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摍”。
2.
捆扎。
1.出自《太平廣記》以香金為鉤,縮絲綸,以舟鯉為餌,不逾旬日,釣一白蛟,長三四丈。
3.
退。
1.出自《國語·越語下》贏縮轉化,后將悔之。
2.出自《漢書·天文志》超舍而前為贏,退舍為縮。
3.出自《三川觀水漲二十韻》普天無川梁,欲濟愿水縮。
4.出自《黎明的河邊》沙丘上一陣混亂,匪徒們都兔子似的縮到沙丘后面去了。
4.
短。
1.出自《淮南子·時則訓》孟春始贏,孟秋始縮。
2.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土圭測景,不縮不盈。
3.出自《明史·外國傳一·朝鮮》至是敗,氣縮,而應昌急圖成功。
5.
收斂;收縮。
1.出自《淮南子·覽冥訓》秋縮其和,天地除其德。
2.出自《送窮文》毛發盡豎,竦肩縮頸,疑有而無,久乃可明。
3.出自《巧團圓·默訂》我這心慌似有人來至,縮住金蓮不敢西。
4.出自《二馬》野鴨差不多都縮著脖蹲著,有時候用扁嘴在翅上抹一抹。
6.
虧欠,不足。
1.出自《文選·班固〈幽通賦〉》斡流遷其不濟兮,故遭罹而贏縮。
7.
節省,減縮。參見“縮衣節食”。
1.出自《秋穫歌》我愿鄰曲謹蓋藏,縮衣節食勤耕桑。
2.出自《乞不給散青苗錢斛狀》農民之家,量入為出,縮衣節口,雖貧亦足。
3.出自《崔恭人墓志銘》母縮衣嗇食,區畫綜理,未嘗使大人憂。
8.
縱;直。參見“縮俎”。一說,縮讀為“蹙”。蹙,近。
1.出自《禮記·檀弓上》古者冠縮縫,今也衡縫。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上》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
3.出自《儀禮·鄉飲酒禮》磬階間縮溜北面鼓之。
9.
取。
1.出自《國語·楚語上》若於目觀則美,縮於財用則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
2.出自《戰國策·秦策五》武安君北面再拜賜死,縮劍將自誅。
3.出自《周長史昉畫毗沙門天王歌》降魔大戟縮在手,倚天長劍橫諸紳。
10.
濾酒去渣。參見“縮酌”。
1.出自《周禮·春官·司尊彝》凡六彝六尊之酌,郁齊獻酌,醴齊縮酌。
2.出自《禮記·郊特牲》縮酌用茅,明酌也。
11.
姓。戰國時有縮高。見《戰國策·魏策四》。
1.出自《續通志?氏族略八》周縮高,為管守。
1.一種賭具。用牙或骨﹑竹為籌,最大者為狀元,為六十四注;其次為榜眼﹑探花,各三十二注;最小為秀才,只一注;用六骰卜彩,視所擲籌的得失,局畢計籌,以所得多少分勝負。參閱清金學詩《牧豬閑話》。
1.果名。荔枝之一種。宋曾鞏《荔枝錄》"狀元紅﹐言于荔枝為第一﹐出近歲﹐在福州報國寺。"一說﹐宋狀元徐鐸于故居手植荔枝﹐命名為"延壽紅"。鐸既沒﹐人因稱"狀元紅"。見清周亮工《閩小記》﹑清顧張思《土風錄.狀元紅》。
2.花名。牡丹之一種。
3.酒名。
1.梅花的別稱。
1.酒令的一種。
1.即副詞。
1.幢幡羽葆。猶幡蓋。
1.軍前執旗先導的隊伍。
1.旌旗之類。儀仗或軍事指揮所用。
2.指佛﹑道教所用的旌旗。從頭安寶珠的高大幢竿下垂,建于佛寺或道場之前。分言之則幢指竿柱,幡指所垂長帛。
1.赤幢和曲蓋。古為將軍刺史的儀仗,因亦用以稱刺史﹑郡守。語出《晉書.馬隆傳》"詔曰隆以偏師寡眾,奮不顧難,冒險能濟,其假節﹑宣威將軍,加赤幢﹑曲蓋﹑鼓吹。"
2.供神佛的幢幡傘蓋。
1.旗竿。
1.旌旗儀仗之類。
1.旌旗和戈戟。泛指儀衛。
1.六朝時武職名。禁衛軍將領。
1.旗幟儀仗。
2.旌旗和符節。
1.古代車上的帷飾,由油幢﹑絲繩絡網﹑繡錦絡帶等組成。
1.旌旗。
1.旌旗和棨戟。古代大將之車建矛戟幢麾。用以泛指儀仗。
1.車帷。
1.佛幢。
1.指所屬的部隊。
1.將帥的大旗。
1.古時用羽毛裝飾的車蓋。
1.南北朝及隋的武官。負責宿衛或統兵。始于劉宋末年。官品代有不同,北周為七品,北齊及隋為從九品。
2.出資建立經幢的人。
晃動的樣子人影幢幢。
車輛相碰撞撞車事故。
1.攻城。
1.沖撞。
1.撞擊;沖擊。
1.搗擊。
1.撞頭跺腳。形容悲痛不能自制。
2.碰觸而跌落。
1.喻冒險。
1.攪拌。
1.猶言走江湖﹐跑碼頭。
1.擊毀。
1.闖禍﹐惹事生非。
1.遇見;突然相遇。
1.《后漢書.鍾離意傳》"﹝明帝﹞嘗以事怒郎藥崧﹐以杖撞之……崧曰'天子穆穆﹐諸侯煌煌﹐未聞人君自起撞郎。'帝赦之。"后以"撞郎"為直臣的典故。
1.舊指惡少合伙詐騙劫掠﹐橫行霸道。
1.形容激動時心頭亂跳。
1.求見入門時給守門者的賞錢。
1.舊時婚禮迎娶時男家所送的禮酒。
1.猶撞騙。
1.西夏軍隊中以勇敢善戰的漢人組成的前鋒敢死隊。
1.爬桿。雜技的一種。
1.敲擊鐘磬之木。
2.撞車上的部件。
1.擊破。
2.揭穿。
1.見"置之不論"。
1.比喻棄置一旁﹐不睬不用。
1.謂置于不戰則死的境地﹐然后方能奮勇戰斗﹐取勝得生。語本《孫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1.猶委質。謂臣下向君主呈獻禮物﹐以示獻身。質﹐通"贄"。
2.派遣人質作擔保﹐以示信守盟約或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