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梼杌](–wù)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惡獸,借指惡人。
2.
形容詞
見下[梼昧]。〈書〉愚昧(多用作謙辭)愚昧無知的樣子。
3.
名詞
[梼杌](–wù)春秋時楚國史書名。
1.
見“檮杌”。傳說中的兇獸名。
1.出自《神異經·西荒經》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難訓。
2.出自《湖廣行都司斷事蔣君墓志銘》夫甲科之在一鄉,其賢則祥麟威鳳也,其不賢則梼杌猰?也。
2.
見“檮杌”。傳說為遠古的惡人“四兇”之一。或謂即鯀。
1.出自《左傳·文公十八年》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兇族渾敦、窮奇、梼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螭魅。
2.出自《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梼杌。
3.出自《國語·周語上》商之興也,梼杌次於丕山。
4.出自《杜兼對》杜兼為濠州,幸兵之亂,殺無罪士二人,蓄貨足欲,吾以為唐梼杌、饕餮者亡以異。
3.
見“檮杌”。泛指惡人。
1.出自《抱樸子·審舉》小人道長,則梼杌比肩。
2.出自《水仙子·狐假虎威》曲全憑城社據為家,慣與梼杌作爪牙。
4.
見“檮杌”。楚史書名。
1.出自《孟子·離婁下》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
2.出自《疑耀·梼杌》梼杌,惡獸,楚以名史,主於懲惡。又云,梼杌能逆知未來,故人有掩捕者,必先知之。史以示往知來者也,故取名焉。亦一說也。
3.出自《送洪芳洲病痊赴部》詩離情莫作《陽關》苦,宦業須令梼杌光。
1.指充軍,流放。
1.見"坐樹不言"。
1.《后漢書.馮異傳》"異為人謙退不伐……每所止舍,諸將并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后因以"坐樹不言"﹑"坐樹無言"謂功高而不自矜。
1.見"坐樹不言"。
1.坐著思念。
2.猶言因而想到。
1.謂坐罪被處死。
2.徒然而死。
1.守候索取。
2.守候催促。
1.猶空談。
1.缺乏實際能力的清談客。
專門在某地刺探、收集情報的人聽說他是個坐探,你得提防點。
1.謂在溫泉洗浴。
坐在大堂上。舊指官吏在公堂上處理公務或審理案件這位縣太爺上任以來,很少坐堂|公一日正在坐堂,見一老婦人直入廳前,痛哭不止。
1.方言。猶積水。
1.《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鄙諺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后因以"坐堂子"稱富家子弟。
1.傳說周武王時,召伯巡行南國,曾憩甘棠樹下,聽訟決獄,百姓各得其所,賦詩以懷其德。見《詩.召南.甘棠》﹑漢應劭《風俗通.皇霸.六國》◇以"坐棠"為稱頌官吏德政之典。
1.等待提解(案犯﹑證人等)。
1.首座;首席。
1.坐脫;坐化。
1.坐化。
1.坐化。
2.坐忘。亡,通"忘"。
1.道家謂物我兩忘﹑與道合一的精神境界。
1.位置;座次。
2.供人坐的地方(多用于公共場所)。
3.泛指椅子凳子等可以坐的東西。
1.方言。壓根兒。
1.方言。謂就地不動。
1.坐和臥;坐或臥。常指日常起居。
1.坐著躺著都不安寧。常形容心緒煩亂。
1.謂時刻相隨。
1.同"坐臥不安"。
1.猶言如坐針氈。形容很不安寧。
1.謂以誣告罪被究辦。
1.座位沒有空著的。多形容觀眾﹑聽眾或出席﹑參加的人很多。
1.猶言作威作福。
1.犯誤判罪。
2.坐失(時機)。
1.坐著休息。
2.輕易地平息。
1.座位;席位。
2.坐上宴席。多指舉行或參加宴會。
1.指婦女懷孕。
1.身體失控,臀部著地,狀如蹲坐的傾跌姿勢。
1.獲罪入獄。
1.佛教語。僧人于夏季三個月中安居不出,坐禪靜修,稱坐夏。其時正當雨季,亦稱"坐雨安居"。具體日期因地而異。
1.舊時北方的一些曲種如京韻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單弦﹑天津時調等演出時,常有一名三弦樂師在后臺等候,稱"坐弦"。遇演員無弦師或固定弦師未到場時,便由坐弦頂替。
1.不出力,只享受。
1.亦作"坐享其功"。
2.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別人的成果。
1.見"坐享其成"。
1.亦作"坐嘯"。
2.閑坐吟嘯。東漢成瑨少修仁義,篤學,以清名見,任南陽太守,用岑晊(字公孝)為功曹,公事悉委岑辦理,民間為之謠曰"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瑨但坐嘯。"見《后漢書.黨錮傳序》◇因以"坐嘯"指為官清閑或不理政事。
1.指刻苦自勵,奮發圖強。
1.見"坐薪嘗膽"。
1.以膝著地而行。
1.猶耐性。亦謂坐得住。
1.舊時婚儀,新婦入洞房前,先到中門一懸掛帳子的室中少歇,謂之"坐虛帳"。參閱宋吳自牧《夢粱錄.嫁娶》。
1.清制,因故去職的官吏再以原官起用稱"坐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