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適合;依照。
2.
動詞
好似;如同。
3.
動詞
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較得失或高下)。
4.
介詞
用于比較,表示超過。
5.
動詞
表示舉例。
6.
動詞
〈書〉到;往。
7.
名詞
(Rú)姓。
8.
連詞
連詞。如果;假如。
9.
〈書〉附在形容詞或副詞后,表示情狀。
1.
隨順;依照。
1.出自《公羊傳·桓公元年》繼弒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如其意也。
2.出自《白虎通·嫁娶》女者,如也,從如人也。
3.出自《唐故監察御史衛府君墓志銘》聞南方多水銀丹砂,雜他奇藥,爊為黃金,可餌以不死……得藥,試如方,不效。
4.出自《西游記》龍王俱如號令。
2.
像;如同。
1.出自《詩·王風·采葛》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2.出自《題湖邊莊》詩十里青山蔭碧湖,湖邊風物畫難如。
3.出自《贈緬甸友人》詩不老如青山,不斷似流水。
3.
及,比得上。
1.出自《論語·公冶長》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2.出自《舉張惟素自代狀》臣所不如,輒舉自代。
3.出自《繆太翁遺稿序》序吾先人文莫如子。
4.
往,去。
1.出自《左傳·隱公六年》鄭伯如周,始朝桓王也。
2.出自《祭田橫墓文》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東京,道出田橫墓下。
3.出自《尊隱》大川修道,百寶萬貨,奔命涌塞,喘車牛如京師。
5.
遭遇,際遇。
1.出自《聊齋志異·葉生》淮陽葉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詞賦,冠絕當時;而所如不偶,因於名場。
6.
奈。
1.出自《詩·唐風·綢繆》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2.出自《論語·子路》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3.出自《論衡·自紀》仕路隔絕,志窮無如。
4.出自《霖雨苦多》詩自作潯陽客,無如苦雨何?
5.出自《硯瓦》詩淺薄雖頑樸,其如近筆端。
7.
相敵;抵擋。
1.出自《戰國策·宋衛策》夫宋之不足如梁也,寡人知之矣。
2.出自《史記·匈奴列傳》單于自度戰不能如漢兵,單于遂獨身與壯騎數百潰漢圍西北遁走。
8.
應當。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天欲殺之,則如勿生。
2.出自《墨子·貴義》今天下莫為義,則子如勸我者也,何故止我?
3.出自《大戴禮記·保傅》不習為吏,如視己事。
9.
不如。
1.出自《公羊傳·隱公元年》母欲立之,己殺之,如勿與而已矣。
10.
猶乃,是。
1.出自《論語·憲問》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2.出自《題合江亭寄刺史鄒君》詩初如遺宦情,終乃最郡課。
11.
農歷二月的別稱。
1.出自《爾雅·釋天》二月為如。
12.
表示舉例。
1.出自《六一詩話》太瘦生,唐人語也,至今猶以“生”為語助,如作么生,何似生之類是也。
2.出自《通明觀科判》下根覺大覺,又為三,如左。
13.
通“汝”。爾,你。
1.出自《書·洛誥》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東土。
2.出自《觀堂集林·洛誥解》如,而也;而,汝也。
3.出自《感傷》詩各任如曹命,那知吾輩心。
14.
通“挐”。交錯。
1.出自《后漢書·文苑傳上·杜篤》田田相如,??镢株林。
15.
介詞。于。
1.出自《呂氏春秋·愛士》人之困窮,甚如饑寒。
2.出自《謁金門》詞休相憶,明日遠如今日。
3.出自《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小如員外三四十歲。
4.出自《一枝花·行樂》套曲醉醺醺過如李白,樂醄醄勝似陶潛。
16.
形容詞后綴。猶然。
1.出自《易·屯》屯如??如,乘馬班如。
2.出自《新唐書·崔玄??傳》玄??三世不異居,家人怡怡如也。
3.出自《墳·文化偏至論》顧於個人殊特之性,視之蔑如,既不加之別分,且欲致之滅絕。
17.
吐蕃國之行政單位名。
1.出自《中國通史》吐蕃……全國分為四個如,每如分上下二分如。
18.
佛教語。實相,如實之相。謂平等不變的理體。
1.出自《維摩詰經·菩薩品》如者,不二不異。
2.出自《通明觀科判》生滅即空無異名上如。
19.
姓。三國時有如淳。見唐顏師古《漢書敘例》。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如氏,桓譚新論有道人如子禮。《漢書》長安富人如氏。又有如羅氏,改為如氏。
20.
副詞。將要。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有喜而憂,如有憂而喜乎?
21.
副詞。猶乃,這才,然后。
1.出自《大戴禮記·少間》臣之言未盡,請盡臣之言,君如財之。
22.
連詞。表示假設關系。假如,如果。
1.出自《詩·秦風·黃鳥》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2.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3.出自《資治通鑒·漢元帝永光五年》如當親者疏,當尊者卑,則佞巧之奸因時而動,以亂國家。
23.
