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人稱代詞。你。
2.
名詞
(Rǔ)姓。
3.
名詞
用于地名。
1.
古水名。源出河南省魯山縣大盂山,流經(jīng)寶豐、襄城、郾城、上蔡、汝南,注入淮河。
1.出自《左傳·哀公元年》楚子圍蔡……使疆于江、汝之間而還。
2.
古州名。隋大業(yè)二年改伊州置,以州境有汝水得名。治所在梁縣(今河南省臨汝縣)。轄境相當(dāng)于今河南省北汝縣、沙河流域各縣。
1.出自《廣韻?語韻》汝,亦州名。春秋時(shí)為王畿及鄭楚之地,左傳:“楚襲梁及霍。”漢為梁縣。后魏屬汝北郡。隋移伊州於陸渾縣北,遂改為汝州。
3.
你。多用于稱同輩或后輩。
1.出自《書·舜典》汝陟帝位。
2.出自《列子·湯問》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3.出自《廣韻?語韻》汝,爾也。
4.出自《水滸傳》我有片言,汝當(dāng)記取。
4.
用于表示領(lǐng)屬關(guān)系。猶言你的;你們的。
1.出自《史記·伍子胥列傳》〔楚平王〕使人召二子曰:“來,吾生汝父;不來,今殺奢也。”
5.
謂以“汝”相稱。表示彼此親昵。
1.出自《晉書·姚弋仲載記》弋仲性狷直,俗無尊卑皆汝之,季龍恕而不責(zé)。
2.出自《隋書·楊伯丑傳》見公卿不為禮,無貴賤,皆汝之。
6.
指汝窯或汝窯所產(chǎn)瓷器。
1.出自《帝京景物略·城隍廟市》次窯器,古曰柴、汝、官、哥、均、定。
2.出自《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一·內(nèi)府磁器變價(jià)》古云:美食不如美器。官、哥、定、汝,何以加茲!
7.
姓。漢有汝章。見《后漢書·馮異傳》。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汝氏,尚書有汝鳩、汝方,左傳晉大夫汝寬、汝齊,漢有長水校尉汝隨。后漢?孝子傳有汝郁,潁州人,宋朝汝孝恭,登進(jìn)士第;又有汝孝隆、汝日休,并普州人。望出渤海。
1.荊為楚之舊號(hào),略當(dāng)古荊州地區(qū),在今湖北湖南一帶。
2.木名。古時(shí)用為刑杖。
1.猶荊棘。
1.西周時(shí)代的荊國(楚國)和凡國。荊國初建于今湖北省西部荊山一帶;凡國故址在今河南省輝縣西南。《莊子.田子方》"楚王與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喪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喪吾存﹐則楚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觀之﹐則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云"凡﹐國名﹐在汲郡共縣。"后以"荊凡"比喻存亡無定。
1.春秋時(shí)楚國勇士次非。
1.柴門。
1.對人稱己妻的謙詞。
1.荊軻和高漸離的并稱◇泛指任俠行義的人。
1.楚歌。指楚狂接輿之歌。見《論語.微子》。
2.指荊軻之歌。見《史記.刺客列傳》。
1.荊條皮鞭。鞭笞用的刑具。
1.對宋王安石的尊稱。安石曾被封為荊國公。
1.柴門。
2.荊門山。泛指險(xiǎn)要之地。
3.五代畫家酒﹑關(guān)仝師徒以擅畫山水齊名,故并稱"荊關(guān)"。
1.用荊條編制的帽子。傳說耶穌在被釘上十字架前,兵丁曾編棘冕,冠其首,戲稱之為"猶太人的王"。
1.春秋時(shí)楚國的舊稱。
2.漢初侯國名。
1.即紫荊花。觀賞植物,春天開花,花紫紅色,布滿全枝,連成一片,爛漫如朝霞。
2.比喻兄弟昆仲同枝并茂。
1.沒收。藉,通"籍"。
1.縛,捆綁。
1.見"藉幕"。
1.亦作"藉莫"。
2.古時(shí)城防中用以遮擋箭﹑石等的布幔。
1.謂借光。
1.盛大;卓著。
1.假使。
1.猶借助。借人之手以為己助。
1.古代天子﹑諸侯征用民力耕種的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諸侯躬耕藉田,以示對農(nóng)業(yè)的重視。藉,通"籍"。
1.憑借;依附。
1.謂憑借某種事物或手段以達(dá)到某一目的。
1.謂托父祖馀蔭作為庇護(hù)。
2.指積有功勛的世家。
1.借助。
1.謂利用某一機(jī)會(huì)作為達(dá)到某種目的的憑借。
2.借以。
1.方言。小兒臥處墊的防尿布。
1.巾褠。頭巾和單衣,為古代士人之盛服。
2.借指士人。
3.見"巾鞲"。
1.謂漢光武帝劉秀于巾車鄉(xiāng)(今河南寶豐東)擒獲馮異,旋即赦而錄用的故事。據(jù)《后漢書.馮異傳》載異本為王莽郡掾,與苗萌共守父城拒漢。光武略地潁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車鄉(xiāng)。異間出行屬縣,為漢兵所執(zhí)。時(shí)異從兄孝及同郡丁綿﹑呂晏并從光武,因共薦異,得召見。異遂歸漢,后為光武佐命功臣。建武六年春,異朝京師,光武引見后,賜以珍寶﹑衣服﹑錢帛。異謝曰"臣聞管仲謂桓公曰;'愿君無忘射鉤,臣無忘檻車。'齊國賴之。臣今亦愿國家無忘河北之難,小臣不敢忘巾車之恩。"
1.布囊。
1.指頭巾前部覆額處。
1.巾和拂,古代舞蹈道具。
2.指巾舞和拂舞。
3.泛指舞蹈。
1.頭巾和長衣。亦泛指士大夫的服飾。
2.穿戴巾服。
1.頭巾和單衣,古代士人盛服。
1.亦作"巾鞴"。
2.頭巾和臂衣,古代武士所服。
1.巾和冠,古代成人所服。亦指戴巾冠。《釋名.釋首飾》"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2.古成年人始戴巾冠,故亦指長大成人。
1.謂盥洗。
1.頭巾。
2.指以巾裹頭。
3.謂舉行冠禮。
1.頭巾和褐衣,古代平民的服裝。
2.指不第秀才的境遇。
1.綴在巾上的玉環(huán)。
1.巾和幾案。
1.即巾箱。
1.巾和案幾。泛指日常起居用物。
1.頭巾和書卷,古代太學(xué)生所用。《宋書.禮志五》"巾以葛為之……今國子太學(xué)生冠之,服單衣以為朝服,執(zhí)一卷經(jīng)以代手板。"
2.借指學(xué)生。
1.指頭巾或帽子。
1.見"巾冪"。
1.泛指衣物。
1.頭巾和披肩。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gè)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