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加入;參加(活動)。
2.
動詞
參考。
3.
動詞
進見;謁見。
4.
動詞
封建時代指彈劾。
5.
動詞
探究并領會(道理、意義等)。
1.
亦作“叄”。亦作“叅”。
2.
對著;望著。
1.出自《淮南子·說山》越人學遠射,參天而發,適在五步之內。
3.
參與;參加。
1.出自《后漢書·班彪傳》所上奏章,誰與參之?
2.出自《到村》詩老去參戎幕,歸來散馬蹄。
3.出自《老學庵筆記》予參成都議幕,攝事漢嘉。
4.
舊時下級按一定的禮節晉見上級。參見“參拜”。
1.出自《上杜駙馬》詩鴛鴦殿里參皇后,龍鳳堂前賀至尊。
2.出自《慎鸞交·拒托》二位免參,只是行常禮吧。
5.
猶問候。
1.出自《南史·齊巴陵王子倫傳》西陽王子明欲送書參侍讀鮑僎病,典簽吳修之不許。
2.出自《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二年》士開威權日盛……嘗有一人士參士開疾,值醫云:“王傷寒極重,應服黃龍湯。”士開有難色。人士曰:“此物甚易服,王不須疑,請為王先嘗之。”一舉而盡。
6.
檢驗;考索驗證。
1.出自《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出自《春秋繁露·立元神》察其好惡以參忠佞,考其往行驗之於今。
3.出自《云麓漫鈔》前輩嘗以《邵氏聞見錄》與《石林避暑燕居錄》等,以歲月參之,皆不合。
4.出自《對策》正史之外,有雜史、通史、霸史、偽史諸類,所以資洽聞、參直筆也。
7.
領悟;琢磨。
1.出自《謝天香》相公意,難參透。
2.出自《水滸傳》此乃禪機隱語,汝宜自參,不可明說。
3.出自《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讀不盡者,天下之書,參不盡者,天下之理。
4.出自《華蓋集續編·記“發薪”》身歷其境的小事,尚且參不透,說不清,更何況那些高尚偉大,不甚了然的事業?
8.
彈劾。
1.出自《與和洽辯毛玠謗毀令》和侍中比求實之,所以不聽,欲重參之耳。
2.出自《紅樓夢》雖才干優長,未免貪酷,且恃才侮上,那同寅皆側目而視,不到一年,便被上司參了一本。
3.出自《朝花夕拾·瑣記》那文章現在是一句也不記得了,總之是參康有為變法的。
9.
選拔;委派。
1.出自《唐故相權公墓碑》時天子以為宰相宜參用道德人,因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2.出自《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滿﹞少時讀書不就,將銀援例納了個令史,就參在本縣戶房為吏。
3.出自《儒林外史》這人姓夏,乃薛家集上舊年新參的總甲。
10.
高。
11.
間雜;雜亂。
1.出自《同劉二十八院長寄張使君》詩分行參瑞獸,傳點亂宮鴉。
2.出自《蜀城懷古》詩鬼神清漢廟,鳥雀參秦倉。
3.出自《諸史辨惑》左氏文章所謂毫發無遺恨者,惟參舉人名字頗為不愜。如:邲之戰,既稱士會,復曰隨武子,又曰隨季,又曰士季。
4.出自《敵后日記摘抄》煙過劣者不能入口,乃購金字塔,與快馬牌參食。
12.
古時重量單位。
1.出自《禮記·檀弓上》請班諸兄弟之貧者。
2.出自《夢溪筆談·辯證二》《唐書》“開元錢重二銖四參”。今蜀郡亦以十參為一銖。
13.
通“驂”。陪乘或陪乘的人。參見“參乘”。
1.出自《商君書·境內》爵五大夫有稅邑六百家者,受客;大將、御、參皆賜爵三級。
14.
羅列;并立。
1.出自《書·西伯戡黎》乃罪多參在上,乃能責命於天。
2.出自《論語·衛靈公》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后行。
3.出自《高士傳·贄恂》恂行侔顏閔,學擬仲舒,文參長卿,才同賈誼。
4.出自《續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天地有所不能者,人則為之,此人所以與天地參也。
15.
