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從物體的口兒伸進手或工具,往外取東西。
2.
動詞
挖。
1.
挖;掘。
1.出自《太平御覽》不命大將以討叛羌,州郡稍興兵,若排糠障風(fēng),掏沙壅河。
2.出自《浪跡先生元真子張志和碑銘》十年不出,吏人嘗呼為掏河夫,執(zhí)畚就役,曾無忤色。
3.出自《兄妹開荒》哥哥掏地多辛苦,怎讓他餓著肚子來呀勤勞。
2.
伸進去取。
1.出自《薛仁貴》撲蟆蚱,摸螃蟹,掏??蜘。
2.出自《水滸記·發(fā)難》俺呵。滿拼碎涂肝腦,入虎穴把虎子掏。
3.出自《兒女英雄傳》〔程師爺〕從懷里把那抄來的原奏掏出來遞給公子閱看。
4.出自《春風(fēng)·貝胡子》他掏出鑰匙要開箱子。
3.
選擇檢驗。參見“掏摝”。
1.出自《革命軍》試放眼縱觀,上下古今,宗教、道德、政治、學(xué)術(shù),一視一諦之微物,皆莫不數(shù)經(jīng)革命之掏摝,過昨日,歷今日,皆革命之現(xiàn)象也。
4.
指舀取。
1.出自《小母親》她這末一做完,馬上就捧了臉盆往樓下去,掏水來洗臉。
1.怒斥;呵斥。
1.怨恨。
1.惱怒。
1.猶嗔心。
1.唐代雜戲名。表演時,演員以手舉足加于頸上。
1.瞪大眼睛,以示不滿。
1.惱怒。
1.惱怒。
1.謂因惱怒而揮拳。
2.古時南方娛樂項目。扮演者戴面具,作勇士架勢。
1.謂惱怒者不打?qū)ζ浜蜕频娜恕R嘀^對人和氣則可免遭欺辱。語本《續(xù)傳燈錄.泉州云臺因禪師》"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fēng)?'師曰'嗔拳不打笑面。'"
1.不滿的臉色。
1.怒目而視。
1.怒怨。
1.佛教語。謂能造惡業(yè)而生苦果的忿恚之心。屬于"三毒"之一。
1.眾盛貌;盛貌。
1.河豚魚的別名。因觸之鼓腹如發(fā)怒狀,故名。明胡安世《異魚圖贊補》卷中"河豚無頰無鱗,觸之則怒氣滿腹。"
1.生氣,埋怨。
1.對人不滿而加以責(zé)怪。
1.怒濤;洶涌的波浪。
1.梵語krodha意譯。佛教語。"三毒"之一。三毒之中,此為最惡。
1.忿怒怨恨。
1.惱火責(zé)怪;怒責(zé)。
1.瞪眼斥責(zé);怒喝。
1.憤怒怨恨。
1.忿怒怨恨。
1.既忿怒又沮喪的樣子。
1.怒責(zé)。
1.形容笛聲從郁積突然迸發(fā)。
1.張目怒罵。
1.張目怒罵。
1.瞪大眼珠。
1.睜大眼睛;瞪著眼睛。
1.形容憤怒﹑勇敢的樣子。
1.見"瞋目扼腕"。
1.瞪大眼睛,豎直眉毛。形容非常惱怒的樣子。
1.形容有膽有識,敢作敢為。
1.表示十分憤怒;惱火。
1.雷暴雨的別名。
1.不分明貌。
1.怒目而視。
1.突睛的青蛙。
1.憎惡嫌疑。
1.佛教語。忿怒怨恨的意念。
1.財寶。
1.謂寶物財貨的進貢。
1.寶物財貨。
1.珍寶財物。
1.殷實。
1.飛揚的灰土。
2.猶塵俗。
3.指社會的底層。
4.喻骯臟或骯臟的東西。
5.污染,蒙受污穢。
1.疾病的一種傳染方式‖有病原體的分泌物落到地面上,干燥后隨塵土飛揚。人吸入后,引起發(fā)病。肺結(jié)核﹑天花等病就是這樣傳染的。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