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平常,普通的,一般的。
2.
形容詞
不變的;固定的。
3.
副詞
經常,時時(疊)。
4.
名詞
封建社會人與人關系的準則。
5.
名詞
(Cháng)姓。
6.
形容詞
正常的。
1.
長久;永遠。
1.出自《書·咸有一德》天難諶,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
2.出自《長干行》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3.出自《沉淪》終古常新的皎日,依舊在她的軌道上,一程一程的在那里行走。
2.
經常;常常。
1.出自《莊子·天地》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
2.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
3.出自《論衡·定賢》貪有益,廉有損,推行之節,不得常清眇也。
4.出自《登封縣尉盧殷墓志》又為詩與常所來往河南令韓愈曰:為我具棺。
5.出自《雷雨》沒有,我就知道這半年多,他跟太太不常說話。
3.
往常。
1.出自《酬藍田崔丞立之詠雪見寄》京城數尺雪,寒氣倍常年。
2.出自《送子文雜言》詩常日心期有定論,贈行不惜重費詞。
3.出自《殺狗勸夫》我常時有命如無命,怎好又廝羅惹無情做有情。
4.
日常。
1.出自《世說新語·政事》我今故與林公來相看,望卿擺撥常務,應對玄言。
2.出自《南史·陳紀上·武帝》雅尚儉素,常膳不過數品。
5.
普通;平常。
1.出自《尉繚子·守權》若彼城堅而救不誠,則愚夫蠢婦,無不守陴而泣下。此人之常情也。
2.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
3.出自《三國志·魏志·盧毓傳》名不足以致異人,而可以得常士。
4.出自《記夢》詩壯非少者哦七言,六字常語一字難。
5.出自《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有非常之人,然后可以建非常之功。
6.
倫常;綱常。
1.出自《書·君陳》狃于奸宄,敗常亂俗,三細不宥。
2.出自《悲憤詩》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
3.出自《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近以寇逆亂常,鑾輿外幸。
7.
典章法度。
1.出自《易·系辭下》初率其亂,而揆其方,既有典常。
2.出自《國語·越語下》肆與大夫觴飲,無忘國常。
3.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布教頒常。
8.
規律;通例。
1.出自《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2.出自《故禮部尚書黃公墓志銘》成都非用武國,本賴梓潼,號東、西川;劍閣天險,漢中興勢蔽遮於外,昔人守蜀之常也。
9.
正常狀態或秩序。
1.出自《詩·唐風·鴇羽》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2.出自《鹽鐵論·詔圣》高皇帝時,天下初定,發德音,行一卒之令,權也,非撥亂反正之常也。
3.出自《復楊定見書》平生未嘗有十年二十年工夫,縱得之亦當以僥幸論;不得則其常,未可遽以怨天尤人為也。
4.出自《祝賀八一建軍節》詩土地要歸農所有,工時須以八為常。
10.
古代九旗之一。參見“九旗”。
1.出自《周禮·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屬以待國事:日月為常,交龍為旗,通帛為旜,雜帛為物,熊虎為旗,鳥隼為??,龜蛇為旐,全羽為旞,析羽為旌。
2.出自《國語·吳語》十旌一將軍,載常建鼓,挾經秉枹。
3.出自《元和圣德詩》天兵四羅,旗常妸娜。
11.
古代長度單位名。八尺為尋,倍尋為常。
1.出自《周禮·考工記·廬人》廬人為廬器,戈柲六尺有六寸,殳長尋有四尺,車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尋。
2.出自《國語·周語下》夫目之察度也,不過步武尺寸之間;其察色也,不過墨丈尋常之間。
3.出自《七命》表以百常之闕,圜以萬雉之墉。
4.出自《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孫權用吳,諸葛亮用蜀,終不能得中國一尋一常地,卒之并吳蜀者,晉也。
12.
木名。指常棣。
1.出自《詩·小雅·采薇》彼爾維何,維常之華。
13.
水名。指常水。
1.出自《史記·夏本紀》常衛既從,大陸既為。
14.
古地名。指春秋時魯南鄙。
1.出自《詩·魯頌·??宮》天錫公純嘏,眉壽保魯,居常與許,復周公之宇。
15.
神名。
1.出自《容齋隨筆·易說卦》《易·說卦》荀爽《九家集解·乾》:“兌后有二,曰:為常,為輔頰。”注云:“常,西方神也。”
16.
通“嘗”。曾經。
1.出自《荀子·天論》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
2.出自《史記·高祖本紀》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
3.出自《水經注·江水三》孫權常獵於山下。
4.出自《因話錄》常躬耕得金一瓶。
17.
通“向”。
1.出自《莊子·天運》一死一生,一僨一起,所常無窮。
18.
通“黨”。
1.出自《戰國縱橫家書·蘇秦獻書趙王章》秦以三軍攻王之上常而包其北,則注之西,非王之有也。
19.
用同“正”、“真”。參見“常好”、“常好是”。猶正是,真個。
1.出自《抱妝盒》你常好有上稍無下稍,也不索多議論少成事。
2.出自《玉鏡臺》你常好是吃贏不吃輸,虧的我能說又能做。
3.出自《東堂老》為兒女擔憂鬢已絲,為家貲身亡心未死,將這把業骨頭常好是費神思。
4.出自《盆兒鬼》則這個殺人賊圖財漢,常好是心粗膽大。
20.
