稱為"巫蠱"。武帝晩年多病,疑乃左右人巫蠱所致。征和二年,江充因與太子有隙,借機誣告太子宮中埋有木人,太子懼,殺充及胡巫,武帝發(fā)兵追捕,太子兵拒五日,戰(zhàn)敗自殺。掘蠱之事上牽丞相,下連庶民,前后被殺者數(shù)萬人,史稱"巫蠱之禍"。事見《漢書·武帝紀(jì)》﹑《江充傳》﹑《公孫賀傳》。
1.猶妄說。巫,通"誣"。
1.猶巫祝。
1.世代習(xí)巫者的通稱。
1.官名。掌管醫(yī)療馬病事務(wù)。
2.復(fù)姓。春秋有巫馬期。見《呂氏春秋.察賢》。
1.女巫。
1.傳說中的神醫(yī)名。
2.泛指名醫(yī)。
1.女巫◇指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福禳災(zāi)﹑占卜等為職業(yè)的女人。
1.戰(zhàn)國宋玉《高唐賦》序"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之立廟,號曰朝云。"后遂用為男女幽會的典實。
2.山名。在四川﹑湖北兩省邊境。北與大巴山相連,形如"巫"字,故名。長江穿流其中,形成三峽。
1.相傳赤帝之女名姚姬,未嫁而卒,葬于巫山之陽,楚懷王游高唐,晝寢,夢與其神相遇,自稱"巫山之女"。見宋玉《高唐賦》序及李善注◇人附會,為之立像,稱為"巫山神女"。
1.巫山之上,群峰疊起,其著者有十二峰,峰名說法不一。據(jù)宋祝穆《方輿勝覽》載十二峰為望霞﹑翠屏﹑朝云﹑松巒﹑集仙﹑聚鶴﹑凈壇﹑上升﹑起云﹑飛鳳﹑登龍﹑圣泉。元劉塤《隱居通議.地理》據(jù)《蜀江圖》則為獨秀﹑筆峰﹑集仙﹑起云﹑登龍﹑望霞﹑聚鶴﹑棲鳳﹑翠屏﹑盤龍﹑松巒﹑仙人。
1.形容女子美麗的鬢發(fā)或優(yōu)美的身段。
2.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雙調(diào)四十四字,平韻。另一體雙調(diào)四十六字,上闋平韻,下闋換兩仄韻兩平韻。
語出宋玉《高唐賦》序楚懷王夢與神女相會,神女說妾巫山之女也”,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后用來指男女幽會合歡。
1.巫師。
1.男巫女巫的通稱;或?qū)V敢匝b神弄鬼替人祈禱為職業(yè)的人。
1.古代從事求神占卜等活動的人叫"巫"﹑掌管天文﹑星象﹑歷數(shù)﹑史冊的人叫"史"。這些職務(wù)最初往往由一人兼任,統(tǒng)稱"巫史"。
借超自然”的力量來實現(xiàn)某種愿望的法術(shù)中國原始的巫術(shù)被古代的統(tǒng)治者利用為愚民的工具。
1.古代祈雨女巫。
1.古代稱女巫為巫,男巫為覡,合稱"巫覡"◇亦泛指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職業(yè)的巫師。
1.古代傳說人名。黃帝時人。
2.古代傳說人名。傳說為唐堯時人。
3.古代傳說人名。殷中宗的賢臣。一作巫戊。相傳他發(fā)明鼓,是用筮占卜的創(chuàng)始者,又是個占星家,后世有假托他所測定的恒星圖。
4.山名。在山西夏縣東。
1.古代傳說中的女巫。
2.古神醫(yī)名。參見"巫彭"。
3.巫山的南面,指巫峽。
4.即巫山。
1.古代以祝禱為主或兼用一些藥物來為人消災(zāi)治病的人。
2.巫師和醫(yī)師。
1.巫覡歌舞時用的音樂。
1.巫婆。
1.指男女幽會。
1.猶巫山云雨。
1.淮水神名。
1.即巫支祁。
1.古代稱事鬼神者為巫,祭主贊詞者為祝;后連用以指掌占卜祭祀的人。
1.房屋的夾墻。
2.指孔壁所藏之典籍。
3.房屋的墻壁。
1.屋前的臺階。
1.高樓大廈頂上的游藝場所或茶座。
1.屋頂。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