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鷫鷞”。鳥名。雁的一種。頸長,羽綠。
1.出自《楚辭·大招》鴻鵠代游,曼鹔鷞只。
2.出自《淮南子·原道訓》馳騁夷道,釣射鹔鷞之謂樂乎?
3.出自《本草綱目·禽一·鸧雞》鹔鹴,按羅愿《爾雅翼》云:鹔鹴,水鳥,雁屬也。似雁而長頸,綠色,皮可為裘,霜時乃來就暖。
2.
見“鷫鷞”。馬名。
1.出自《寄唐州楊八歸厚》詩淺草遙迎鹔鹴馬,春風亂飐辟邪旗。
2.出自《說文·鳥部》《左·定三年傳》:“有兩肅爽馬。”其實即鹔鷞字,馬以鳥名也。
3.
見“鷫鷞”。鼠名。即飛鼠。
1.出自《酉陽雜俎·羽篇》鹔鹴,狀如燕,稍大,足短,趾似鼠。未常見下地,常止林中,偶失勢控地,不能自振,及舉,上凌青霄。出涼州也。
2.出自《大云山房雜記》《酉陽雜俎》:“鹔鹴,狀如燕,稍大,短趾似鼠,出涼州。”此即今飛鼠也。相如鹔鹴裘,即此鼠。凡白雜毛曰肅霜,馬、鳥、鼠皆取之。
4.
見“鷫鸘裘”。相傳為漢司馬相如所著的裘衣。有鷫鸘鳥的皮制成。一說,用鷫鸘飛鼠之皮制成。
5.
見“鷫鸘裘”。曲調名。
6.
見“鷫鷞”。傳說中的西方神鳥。
1.出自《說文·鳥部》鹔,鹔鷞也。五方神鳥也。東方發明,南方焦明,西方鹔鷞,北方幽昌,中央鳳凰。
2.出自《后漢書·五行志二》《樂葉圖征》說五鳳皆五色
3.出自《盂蘭盆賦》鳴鹔鹴與鸑鷟,舞鹍雞與翡翠。
4.出自《疑耀》鳳之自西方至者曰鹔鹴,至則主疫,不祥鳥也。
7.
見“鷫鷞”。謂露凝為霜。古人以為鷫鸘飛則隕霜。
1.出自《滿江紅·悵悵詞》詞問奚為蹀躞,鹔鹴橋,無聊子。
1.糊涂蒙昧。
①凝不清山色迷蒙|迷蒙不清的戰局。②糊涂心智迷蒙。
1.沉迷不悟的夢想。
1.迷惑。
2.凝不明貌。
3.迷迷糊糊,神志不清。
4.依附貌。
5.笑貌。迷,用同"瞇"。
1.晃悠貌,搖蕩的樣子。
1.迷糊發楞的樣子。
1.迷糊發楞的樣子。
1.密集貌。
2.西域古國名。即米國(maimargh)。地當今(撒馬爾罕)附近。
1.愚昧的百姓。
1.亦作"迷繆"。
2.迷惑謬誤。
3.昏迷。
1.見"迷謬"。
1.迷離恍惚。
1.使人看不清楚。
1.猶迷執。
1.[英mini]微型,小型。
迷你,英文mini的譯音。一種比普通裙要短的裙子。具有風格明快、隨便自如、展現女性曲線、充滿青春活力等特點。高彈力面料的出現,可使其隨身體的活動而伸縮,短而不露,充滿魅力。
1.迷惑逆亂。
1.迷惑沉溺。
因狂風等氣候驟變或隨船舶飛行,離開棲息地或偏離正常的遷徙路線,飄零至異地的鳥類。這是針對這一地區而言的。
1.迷惑作弄。
1.方言。眼睛微合成縫的樣子。亦指近視眼。迷,用同"瞇"。
1.迷戀某種事物的習氣。
1.猶言迷失心智。
1.迷戀沉溺。
2.指迷戀世情俗念的人。
1.猶迷齊眼。迷,用同"瞇"。
1.迷失,失掉。
1.沉湎于某項愛好或某種事物的人。
2.俗人;糊涂人。
3.迷惑人;使人分辨不清。
4.使人昏迷。
5.使人迷戀;使人陶醉。
1.謂迷惑別人視線,使人分辨不清。
1.糊涂,不開竅。
2.猶迷失。
1.在山林中迷失方向﹑道路。
1.見"迷下蔡"。
1.誘惑勾引。
1.弄不清方向,走錯道路。
2.丟失;喪失。
1.迷謬的識見。
1.見"迷澌"。
1.亦作"迷廝"。
2.謂神思恍惚散亂。
1.猶昏死。
1.即迷魂湯。
1.方言。指迷惑人的甜言蜜語。
1.迷惘煩惱。
1.迷,通"彌"。形容極大。
2.迷,通"彌"。迷漫天空;滿天。
1.見"迷空步障"。
1.極大的謊話。迷,通"彌"。
1.極大的罪惡。迷,通"彌"。
1.走失的兒童。
1.謂頭腦糊涂而分辨不清是非。
1.迷失正道的人。
1.見"迷途知反"。
①迷失道路迷途知返|一路尋訪,不覺迷途。②錯誤的道路引入迷途|陷于迷途。
1.迷路后知道回來。比喻犯了錯誤能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