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轁”。亦作“鞱”。
2.
弓袋。
1.出自《詩·小雅·彤弓》彤弓弨兮,受言櫜之
3.
納弓于弓袋。參見“韜弓”。亦指藏刀于刀鞘中。
1.出自《聊齋志異·羅祖》羅抽刃出,已復韜之,曰:“我始以汝為人也,今如此,殺之污吾刀耳!”
4.
掩藏;斂藏。
1.出自《后漢書·姜肱傳》肱臥於幽暗,以被韜面,言患風疾,不欲出風。
2.出自《十五日雪》詩沙泉流復東,煙萼坼還韜。
3.出自《紅毛刀歌》抽刀出鞘天為搖,日月星辰芒驟韜。
5.
包容;蘊含。
1.出自《莊子·天地》君子明於此十者,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
2.出自《三國志·魏志·管寧傳》韜古今於胸懷,包道德之機要。
3.出自《大唐金紫光祿大夫贈太師正平忠憲公裴公碑銘》公負經綸之器,韜王霸之略。
4.出自《紫簫記·出山》氣決青云,詞韜白雪。
6.
包扎;斂束。
1.出自《爾雅·釋天》素錦綢杠
2.出自《新唐書·南蠻傳下·東謝蠻》俗椎髻,韜以絳,垂于后。
7.
古兵書有《太公六韜》: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相傳為周文王師姜望所撰。后因以借指用兵的謀略。
1.出自《寒食日三殿侍宴奉進詩》不勞孫子法,自得太公韜。
2.出自《別雷周輔》詩明時尚使龍蛇勢,壯志空傳虎豹韜。
3.出自《孟良崮戰役》詩華東戰局看神變,陜北軍機運妙韜。
8.
引申為寬馀,優長。
1.出自《廣雅·釋詁三》韜,寬也。
2.出自《南史·梁紀下·元帝》常曰:“我韜於文士,愧於武夫。”論者以為得言。
9.
牧畜。
1.出自《贈李仲良耆老序》鷹隼韜而養之,利其能博野鳥也。
10.
通“翿”。古代行射禮時用以指揮進退的旗。
1.出自《儀禮·鄉射禮》旌各以其物,無物,則以白羽與朱羽糅杠,長三仞,以鴻脰,韜上二尋。
1.妝飾艷麗。
1.艷麗美好。
1.幽靜安閑。
2.俊美閑雅。
1.華麗耀眼的盛裝。
1.幽靜文雅。靚﹐通"靜"。
1.華麗莊嚴。
1.美好艷麗。
1.艷麗耀眼。
1.艷麗的服裝。
1.艷麗的姿質。
1.打扮﹐妝飾。
2.指妝飾艷麗。
1.借指濃妝艷抹的女子。
1.息兵﹐休戰。
1.猶安步﹐徐步。緩緩步行。
1.傳說為唐時學道成仙的人。
1.使順服聽命。
1.安定。
1.平定妖氛。
1.亦作"靖共"。
2.恭謹地奉守﹔靜肅恭謹。
3.借指職位﹑職守。
1.見"靖恭"。
1.即田嬰﹐戰國時齊相。齊威王少子﹐孟嘗君之父。一說乃田氏別子。
1.見"靖郭君"。
日本祭祀陣亡官兵的地方。1869年建于東京。原名東京招魂社”。1879年改現名。其中供奉著自明治維新以來在歷次戰爭中陣亡的二百余萬名官兵,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犯。以前每年春、秋由天皇或皇室代表主持大祭,曾是宣揚軍國主義、鼓吹侵略政策的場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憲法規定,國家不參與靖國神社的祭祀活動。但仍有不少軍國主義分子借該處祭祀侵略者亡靈,試圖復活軍國主義,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反響。
1.美好﹐美善。
1.見"靖節征士"。
1.指無弦琴。典出《宋書.隱逸傳.陶潛》﹕"潛不解音聲﹐而畜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
1.見"靖節征士"。
1.即陶潛。東晉大詩人。字元亮﹐私謚靖節征士。
宋欽宗(趙桓)年號(公元1126-1127)。
1.使安定和扶持。
1.猶悲慘。
平息禍亂除殘靖亂。
1.安眠﹔安息。
1.沉靜縝密。
1.治理人民。
1.猶靜暝。寧靜幽深。靖﹐通"靜"。《文選.揚雄》﹕"于是禽殫中衰﹐相與集于靖冥之館﹐以臨珍池。"劉良注﹕"靖冥﹐猶深閑也。"一說極高之貌。見《漢書.揚雄傳上》清王先謙補注。
1.沉靜自守﹐不汲汲于名利。靖﹐通"靜"。
平定變亂融(孔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
明初燕王朱棣奪取皇位的戰爭。明太祖分封諸子為王。太祖死,皇太孫建文帝即位,用大臣齊泰、黃子澄建議,采取削弱諸王勢力的措施。1399年,太祖第四子朱棣以誅齊、黃為名,起兵北平(今北京),號稱靖難”。1402年,燕王兵破京師(今江蘇南京),建文帝死于宮中(一說逃亡),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1.靜氣。意氣平和。
1.古代傳說中的短小人。
1.靜穆深沉。
1.沉靜謹慎。
1.清靜的房間。靖﹐通"靜"。
2.道家修養靜息的處所。靖﹐通"靜"。
1.猶綏靖。安撫平定。
1.恭謹謙讓。
1.停止擊柝。謂太平無事﹐不須警戒。
1.謂臣下盡忠于君。語出《書.微子》﹕"自靖﹐人自獻于先王。"
1.謂周密地考慮﹐以使稱職。
1.安靜地。言﹐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