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岴”。
2.
見“嶇崎”,崎嶇。道路險阻不平。
1.出自《周車騎大將軍賀婁公神道碑》馬援亡於武溪,尸柩返於槐里;梁鴻死於會稽,妻子歸於平陵。嗚呼哀哉,嶇崎遠矣。
2.出自《遣興》詩何必勞方寸,嶇崎問遠公。
3.
見“嶇嵠”。嶇崎,道路險阻不平。
1.出自《玉搔頭·偵誤》[旦]踏破弓鞋三寸底,[老旦]長途歷盡嶇谿。
4.
見“嶇崯”。形容山勢險峻。
1.出自《文選·嵇康〈琴賦〉》玄嶺嶄巖,岝崿嶇崟。
2.出自《夜渡兩關記》石棧嶇崟,悉下馬累肩而上。
5.
見“嶇嶔”。形容山勢峻險。
1.出自《巫山天岫峰詩序》前后相對,嶇嵚參差。
6.
見“嶇嶔”。謂道路險阻不平。
1.出自《贈竟陵盧使君虔別》詩歸人憶平坦,別路多嶇嵚。
2.出自《吳任道說應舉時事》詩懸瓠城南陂水深,春泥滿眼路嶇嵚。
1.高出;高起。
2.超出一般地顯露出來。
1.見"凸面鏡"。
1.高出于外。
1.一種具有曲面周緣或凹槽的零件。種類很多,可以推動從動零件作往復移動或擺動。
1.亦稱"凸鏡"。
2.中厚邊薄的透光鏡,為球面鏡的一種,反射面凸出,曲率中心在鏡后,焦點在曲率中心與鏡心連線的中點上。可引火,并可制顯微鏡及老花眼鏡。
1.突出;高起。
1.稱會聚透鏡,通稱放大鏡。透鏡的一種。中央比四周厚,平行光線透過以后,向軸線的方向折射聚集于一點上。物體放在焦點以內,由另一側看去就得一個放大的虛像。陽光通過后聚集成一個溫度很高的光點,火柴和薄紙能被燒著。凸透鏡可做各種光學用具的鏡頭。
1.高出貌。
1.猶鼓鼓囊囊。
1.凸出顯露。
1.突出地呈現出來。
1.不安貌。
1.漢字偏旁名。形狀為"冖"。例如"冠"字。
1.筆尖脫毛而不合用的毛筆。
2.稱寫作能力不高明。
1.對僧正的貶稱。
1.頭部皮膚病之一。俗稱鬴疬﹑頭癬﹑癩頭瘡。病久易使發脫落形成禿頂。
1.突然。
1.對僧人的譏嘲之詞。
1.對僧人之譏稱。
1.頭頂脫發;脫了發的頭頂。
1.猶禿奴。
1.頭發脫落。
2.古族名。據說與吐蕃有某種淵源關系﹐故亦以稱吐蕃。
1.脛毛脫落。
1.猶禿筆。
1.脫毛的筆。
1.脫角的犀牛。犀牛以角為貴﹐脫角則僅存其名而無實用◇因以之嘲諷徒有其名而無真實才能的人。
1.謂使臣所持的節頭旄毛脫落。形容出使異國時間之長。
1.謂光著頭不包頭巾。
1.光領。謂衣服只有領口﹐沒有衣領。襟﹐古指衣服的交領。
1.金朝地方司法官名。
2.稱邊疆官吏。
1.赤身顯露。
1.猶禿頭。亦指和尚。
1.元代僧人為罪人祈福免罪的佛事活動。
1.謾罵僧人之詞。
1.猶脫落。
1.蒙語"萬"的音譯。
1.對僧人的蔑稱。
1.見"禿鹙"。
1.亦作"禿秋"。水鳥名﹐頭項無毛﹐狀如鶴而大﹐色蒼灰﹐好啖蛇﹐性貪惡。
2.嘲人之無發若禿鹙。
1.沒有貼邊的裙。
1.謂動機不正的出家人。
2.指禿發的人。
3.喻指肢體殘缺者。
1.不生草木的山丘。
1.謂僧侶。
1.枯樹。亦指樹葉凋盡之樹。
1.形容眼睛轉動靈活。
1.對僧人的譏嘲之詞。
1.見"禿?"。
1.脫發的光頭。
1.形容說話的內容不相連接而顯得生硬突然。
1.對僧尼的惡稱。歪剌為罵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