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鳥,翅膀窄而尖,嘴短而寬,上嘴彎曲并有齒狀突起。飛得很快,是猛禽,善于襲擊其他鳥類。種類很多,如獵隼、游隼等。舊稱鶻(hú)。
1.
亦作“鶽”。
2.
鳥名。又名鶻。鷹類中最小者,飛速善襲。獵者多飼之,使助捕鳥兔。
1.出自《易·解》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2.出自《畫記》騎而下倚馬,臂隼而立者一人。
3.出自《少年中國說》鷹隼試翼,風塵吸張。
3.
通“準”。鼻。
1.出自《太平廣記》忽有一客造門,儀狀瓌古,隆隼厐眉,方口廣顙。
1.藏族地區(qū)紀念釋迦牟尼誕生的節(jié)日。在藏歷四月十五日。
1.謂用繩拴住。
氣鳴樂器。由比利時樂器制造家薩克斯(adolphesax,1814-1894)于1840年創(chuàng)制。管身金屬制,上細下粗,管上端平折,吹口裝有單簧片,喇叭口朝上,形似煙斗。開二十四個音孔及兩個高音鍵。常用于軍樂隊、爵士樂隊,亦用于管弦樂隊。
1.滿語saman的譯音。亦譯作"薩滿"。薩滿教的男巫。
1.即薩瑪。詳"薩瑪"﹑"薩滿教"。
1.一種原始宗教。流行于亞洲﹑歐洲的極北部等地區(qū)。
1.金人丈夫?qū)ζ拮拥姆Q謂。
1.糕點名。滿語。今寫作"薩其馬"。
1.見"薩齊瑪"。
1.見"馺沓"。
1.馬疾行貌。
1.眾盛貌。
1.漢宮殿名。
2.迅疾貌。
3.眾盛貌。
1.見"馺沓"。
1.見"馺沓"。
1.同"偲偲"。
2.互相勉勵督促。
1.謂拼湊文字搪塞或應付考試。
1.塞外之國。
1.指長城以北。亦泛指我國北邊地區(qū)。
即塞外,長城以北地區(qū)塞北江南。
1.原指古涼州治內(nèi)賀蘭山一帶◇泛指塞外富庶之地。
1.猶閉塞。
2.堵塞,遮蔽。
1.猶塞外。指長城以北的地區(qū)。
1.酬別。
1.廣東一帶漁人列竹箔捕魚,謂之"塞箔"。
1.由塞音和擦音緊密結(jié)合而構(gòu)成的一種輔音。發(fā)音時,最初形成阻礙的部分完全閉塞,隨后漸漸打開閉塞部位,讓氣流從間隙中摩擦而出。如漢語的z﹑c(舌尖前塞擦音),zh﹑ch(舌尖后塞擦音),j﹑q(舌面前塞擦音)。
1.塞外的風塵。代指對外族的戰(zhàn)事。
①丑陋;難看這孩子長得不~。②丟臉;不體面全班同學就我不及格,真~!③譏笑,揭人短處,使失去體面你這是存心~我丨叫人~了一頓。
又稱厚薄規(guī)”。檢驗兩個相結(jié)合面間的間隙大小的一種量規(guī)。由一組具有不同標準厚度的金屬片組成。使用時選取一片或數(shù)片重疊組成不同尺寸,插入間隙中以測量其大小。
1.堵塞并消除。
1.謂塞住耳朵,示不外聽。
1.古時酬報神靈的祭禮。
1.邊塞要道。
埃及第二大海港。人口364萬(1983年)。世界最大的煤炭和石油貯藏港之一,有完備的船舶維修及化學、羊毛加工等工業(yè)。為自由貿(mào)易區(qū)。澳洲、南亞與東地中海各港間的商貨轉(zhuǎn)口港。
南斯拉夫的民族之一。另有少數(shù)分布在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約881萬人(1985年)。講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多信東正教,部分信伊斯蘭教。主要從事工業(yè)和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也很發(fā)達。
1.堵住耳朵。謂有意不聽。
1.《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搑其耳。"后因以"塞耳盜鐘"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蓋掩蓋不了的事情。
1.邊境上的氣氛。指敵方的威脅。
1.猶阻塞。
1.謂將錢用在不當用處。
1.邊境上的關(guān)隘。
1.塞外胡樂器。以蘆以首,竹為管,聲悲切。
1.塞默。
1.塞外的鴻雁。塞鴻秋季南來,春季北去,故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對遠離家鄉(xiāng)的親人的懷念。
2.相傳漢蘇武被拘于匈奴,曾借鴻雁傳書;后又有唐王仙客蒼頭塞鴻傳情的故事,因常以"塞鴻"指代信使。
1.頂撞人的話。
1.塞外的胡笳。
1.塞外所吹的號角。
1.障塞,要塞。
1.回答問題。
1.填井燒屋,表示決心死戰(zhàn)。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