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香氣、液體等)滲入或透出。
2.
動詞
〈方〉頭向下垂。
3.
動詞
〈方〉放進水中。
4.
名詞
(Qìn)姓。
1.
氣體、液體等滲入或透出。
1.出自《詠竹》醉臥涼陰沁骨清,石床冰簟夢難成。
2.出自《宋史·河渠志三》歲久堤岸怯薄,沁水透堤甚多,近鎮居民例皆移避。
3.出自《桃花扇·歸山》你看松陰低戶,沁的人心骨皆涼。
4.出自《把一切獻給黨·第二次負傷》我恢復了知覺,額角上沁出細汗。
2.
汲(水)。
1.出自《同宿聯句》義泉雖至近,盜索不敢沁。
3.
方言。頭向下垂。
1.出自《西游記》呆子笑道:“這是昨夜見沒錢的飯多吃了幾碗,倒沁著頭睡,傷食了。”
4.
方言。向水里放。
5.
用同“吣”。猶胡說。參見“吣”。
1.出自《全元散曲·醉花陰·賞玩》玉山頹纖手雙扶過……撚吟髭半將衫袖亸。撒一會沁,打一會脧,要認得周郎是我。
6.
水名。發源于山西省沁源縣綿山,南流至河南省武陟縣南入黃河。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山西一·封域》。
1.出自《漢書·地理志上》上黨郡……泫氏楊谷,絕水所出,南至壄王入沁。
7.
古州名。隋置。州治在今山西省沁縣。
1.出自《廣韻?沁韻》沁,州名。本漢谷遠縣。后魏置沁源縣,武德初置州,因沁水以名之。
8.
水名。沁河。發源于河北省邯鄲之紫金山,北流入滏陽河。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直隸六·廣平府》。
1.出自《讀史方輿紀要?直隷六?廣平府》藺家河,(邯鄲)縣西南二十里,志云:以近相如故宅而名。又西十里有閻家河,秋夏之交同歸渚河。又巖崳河在城西北二十里,又十里為牛照河,北二水同歸沁河。其下流俱入滏河(滏陽河)。
1.山野人家。
2.隱士。
3.泛指僧道者流。
4.佛教天臺宗流派山家宗的省稱。
1.佛教天臺宗流派之一。天臺宗傳至宋代分為兩派一為晤恩派,名山外宗,今失傳;一為四明尊者知禮法師派,名山家宗,是天臺宗的正統。
1.兩山之間的峽谷。
1.山頂。
1.指嬉游豪飲的雅興。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山季倫為荊州,時出酣暢,人為之歌曰'山公時一醉,徑造高陽池,日莫倒載歸,茗苆無所知。復能乘駿馬,倒著白接?,舉手問葛強,何如并州兒?'高陽池在襄陽。強是其愛將,并州人也。"后以"山簡醉"為醉酒之典。
1.山中建筑物的欄桿。
2.指山中居所。
1.見"山澗"。
1.姜科。多年生常綠草本。其根﹑種子和花均可供藥用。
2.術的別名。參閱《爾雅.釋草》宋邢昺疏﹑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術》。
3.杜若的別名。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杜若》。
1.猶石匠。
2.擅長堆疊假山的工師。
1.遠山郊野。
1.山頂。
2.即花椒。
1.山的轉角向外突出處。
1.山中的水潭。
1.山地邊塞。
2.山中地界。
1.大聲鳴叫。
1.民間樂器名。
1.尖而高的山。
1.山行乘坐的轎子。用椅子捆在杠上做成。
1.古代天子的廟飾。山節,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畫有藻文的梁上短柱◇用以形容居處豪華奢侈,越等僭禮。
1.山寇。
多條山脈匯集的中心。如帕米爾山結為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興都庫什山的交匯地。
1.藥草名。即術。
2.芥菜。
1.猶山區。
1.《山海經》的簡稱。
2.泛指記錄山脈的輿地之書。
1.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
1.傳說中的山間怪獸。
2.藥草名。術的別名。
3.藥草名。生長年久的何首烏。
1.同"山徑"。
2.山間小路。
1.指山中。
1.即斑鳩。
1.山村所釀之酒。
1.居住于山中。
2.山中的住所。
1.猿猴。
1.石山和水濱。泛指荒僻的處所。
1.芎?的異名。
1.野菊花。
1.山中之橘。
2.金橘的別名。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金橘》。
1.杜鵑花。
1.見"山菌子"。
1.竹雞的別名。
1.指偏僻的郡縣。
1.山上的佛龕。
1.偏僻的山村。
1.隱士。
2.居住在山中的人。
3.躑躅的雅稱。
1.山岡,山崖。
1.山與山交會的隘口。
2.山中洞口。
3.琵琶﹑三弦之類樂器上端架弦處。簫管的吹竅也稱"山口"。
日本電影演員。女。十四歲始走紅日本歌壇。1970年底從影,參加松竹電影公司《妙齡》演出。先后與三浦友和合作主演《伊豆的舞女》、《潮聲》、《絕唱》、《霧之旗》等影片。1980年拍攝《古都》后息影。
1.謂山中草木枯萎。
1.極言年代久遠。
1.五代時一種用膠泥燒制而成的劣質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