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長形或片狀的東西放進、擠入、刺進或穿入別的東西里。
2.
動詞
從中間加進去;參與。
1.
亦作“挿”。亦作“揷”。亦作“捷”。
2.
栽植。
1.出自《中書令臨汝靈侯墓志銘》草茂故轍,松插新枚。
2.出自《晚歸》趁早插上晚稻,早插一時,早熟一晌啊!
3.
攙雜;參與。
1.出自《陳州糶米》米里面再插上些泥土、糠秕,則還他個數兒罷。
2.出自《紅樓夢》原來和薛蟠好的那些人……也有想插在里頭做跑腿兒的。
3.出自《致江幼農》除了你的專業,音樂、美術、文學你都插得上嘴。
4.
擠塞。
1.出自《老殘游記》打大前兒,河里就淌凌……到了昨日,上灣子凌插住了。
5.
同“鍤”。鍬。
1.出自《戰國策·齊策六》坐而織蕢,立則杖插。
2.出自《燒歌》鄰翁能楚言,倚插欲潸然。
6.
尖頭擔。
1.出自《急就篇》捃、獲、秉、把、插、?、杷。
7.
方言。共有;合用。
1.出自《白洋淀紀事·村歌上篇》“和別人插著一個小驢,”雙眉笑一笑,“區長你說我們叫什么農?”
2.出自《暴風驟雨》要是趙家分了馬,他插車插犋,不用找別家,別家嘎咕,趙大嫂子好說話。
8.
方言。同“餷”。熬煮。
1.出自《醒世姻緣傳》試了試手段,煎豆腐也有滋味;搟薄餅也能圓泛;做水飯,插黏粥,烙火燒,都也通路。
9.
刺入;穿入。
1.出自《呂氏春秋·貴卒》﹝吳起﹞拔矢而走,伏尸插矢而疾言曰:“群臣亂王。”
2.出自《海賦》巨鱗插云,鬐鬣刺天。
3.出自《大丫隘》詩山深生理卻不乏,人有銀釵一雙插。
4.出自《蜜蜂·仇恨》他們拔了根樹干插到這土堆旁邊做個記號。
1.比喻窄小的居室。亦用作謙稱。
1.指古文字。因屈曲如蝸涎痕﹐故稱。
1.古代幼童頭上狀如蝸角的小辮。借指兒童。
1.蝸行所分泌的黏液。
2.比喻無用有害的東西。
1.猶螺旋。
1.即蝸牛。
1.蝸牛與蚯蚓。亦喻微小的事物。
1.窄小;狹隘。
1.比喻為微小之利而爭斗。
1.見"蝸角斗爭"。
1.蝸牛爬行時留下的涎液痕跡﹐屈曲如篆文﹐故稱。
1.逶迤。曲折綿延貌。
1.猶癱瘓。
1.騎馬時因坐墊不當而扭傷。
1.跌傷。
1.患風痹病的人。指癱子。
1.謂筋骨﹑肌肉扭傷。
1.跨步小心貌。
1.行不進貌。
2.粗劣貌。
1.猶骨折。
1.側足而立。
1.我等,我們。
1.我們。
短篇小說。康濯作。1946年發表。房東家的閨女金鳳由父母作主,與一個二流子訂了親,后通過政治和文化學習,她提高了覺悟,毅然解除婚約,實現了自由戀愛的愿望。金鳳的姐姐有著與金鳳同樣不幸的遭遇,在妹妹的影響下,也走上了同樣的生活道路。
回憶錄。陶承口述,何家棟、趙潔執筆,1959年出版。陶承的一家是革命的一家。在艱苦的歲月里,丈夫梅生為革命奔走,終于積勞成疾而去世;兩個兒子為革命也相繼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陶承默默承受著失去親人的悲痛,堅持為黨工作。作品謳歌了共產黨人為革命而貢獻一切的精神。
1.謂夫妻同享榮華。
1.謂夫妻同安于貧賤。詳"我黼子佩"。
1.我本身,我自己。
1.稱自己。
2.我們家;我家的。
1.亦稱"我執"。佛教語。指執著于我,以身為實體的觀點。被視為煩惱之源。
2.個人私見。
1.《世說新語.賢媛》"桓宣武平蜀,以李勢妹為妾"劉孝標注引南朝宋虞通之《妒記》"溫平蜀,以李勢女為妾。郡主兇妒,不即知之,后知,乃拔刃往李所,因欲斫之。見李在窗梳頭,姿貌端麗,徐徐結發,斂手向主,神色閑正,辭甚凄惋。主于是擲刀,前抱之'阿子﹐我見汝亦憐,何況老奴。'遂善之。"后因以"我見猶憐"為形容美婦之詞。
1.舊時女子對所歡者的愛稱。
1.佛教語。謂執我見而倨傲。
1.我們。
1.代詞。稱包括自己在內的若干人。
1.見"我伲"。
1.亦作"我妮"。
2.方言。我們。
1.方言。我。
即內群體”(111頁)。
1.佛教語。我相與人相。與眾生相﹑壽者相,合稱我人四相。
1.喻頑固的我執。
1.我自己;我這個人。
1.我之行為。
2.生我者。指母親。
1.對道人﹑法師的親切稱呼。
2.鳥名。詳"我師禽"。
1.我私人的土地。
1.佛教語。謂與"我"相對之外物。
散文。徐志摩作。1926年發表。康橋,今譯劍橋,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作者曾在劍橋大學留學兩年。作品描寫康橋的自然美景,回憶了當年的留學生活。文章融寫景、抒情于一體,詩意盎然,文采華麗。
1.佛教語。我﹑人等四相之一。指把輪回六道的自體當做真實存在的觀點。佛教認為是煩惱之源。
1.猶言我這里。
不管別人怎樣,只管按照自己平素的習慣去做無論別人怎樣議論,他依然是我行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