亦引申為刺探;窺視。
1.出自《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尚果循西山來,臨滏水為營。
①一樣;同樣別和他一般見識。②一種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③通常;在正常情況下一般說來,不會出什么事。④普通;沒有特色這篇文章寫得很一般。⑤見一般與個別”。
1.完全相同,毫無兩樣。
一般指事物在現象上和本質上的共同之點,個別指單個的、特殊的事物。個別必須與一般相聯結而存在,一般只能存在于個別中。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個別事物。任何個別都不能完全地在一般中得到反映。一般與個別的區別是相對的,兩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人的認識是從個別事物到一般事物,又以對一般事物的認識為指導,認識尚未認識或尚未深入認識的各種個別事物,從而補充、豐富和發展對一般事物的認識。
本指豹身上的一點斑紋◇以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管中窺豹,時見一斑|覓句近窺詩一斑。
1.比喻極小部分。
1.亦作"一版"。謂書之一頁。
2.音樂節奏中的一拍。
傳統音樂中的節拍稱板、眼。樂曲節拍中,最強拍擊板,稱板”;次強拍或弱拍用鼓簽敲鼓按拍,稱眼”。其節拍由一板三眼構成的稱三眼板”(相當于西樂四拍),由一板一眼構成的稱一眼板”(相當于西樂二拍)◇以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比喻言語行動有條理,合乎規矩他做事情總是一板三眼的,已經成了習慣。
1.見"一板"。
2.書籍排印一次為一版,一版還可包括多次印刷。
1.二分之一。亦以表示約得其半。
1.一天半天。泛指較短的時間。
1.猶一炷香。佛教禪宗長老開堂講道,燒至第三炷香時,長老即云這一瓣香敬獻傳授道法的某某法師◇以"一瓣香"指師承或仰慕某人。
1.同樣心情。
1.方言。一瓶。
曬一天,凍十天。比喻學習、做事沒有恒心。語出《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指一杯的容量。
2.表示少量。
3.特指一杯酒。
1.見"一梘羹"。
1.猶一列。
2.古代騎兵編制單位,六十騎為"一輩"。
3.猶言一流,一類。
4.一個世代。
5.指同輩。
1.見"一輩子"。
1.同一根本。
2.完全根據。
3.表數量。草木等植物的一株。
4.表數量。文件﹑奏章﹑書籍簿冊等的一件或一冊。
5.表數量。戲劇中可成段落的一出或數出。 6.一定長度的影片亦稱一本。
1.用極少資本牟取最大利潤,形容本輕利重。
形容態度莊重嚴肅。有時帶有諷刺意味別老是那么一本正經的。
1.比喻態度和主張相同。現多含貶義。
1.周代地方的基層組織,五家為一比。
2.封建時代的刑名,指一次拷打追比。
1.用筆勾掉。
2.引申為不提前事﹐或將某事完全取消。
1.見"一筆勾消"。
1.中國畫法之一種。用筆連綿不斷,氣脈貫通,故稱。
1.見"一筆抹煞"。
1.一筆全部抹掉。常喻輕率地全部否定。
1.也說"一壁廂"。
2.一邊,一旁。
3.猶言一方面,表示一個動作跟另一個動作同時進行。
1.見"一壁"。
1.完全傾向一邊。
1.方言。一般,同樣。
1.見"一棒一條痕"。
1.見"一表非俗"。
1.見"一表人物"。
1.形容容貌英俊。表,儀表。
1.形容儀表堂皇。
1.猶言一口氣。
1.方言。猶言一口氣。
1.見"一秉大公"。
1.謂臥病后日見沉重,終至死亡。不起,用作死的婉辭。
1.一扭。
1.一浪。亦以喻事端變化。
2.借指一水。
語出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原指用毛筆書寫捺筆時,一筆之中有三種筆勢變化。即起筆要束得緊,頸部要提得起,捺處要鋪得滿、拓得開。引申指文章的結構、筆勢曲折多變。也形容事情不順利,波折很多。
1.見"一波纔動萬波隨"。
1.方言。形容動作很快。
1.謂一人不應或難以違反眾意。
1.完全出乎意料。
1.見"一不做,二不休"。
1.猶言滿布,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