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舒展開;拉長。
2.
舊同“申”。
3.
名詞
(Shēn)姓。
1.
伸開;挺直。
1.出自《淮南子·氾論訓》夫繩之為度也,可卷而伸也。
2.出自《淮南子·氾論訓》時屈時伸,卑弱柔和如蒲韋。
3.出自《七發》猶將伸傴起躄,發瞽披聾而觀望之也。
4.出自《奏乞本軍進討劉豫札子》天下愚夫愚婦莫不疾首痛心,愿得伸鋤奮梃以致死於敵。
5.出自《報任少卿書》乃欲仰首伸眉,論列是非。
2.
擴展;擴大。多用于抽象事物。
1.出自《易·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2.出自《戰國策·秦策四》是王不用甲,不伸威,而出百里之地,王可謂能矣。
3.
展現;抒。
1.出自《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聲名從此大,汩沒一朝伸。
2.出自《新唐書·方技傳·王遠知》已到詔不違雅素,并敕立祠觀,以伸曩懷。
4.
盡;竭盡。
1.出自《管子·七臣七主》芒主目伸五色,耳常五聲。
2.出自《三國志平話》曹操亦伸禮而待關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金,下馬銀。
5.
使事物不被歪曲;情理得直。
1.出自《宋史·韓絳傳》帝驚曰:“此小事,何必爾?”對曰:“小事尚不得伸,況大事乎?”
6.
申述;陳述;表白。
1.出自《淮南子·氾論訓》而風氣者,陰陽相捔者也,離者必病,故托鬼神以伸誡之也。
2.出自《兵車行》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
3.出自《西溪叢語》源殊派異,無所適從,索隱探微,宜伸確論。
7.
和樂貌。參見“伸伸”。
1.出自《漢書·敘傳》萬石溫溫,幼寤圣君,宜爾子孫,夭夭伸伸。
8.
姓。
1.出自《萬姓統譜?真韻》伸,宋伸意,莆田人,政和進士。
1.西漢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竇嬰的并稱。兩人均為皇戚,每相爭雄。事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1.田賦的數額。
1.亦作"田灋"。
2.古時狩獵的典法。
3.耕種之法。
1.見"田法"。
1.田野;田地。
1.宋神宗熙寧五年頒行方田制;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按地之肥瘠分五等以定其稅。田方,一方之田。
1.指田子方贈狐白裘予子思事『劉向《說苑.立節》"子思居于衛,缊袍無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聞之,使人遺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謂之曰'吾假人,遂亡之;吾與人也,如棄之。'子思辭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無,何故不受?'子思曰'伋聞之,妄與,不如遺棄物于溝壑;伋雖貧也,不忍以身為溝壑,是以不敢當也。'"
1.泛指鄉間父老。
1.同"田夫野老"。
1.鄉野人的服裝。
1.謂田地荒蕪。茀,野草塞路。
1.老農。
1.古代諺語。謂習慣勞作的人,乍處安閑則易致病。
1.同"田夫野老"。
1.同"田夫野老"。
1.謂不預其事而輕易得益。
1.見"田父之功"。
1.農婦。
1.田地。
1.農歌。
1.田叟。
1.田間的埂子,用以分界并蓄水。
1.農夫。
2.地主。
1.農事。
1.猶田宅。
1.種植五谷。
2.谷物。
1.農人使用的鼓。多用于社祭和催耕。
1.即農官。職掌農事﹑糧稅等。
2.農務官署。
1.泛指莊稼。
2.指谷物。
1.秦末,原齊貴族田橫起事,自立為齊王『朝建立,橫率部屬五百人逃亡海島。高祖召之,橫不欲臣服,于途中自殺。其部屬聞之,悉于島上自殺。事見《史記.田儋列傳》◇以"田橫島"指忠烈之士亡命之處。
1.田橫的部屬。喻指盡忠效死以報知遇之恩的義士。
1.晉時少數民族名。
1.猶農家。
1.亦作"田坑石"。
2.壽山石的一種,產于田坑,色黃,故名田黃,是極珍貴的印石。壽山,在福建省福州市北芙蓉峰下。
見壽山石”(458頁)。
1.田間水溝。
1.田地和財物。
2.農產品。
1.田獵所獲。
1.青蛙。
2.鳥名。形狀略像雞,體形較小,羽毛赤栗色,背部橄欖色,嘴綠褐色,腳赤色。生活在草原和水田里。
1.亦作"田雞炮"。
2.一種載于架子上的小戰炮,形略似蛙,故名。所裝彈藥不多,而炮膛線路甚曲,故又稱"最曲射炮"。
1.農業收益。
1.圩埂,田埂。
1.舊時官府登記田地的簿冊。
1.古時歲末對土谷百神的祭祀。
1.農家。
2.農夫。
1.農婦。
1.農家的樂趣。
1.田舍翁。
1.農家子。
1.唐時太學﹑國子學的假期名稱。因農事忙而放假,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