連詞。表示承接關系。而;就。
1.出自《詩·小雅·車攻》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2.出自《韓非子·五蠹》民之故計,皆就安利如辟危窮。
3.出自《鹽鐵論·世務》見利如前,乘便而起。
24.
連詞。表示轉折關系。至于;卻。
1.出自《書·舜典》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如五器,卒乃復。
2.出自《荀子·儒效》鄉是如不臧,倍是如不亡者,自古及今未嘗有也。
25.
連詞。表示并列關系。和,與。
1.出自《儀禮·鄉飲酒禮》公如大夫入。
26.
連詞。表示選擇關系。或者。
1.出自《論語·先進》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2.出自《論語·先進》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3.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予秦地如毋予,孰吉?
1.尊敬語。指長輩所吃剩的飲食。
①道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洞天。②指幸福的地方身在~不知福。
1.同"洞天福地"。
2.神仙所居地。
1.見"福馬林"。
英國柯南道爾所作偵探小說的總稱。其中《血字的研究》,通過助手華生的回憶,敘述福爾摩斯如何偵破一起奇異的兇殺案件;《四簽名》描寫圍繞阿格蘭寶物而展開的一場勾心斗角的爭斗所引起的慘案。著名的還有《巴斯克維爾的獵犬》、《空屋》、《恐怖谷》等。
長篇小說三部曲,包括《有產業的人》、《騎虎》、《出租》。英國高爾斯華綏作于1906-1921年。小說以19世紀后期和20世紀初期的英國社會為背景,描寫福爾賽家族幾代人的生活,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的盛衰。
福氣有~ㄧ~不淺。
1.見"福分"。
1.祭祀用的干肉。
日本九州重要港市。人口1112萬(1985年)。工業以食品、印刷、電機等為主。批發業發達。港口歷史達千余年,港內可泊遠洋巨輪。陸、海、空交通便利。有大學多所。崇福寺、圣福寺等為祭神地。
1.猶福利。
1.幸福。
1.幸福的地域。
1.幸福;福氣。
2.猶福佑。
1.佛教稱拜懺等祈福活動。
1.猶福利。
1.福德與智慧。
1.福祉的基礎。指道德善行。
別稱閩”。在中國東南部、武夷山以東,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相望。面積1214萬平方千米。人口3165萬(1995年)。明代置福建布政使司(省級),清代為福建省。省會福州。山地、丘陵分布廣,平原小而零碎。岸曲折。閩江為省內第一大河。亞熱帶濕潤區。中國茶葉、甘蔗和亞熱帶水果(龍眼、荔枝)的重要產區。南方木材生產基地。制糖業較重要。沿海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
1.宋時對福建人的蔑稱。
指運氣好、每戰總能獲勝的將領。借指做事處處如意的人。
1.指佛寺。
滿族稱親王、郡王等的妻子。
1.祭祀所用的酒。
1.福建產的橘子。
即馬爾維納斯群島”(690頁)。
維吾爾族古典敘事長詩。原名《庫塔庫·比里克》,直譯為《給予幸福的知識》。維吾爾族哈喇汗朝詩人優素甫·哈斯·哈吉甫約完成于11世紀60年代末。通過國王日出(象征正義與法治)、大臣月圓(象征幸福)、大臣之子賢明(象征智慧)、大臣之友覺醒(象征知足)四人的問答和論辯,表達主張正義、追求幸福、開發智力、勸誡知足的思想,富有哲理。
1.幸福安寧。
1.幸福。
1.祭祀所用的牲物禮品。
1.神明賜予的福佑之力。
2.修福的功力。
現代西方經濟學流派。20世紀20年代出現,主要代表是英國經濟學家皮古。認為社會福利的大小取決于國民收入的總量,也取決于國民收入在社會各成員間的分配狀況。主張社會資源最優配置,以增加國民收入,并主張收入均等化。30年代為新福利經濟學所取代。
西方一些以立法形式實行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范圍包括社會救濟、勞動保險、兒童福利、老年扶助等社會福利計劃和社會服務工作。以政府征收的公益稅及慈善機關的募捐作為經費來源。
1.幸福與爵祿。
2.獸名。即斑馬。形狀像騾,身有條紋。原產非洲。
1.幸竿祿秩兩樣全備。
1.猶福祿。
1.德語formalin的音譯。亦譯作"福爾馬林"。甲醛的水溶液。
1.享福的命運。
1.傳說中陰司地府的判官。
1.祭祀所用的物品。也常用以指稱上品。
指享受幸福生活的命運有~ㄧ~大。
1.指幸福安樂的地方。
1.使謙虛者得福。
1.幸福。
1.古代一種用來求吉辟邪的錢幣。
1.通往福壽的道路和車子。指獲取福壽的途徑。
1.堪輿家所稱地脈靈氣所鐘之地。
1.有福的人。
2.賜福于人。
福氣像東海一樣無邊無際。用作對人的祝頌(多與 ‘壽比南山’連用 )。
1.福德善行。
2.賜福給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