固定不變。
1.出自《左傳·昭公元年》疆埸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
2.出自《莊子·齊物論》言未始有常。
3.出自《圣武記》國家經費有常,而頑苗叛服無定。
21.
通“尚”。崇尚。
1.出自《詩·商頌·殷武》曰商是常。
2.出自《管子·七臣七主》芒主目伸五色,耳常五聲。
22.
用作“倘”。倘若。
1.出自《千里獨行》我常贏了他便好;若是輸了呵,我便往胡同里走。
2.出自《飛刀對箭》你常在這里,拽折了弓,也罷了;上陣處拿將來的弓,你都拽折了,可不誤了我的大事?
3.出自《剪發待賓》常存的青絲在,須有變錢時。
23.
用同“嫦”。參見“常娥”。
1.出自《文選·謝莊〈月賦〉》引玄兔於帝臺,集素娥於后庭
2.出自《八月十五夜》詩皎皎秋空八月圓,常娥端正桂枝鮮。
3.出自《定林示道原》詩常娥攀桂枝,顧景久徘徊。
24.
姓。漢有常惠。見《通志·氏族三》。
1.出自《通志?氏族略三》常氏,姬姓,衛康叔支孫,食邑於常,因以為氏。或言黃帝臣常先之后。又有恒氏,避宋諱,亦改為常。
1.山名。在四川境內。
2.山名。在浙江省瑞安縣東。
3.高山頂上。
1.謂天氣寒冷時陰云凝聚。
1.高入云表的梁棟。
1.洞名。在江西省上饒縣西。天欲雨時先有云出﹐故名。宋辛棄疾有《水調歌頭.九日游云洞和韓澗尚書韻》詞。鄧廣銘箋注"《上饒縣志》卷五﹐《山川志》'云洞在縣西三十里開化鄉天欲雨則興云。'"
2.云霧繚繞之山洞。
3.指隱逸者或仙人的居處。
1.蒙古語音譯。意為帶刀的人,元代用以名皇帝的侍衛官。
1.便轎。
2.高處的雀巢。
3.繡花的兜肚兒。
1.蕓豆。菜豆的通稱。
1.菜豆種子磨成的粉。
1.猶言云氣聚集。
1.云氣出沒的山洞。
1.有云形圖案的錦緞。
1.軍旅﹐部伍。
1.指石碓。
1.仙女。
2.泛指美女。
1.高聳入云的山崖。
1.船幔上所畫的花卉和云紋裝飾。亦借指華美的船只。
2.潔白的花朵。
1.用于語尾。表示疑問。
2.表示反詰。
1.帝王出獵,士卒負羽箭隨從,故稱"羽獵"。
侍衛皇帝的禁軍出來依舊屬羽林,立在殿前射飛禽。
1.《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載,漢武帝建羽林騎,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于羽林,官教以五兵,號曰"羽林孤兒"。
1.禁衛軍名。
1.《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羽林掌送從,次期門,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營騎,后更名羽林騎。"后以"羽林騎"泛指禁衛軍。
1.禁軍兵卒。
1.猶羽林士。
1.指鳥類和魚類。
2.猶魚雁。指書信。
1.古地名。《穆天子傳》卷五"仲秋甲戌,天子東游,次于雀梁,□衏書于羽陵。"郭璞注"謂暴書中蠹蟲,因云蠹書也。"后以"羽陵"為貯藏古代秘籍之處。
1.鳥翼。
1.謂道人,道士。
1.以鸞鶴為馭的坐車,傳為神仙所乘。
鳥類表皮角質化的產物。被覆在體表,輕而難磨,略有彈性,具防水性,有護體、保溫和飛翔等作用。成鳥的羽毛通常分正羽、絨羽和纖羽三種,分別長在體表一定區域。
1.鳥羽長齊。比喻成熟壯大,力量積蓄充足。
1.球類運動項目之一。球場為長方形,中間橫隔球網,運動員各占半個場區,用球拍將球在空中往來拍擊。室內室外均可進行。
2.羽毛球運動使用的球。用軟木包羊皮裝上羽毛,或用塑料制成。
1.見"羽書"。
1.《戰國策.秦策一》"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后以"羽毛未豐"喻還未成熟,還未成長壯大。
1.兩旁有翅的官帽。
1.古代傳說中身上生羽毛的人。
1.古代傳說中的國名,其民生羽翼。
1.指粗衣。
1.以翠羽為飾的佩帶。
1.以羽毛制作的披肩。為神仙或道士所用。
1.以羽毛為飾的旗幟。
1.鳥獸的毛皮。
1.羽林軍的騎兵。
1.翠羽裝飾的旌旗。
1.傳說中的瀛洲石磬,因輕而鳴。
1.亦作"羽x"。
2.羽山之谷。以產翟著稱。
1.猶羽族。
1.古官名。
2.神話中的飛仙。
3.道家學仙,因稱道士為羽人。
1.禽類腹部和背部的絨毛。特指經過加工處理的鴨﹑鵝等的羽毛。
1.一種薄的紡織品。用棉與毛或絲等混合織成,多用來做衣服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