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骎骎”。〈書〉形容馬跑得很快的樣子,也形容事業等進展得很快。
1.
亦作“兓”。
2.
副詞。逐漸。引申為日益;更加。
1.出自《請申舊章飭學以振興人才疏》以故士習日敝,民偽日滋,以馳騖奔趨為良圖,以剽竊漁獵為捷徑,居常則德業無稱,從仕則功能鮮效,祖宗專官造士之意,骎以淪失,幾具員耳。
2.出自《望江南·雜題我朝諸名家詞集后·曹升六》詞《留客住》,絕調《鷓鴣》篇。脫盡詞流薌澤習,相高秋氣對南山。骎度《衍波》前。
3.
引申為日益;更加。
1.出自《明太學張公暨配種孺人合葬墓志銘》張公請閻生為師,群一鄉子弟而教之,貧者為之行束修,甚則資其衣食,俾無廢業,以是文學骎盛焉。
4.
見“駸駸”。馬疾速奔馳貌。
1.出自《挽歌》翼翼飛輕軒,骎骎策素騏。
2.出自《送景純使北》詩驛騎骎骎持漢節,邊風慘慘聽胡笳。
3.出自《風箏誤·習戰》又只見那猛骎骎馬蹄兒踏碎了桃花浪。
4.出自《詩·小雅·四牡》駕彼四駱,載驟骎骎。
5.
見“駸駸”。疾速。
1.出自《納涼》詩斜日晚骎骎,池塘半生陰。
2.出自《寄和州韓舍人》詩急景骎骎度,遙懷處處生。
3.出自《寒秀草堂筆記》歲月骎骎,如駒過隙。
4.出自《北游》詩這時地球真在骎骎地轉,車輪不住促促地催。
6.
見“駸駸”。急促;匆忙。
1.出自《南齊書·王僧虔傳》弟書如騎騾,骎骎恒欲度驊騮前。
2.出自《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詩寒外初捐宴賜金,當時南牧已骎骎。
3.出自《答許廷慎書》足下本安適無所苦,而骎骎焉欲抉發奇秘,以與造化爭也。
4.出自《曲海一勺·明詩》近著《曲名集解》,可為此篇作注。今方屬稿,未能遽脫,終日骎骎,不敢自暇也。
7.
見“駸駸”。漸進貌。
1.出自《故處士侯君墓志》每激發,則為文達意,其高處骎骎乎有漢魏之風。
2.出自《何先生傳》國初尚襲元習,宣正以來,骎骎如宋矣。
3.出自《老殘游記》然后由歐洲新文明進而復我三皇五帝舊文明,骎骎進於大同之世矣。
4.出自《創建宗教論》瑣氏、柏氏之學緣生基督,孔子、老子之學遷為漢儒,則哲學復成宗教。至於今,斯二教者亦骎骎普及於國民矣。
8.
見“駸駸”。盛貌。
1.出自《感遇》詩東海久搖蕩,南風已骎骎。
2.出自《春日雜興》詩飛花去寂寂,新葉來骎骎。
3.出自《補尪起廢藥痼議》以一隅當全局,或恐難久持。況乎賊勢骎骎,四出搜掠……即使一旦克復,戶版衰減,殷富散亡,已萬不如前。
1.謂帝王出外所至。
2.諱指帝王外逃避難。
1.超出常情。形容感情程度之深。
1.胸骨向前突出。即今所謂雞胸。
1.猶出丑。丟臉。
1.出挑。
1.出山,從山中出來。
2.比喻出仕。
1.謂放屁。
1.猶卒業。
2.謂離開學校,或停學,退學。
1.血液流出。
2.比喻花錢。
1.帝王或官員出外巡行。
1.出外巡行。
1.謂出獄,解除監禁。
1.抽芽。
2.某些低等動物或植物生出芽體。
1.某些低等動物或植物無性生殖的一種方式。由母體長出新個體,形狀和母體相似,僅大小不同,脫落后成為獨立的個體,如海綿﹑水螅等。
1.出外迎接。
1.說話;發言。
1.說話傲慢不客氣。
1.見"出言吐氣"。
1.猶言談吐。指說話。
1.見"出言吐氣"。
1.猶顯眼。
1.演員登臺表演。
1.泛指到外國去。
1.鬧笑話;出丑。
1.謂居室不利而避寓他所。
1.舊時謂小雪為出液。
1.外出拜見。
1.見"出一頭地"。
1.宋歐陽修《與梅圣俞書》"讀軾(蘇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謂當避開此人讓其高出眾人一頭之地◇以"出一頭地"喻高人一著。
1.出入于安危之中。
1.猶出賣。
1.表示意義。
2.立意;出主意。
1.挺胸。
1.猶出任。
1.出外迎接。
1.猶言出谷。
1.語出《詩.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后以"出幽遷喬"比喻人的境遇好轉或職位升遷。
1.猶言出谷遷喬。
1.亦作"出游"。
2.外出游歷走動。
3.舊時指到他地做官或游學。
1.出入于有無之中。
1.脫離少年時期。
1.謂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1.見"出于意表"。
1.謂動必乘車。
1.猶出言。
1.見"出口成章"。
1.脫離監獄。
1.洗浴完畢。
1.出外娶妻;到外地入贅。
2.出外治理。
3.帝王車駕臨幸。
1.指出于豫卦。
2.謂天子秋日巡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