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由低往高移動(跟“降”相對)。
2.
動詞
(等級)提高(跟“降”相對)。
3.
名詞
量糧食的器具,容量為1斗的十分之一。
4.
量詞
容量單位,10合(gě)等于1升,10升等于1斗。1市升合1升。
5.
量詞
容積單位,符號L(l),1升等于1000毫升。
6.
名詞
(Shēng)姓。
1.
亦作“昇”。亦作“阩”。亦作“陞”。
2.
量器。
1.出自《搜神后記》忽見石窠中有二卵大如升。
2.出自《兒女英雄傳》那位孔夫子,但凡有個吃飽飯的正經主意,怎的周流列國的時候,半道兒會斷了頓兒,拿著升兒不糶出升米來呢?
3.
古代布八十縷為升。
1.出自《儀禮·喪服》冠六升,外畢。
2.出自《說苑·臣術》進不事上,以為忠;退不克下,以為廉;八升之布,一豆之食足矣。
3.出自《朱子語類》古者,布帛精粗皆有升數,所以說布帛精粗不中度不鬻市。
4.出自《席上腐談》一升八十縷,十五升千二百縷,蓋細布也。
4.
上升,升起。
1.出自《詩·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2.出自《再生緣》一宵無事天光曉,紅日高升照寨門。
3.出自《寒夜》“吃飽啦?”她壓住剛剛升上來的怒氣,溫和地問道。
5.
登,登上。
1.出自《易·同人》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2.出自《論語·八佾》揖讓而升,下而飲。
3.出自《北史·彭城王勰傳》帝升金墉城,顧見堂后桐竹。
4.出自《成化》惡犬升灶而食糜,必嚴禁而預防之。
6.
向上舉薦。
1.出自《禮記·王制》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
2.出自《列女傳·齊相御妻》晏子賢其能納善自改,升諸景公以為大夫。
7.
升遷,職位提高。
1.出自《祭盧虔文》名因文著,位以才升。
2.出自《四世同堂》東陽自從升了官,架子一天比一天大。
8.
提高稅額。
1.出自《曲阜文廟免差役賦稅碑》亞圣兗國公顏氏子孫顏寬等捌家稅石,已經呈準省部免了升。
9.
古祭祀時將燒熟的祭牲放入鼎中。
1.出自《儀禮·士冠禮》若殺,則特豚載合升,離肺實于鼎,設扃冪。
2.出自《儀禮·少牢饋食禮》司馬升羊右胖,髀不升。
10.
谷物登場。
1.出自《論語·陽貨》舊谷既沒,新谷既升。
2.出自《穀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五谷不升為大饑。
3.出自《白虎通·諫諍》《禮》曰:一谷不升,不備鶉??;二谷不升,不備鳧雁。
4.出自《牽兒衣》詩只恐新谷未升斗米完,無兒可賣又賣婦。
11.
點燃;生火。
1.出自《農書》詰旦升香,割雞設醴,以禱先蠶。
2.出自《老殘游記》起來喊店家秤了五斤木炭,升了一個大火盆。
3.出自《建國十年文學創作選·散文特寫序言》我們最可愛的人在朝鮮坑道里升著了木炭。
12.
古代祭山時,把祭品放在山上叫“升”。
1.出自《儀禮·覲禮》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
13.
《易》卦名。卦形為坤上巽下(?)。
1.出自《易·升》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
14.
姓。南北朝有升元。
1.出自《萬姓統譜?蒸韻》升,見《姓苑》。
15.
容量單位。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公制一升分為1000毫升,合一市升。今公制與市制相同。
1.出自《周禮·考工記·栗氏》栗氏為量……其耳三寸,其實一升。
2.出自《漢書·律歷志上》合龠為合,十合為升。
3.出自《中國通史》春秋時期的量,大約五升等于現在的一升。
16.
容量單位。量酒的單位。
1.出自《墨子·號令》賜酒日二升,肉二斤。
2.出自《劉氏館集隱客歸和子元及之子蒙晦之》詩偶然沽市酒,不越四五升。
3.出自《猗覺寮雜記》淮以南,酒家以升計;淮以北,以角計。
4.出自《庚子重九日》詩拋書且飲酒,大酌滿三升。
17.
指提煉。
1.出自《天魔舞》第二代是老公公,當外科醫生時,不知道要升一種什么丹藥,一連三次都沒升好。他若有所悟,連忙跪在藥王菩薩跟前,許了愿心,不吃牛肉,那丹藥才升好了。
提拔提掖晚輩。
1.見"提掖"。
1.謂開會或商討問題時提出供討論的議案或意見。亦指所提出的建議。
2.泛指提出意見。
1.曲名。即《踏謠娘》。
2.唱《踏謠娘》曲調的歌女。唐常非月有《詠談容娘》詩。亦省稱"談娘"。
1.猶言口若懸河。
1.善于言談的僧人。
1.談論品評。
1.舌頭。借指談鋒。
1.游說之士﹔辯士。
1.講論學問。
1.敘述。
1.議論﹔談論。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裴仆射時人謂為言談之林藪。"劉孝標注引《惠帝起居注》﹕"顀理甚淵博﹐贍于論難。"后因以"談藪"指知識淵博﹐對答如流。
2.多人聚談之所。
1.訴說。
1.深邃貌。
列寧作于1915年。闡明辯證的發展觀與形而上學發展觀的根本區別,指出了辯證法的實質。闡明認識的辯證法問題,指出了辯證法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1.戰國齊陰陽家鄒衍(鄒﹐一作騶)其語宏大迂怪﹐故稱"談天"。《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奭﹐炙轂過髡。'"裴髎集解引劉向《別錄》﹕"騶衍之所言﹐五德終始﹐天地廣大﹐盡言天事﹐故曰'談天'。"后專指以天人感應來解釋自然與人事的關系。
2.能言善辯。
3.聊天﹐閑聊。
4.看相算命。
1.談論天文地理。形容博學多識。
1.漫無邊際地閑談。
1.可談論的﹔可說之處。
1.見"談吐生風"。
1.談話機敏風趣。
1.談論精深微妙的道理。
1.交談慰解。
1.縱談之口。
1.《晉書.王衍傳》﹕"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不存者也。陰陽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衍甚重之。惟裴顀以為非﹐著論以譏之﹐而衍處之自若。"后以"談無"指談說"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的觀點。
1.晤談。
1.即拂塵。因多用犀角飾柄﹐故稱。
1.談經論藝的場所。
1.談笑游戲。
1.閑談。
1.在言談中羨慕﹑稱贊。
1.亦作"談?"。
2.說笑﹔又說又笑。
3.形容態度從容。
形容談話時興致高、生動有趣他談笑風生,使大家不再感到拘束。
1.唐杜甫《復愁》詩之六﹕"閭閻聽小子﹐談笑覓封侯。"后以"談笑封侯"形容博取功名很容易。
1.見"談笑自若"。
1.和平常一樣有說有笑。形容態度自然。
1.談論嘯吟。
1.說笑。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胡毋彥國吐佳言如屑﹐后進領袖。"劉孝標注﹕"言談之流﹐靡靡如解木出屑也。"后以"談屑"指談話時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1.談心里話﹔閑談。
1.談話的興致。
1.占卜﹔算命。
1.空談。
1.見"談敘"。
1.猶談端。
1.談論玄理。魏晉南北朝時期空談玄理的一種風氣。
2.談論宗教義理。
3.玄學內容之一。
1.談論玄妙的事理。
1.談笑戲謔。
1.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