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抬”的古字。亦作“抬”。
2.
舉;往上托。
1.出自《一切經音義》舉振謂之抬。
2.出自《題東林寺虎掊泉》詩爪抬山脈斷,掌托石心拗。
3.出自《滿江紅》詞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3.
指提高物價。
1.出自《舊唐書·食貨志下》惟納榷之時,須節級加價,商人轉抬,必稍較貴。
2.出自《文獻通考·征榷三》〔宋神宗熙寧七年〕以鈔折兌糧草,有虛抬邊糴之患。
4.
指提高身價。
1.出自《茶館》我?您太高抬我啦!
5.
兩人以上合力扛舉。
1.出自《馬墜強出贈同座》詩足傷遭馬墜,腰重倩人抬。
2.出自《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荊公命堂候官兩員,將水甕抬進書房。
3.出自《蜜蜂·仇恨》那天是他們把他的大妞兒抬回來的。
4.出自《兒女英雄傳》你把咱們的繩杠也帶來,這得兩個人抬呀!
6.
抬扛。謂爭辯,頂牛。
1.出自《兒女英雄傳》只看孟子合告子兩個人抬了半生的硬杠,抬到后來,也不過一個道得個“食色性也”;一個道得個“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
2.出自《挖塘》這幾年雖有時還抬些謬理,已經好的多了。
7.
掛。
1.出自《西廂記》高抬在衣架上,怕吹了顏色;亂裹在包袱中,恐剉了褶兒。
8.
量詞。兩人合力抬物,一杠稱一抬。
1.出自《贈太子少師兵部尚書楊公傳》〔周順昌〕請告歸籍,止用肩輿一乘,行李兩抬而已。
2.出自《儒林外史》婁府辦齊金銀珠翠首飾……羊酒果品,共是幾十抬。
3.出自《兒女英雄傳》張老同褚一官早帶同這邊派定的家人,把那十六抬妝奩送過去。
1.猶困怨,困病。
1.同"困餒"。
1.謂生活貧苦,地位低下。
1.見"困心衡慮"。
1.亦作"困心橫慮"。
2.謂心意困苦,憂慮滿胸。亦指費盡心思。語出《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朱熹集注"事勢窮蹙,以至困于心,橫于慮,然后能奮發而興起。"焦循正義"蘇秦夜發書伏誦,引錐自刺其股,可謂困心橫慮矣。"
1.有所不通才學習。語出《論語.季氏》"困而學之,又其次也。"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困,謂有所不通。"后用以指刻苦學習。
1.困苦抑郁。
2.猶壓抑。
1.困頓貧乏。
1.困頓挫折。
1.克服困難以獲得知識,努力實踐以修養品德。語出《禮記.中庸》"或困而知之……或勉強而行之。"朱熹集注"困知勉行者,勇也。"
1.指處境困窘的人。
2.困頓,不順遂。
3.猶囚困。
1.謂堵塞不通。
1.圍困阻隔。
1.酣醉,大醉。
1.普遍施及﹐廣被。
擴大編制(多用于軍隊)~隊伍。
使(范圍、規模等)比原來大~生產ㄧ~戰果ㄧ~眼界ㄧ~影響ㄧ~耕地面積。
擴大原有規模的再生產。參看〖再生產〗。
1.寬廣淡泊。
1.猶擴大。
擴充軍備。
1.蒙古語。意為青色。
1.廓清﹐肅清。
1.見"擴音器"。
體育運動用的一種輔助器械,上面裝有彈簧,練習時用雙手把它拉開,能增強胸部和臂部肌肉的力量。也叫拉力器。
1.亦稱"擴聲器"。
2.用來擴大音量的器具。亦以喻受人主使而發言的傀儡。
放大洗印(照片)~機ㄧ~彩色照片。
1.查編戶籍。
1.謂箭穿蔽體之物。括﹐通"栝"。
1.征兵。
1.見"括香"。
1.搜求比次。
1.拉長臉以示嚴肅或嗔怒。
1.征購民間余糧。
1.包容大地。
2.猶括田。
1.刮地皮。搜刮民財。
1.方言。猶言殘刻,狠毒。
1.聒耳。謂聲音刺耳。括,通"聒"。
1.束發。指服喪。
2.束發。指受刑。
1.搜求;訪求。
①小括號。參看 〖括號〗①。②括號②。有時也指引號。
1.登記戶口。
1.征集。
1.損耗;耗費。
1.剖析綜合。
1.解除愁恨;排解幽怨。
1.壞話;不吉利的話。
1.破碎的心。
1.見"破天荒"。
1.亦作"破?"。
2.摧毀,破壞;殘破毀壞。
3.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