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鳥類的總稱。
2.
名詞
〈書〉鳥獸的總稱。
3.
古同“擒”。捕捉。
4.
名詞
(Qín)姓。
1.
獸的總名。
1.出自《易·井》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2.出自《論衡·遭虎》虎也諸禽之雄也。
3.出自《文選·曹植〈名都篇〉》左挽因右發,一縱兩禽連。
2.
鳥類。
1.出自《莊子·馬蹄》禽獸成群,草木遂長。
2.出自《戰國策·韓策三》越王使大夫種行成於吳,請男為臣,女為妾,身執禽而隨諸御。
3.出自《歸田賦》落云間之逸禽,懸淵沈之??鰡。
4.出自《虞美人》詞翠檐愁聽乳禽聲,此時春態暗關情。
3.
泛稱鳥獸。
1.出自《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禽作六摯,以等諸臣:孤執皮帛,卿執羔,大夫執雁,士執雉,庶人執鶩,工商執雞。
2.出自《三國志·魏志·華佗傳》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
4.
特指鳥獸未孕者。
1.出自《周禮·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
5.
古代婚禮,訂婚禮物用禽,后用以指聘禮。參見“委禽”。
1.出自《左傳·昭公元年》鄭徐吾犯之妹美,公孫楚聘之矣,公孫黑又使強委禽焉。
2.出自《北夢瑣言》時有零落衣冠顏氏女,寄寓廣陵,有容色,相國欲納之,吳湘強委禽焉。
3.出自《聊齋志異·細柳》時有高生者,世家名士,聞細柳之名,委禽焉。
6.
“擒”的古字。俘獲;被俘;制伏。
1.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三年》齊師敗績,知伯親禽顏庚。
2.出自《戰國策·魏策二》戰必不勝,不勝必禽。
3.出自《上書重諫吳王》然秦卒禽六國,滅其社稷,而并天下。
4.出自《雙槐歲鈔·河套墩臺》使有勇知之將,一鼓禽焉,遍搜匿套者,彼將喙息不暇。
7.
姓。春秋魯有禽鄭。見《左傳·成公二年》。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禽氏,魯大夫禽鄭者,管于奚之子也。墨翟弟子有禽滑厘。
1.見"相孰"。
1.舊稱觀察人或地的形貌以預言吉兇的一種方術。
1.層層影響成為風氣。帥,同"率"。
1.謂互不相容。
1.亦作"相悅"。
2.彼此和睦﹑親愛。
1.互相偵察。司,通"伺"。
1.指男女相思所引起的煩惱﹑郁悶,以至憔悴﹑瘦損等現象。
1.植物名。
2.煙草的別名。
1.木名。
1.古樂府曲名。
1.相傳為戰國宋康王的舍人韓憑和他的妻子何氏所化生。據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載,宋康王舍人韓憑妻何氏貌美,康王奪之,并囚憑。憑自殺,何投臺而死,遺書愿以尸骨賜憑合葬。王怒,弗聽,使里人埋之,兩墳相望。不久,二冢之端各生大梓木,屈體相就,根交于下,枝錯于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常棲樹上,交頸悲鳴。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因以象征忠貞不渝的愛情。
1.見"相思債"。
1.比喻男女相思情深如負孽債。
1.紅豆的別名。
1.謂以死相救。
1.相類;相像。
如果兩個圖形f1與f2的點一一對應,它們的對應線段a1b1和a2b2之比是一個正的常數,即a1b1a2b2=k(k為正常數),那么稱這兩個圖形為相似圖形。k稱為相似系數或相似比。
指物質容易溶解在與其結構相似的溶劑中的規則。如碘、油脂等非極性物質,易溶于四氯化碳、苯等非極性溶劑中,而難溶于強極性的水中;氯化鈉、氨等強極性物質易溶于強極性的水中,而難溶于非極性溶劑中。為經驗規則,但可運用于推測物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能力。
1.見"相隨"。
1.亦作"相隋"。謂互相依存。
2.伴隨;跟隨。
1.相州(今河北省臨漳縣)的別名。州有銅雀臺,故名。
1.容貌體態。
1.拿取物品。
2.看望;探問。
1.見"相提而論"。
1.把不同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來談。
1.宰相的風度。
1.看身體剪裁衣服。比喻根據實際情況處理事情。
1.助成自然之道。
1.亦作"相周"。
2.相互救濟。
1.相等;均等。
1.謂相繼挺而走險。
1.彼此溝通;連通。
2.互相通融。
1.彼此無差異。
1.彼此合得來。
2.投靠;投奔。
3.求托。
1.相互圖謀。
1.互相推移。
2.彼此推背而行。極言擁擠。
3.互相推讓。
1.猶見外,當外人看待。
1.相差萬倍。極言相差之大。
1.互稱王。
1.彼此忘卻。
1.《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后因以"相忘鱗"比喻優游自得者。
1.謂彼此不拘形跡,無所顧忌。
1.互相看見。形容接連不斷。極言其多。
2.對峙;相向。
3.相去,相距。
1.互相利用。
2.相互代替。
3.相助;相護。
1.謂內外互相配合,共為一體。
1.見"相依為命"。
1.互相避開。
2.彼此違背。
1.相連。
1.猶交尾。動物交配。
簡稱相角”,又稱相位”、周相”、位相”。某一物理量隨時間(或空間位置)作正弦或余弦變化時,決定該量在任一時刻(或位置)狀態的一個數值。如交流電壓u=u璵sin(ωt+φ),在不同時刻的電壓決定于(ωt+φ)的數值,(ωt+φ)就稱相位角。當t=0時,φ稱為初相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