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偷。
2.
動詞
比喻用不正當(dāng)?shù)氖侄稳〉?;篡奪。
3.
副詞
暗中;偷偷地。
4.
副詞
私自,暗中。舊時(shí)用作謙辭。
1.
偷盜。參見“攘竊”。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竊人之財(cái),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
2.出自《淮南子·覽冥訓(xùn)》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
3.出自《順宗實(shí)錄四》好學(xué),貧不能得書,乃求入集賢為書寫吏,竊官書讀之。
4.出自《二心集·硬譯與文學(xué)的階級性》竊火給人,雖遭天帝之虐待不悔。
2.
謂非其有而取之;不當(dāng)受而受之。
1.出自《莊子·山木》君子不為盜,賢人不為竊。
2.出自《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無益而厚受祿,竊也。
3.出自《世說新語·言語》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
3.
見“竊轡”。掙脫籠頭。
1.出自《莊子·馬蹄》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闉扼鷙曼,詭銜竊轡。
4.
侵害;危害。
1.出自《亢倉子·用道》今夫惰農(nóng)信地實(shí)生百谷,不力於其道,地竊其果稼而荒翳之。
2.出自《呂氏春秋·辯土》夫四序參發(fā),大畎小畝,為青魚胠,苗若直獵,地竊之也。既種而無行,耕而不長,則苗相竊也。
5.
抄襲。
1.出自《〈楚辭章句〉敘》名儒博達(dá)之士著造詞賦,莫不擬則其儀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竊其華藻。
2.出自《少室山房筆叢·經(jīng)籍會通二》鄭漁仲(鄭樵)誚班孟堅(jiān)(班固),漢武以前盡竊司馬遷書,不以為慚。
6.
私下;私自。多用作謙辭。
1.出自《戰(zhàn)國策·趙策四》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見太后。
2.出自《漢書·韓信傳》臣愚,竊以為亦過矣。
3.出自《春明退朝錄》今請易名,竊恐非禮。
4.出自《聊齋志異·劉海石》久失聞問,竊疑近況未必佳也。
7.
男女私通。
1.出自《文心雕龍·程器》相如竊妻而受金,揚(yáng)雄嗜酒而少算。
2.出自《馮燕傳》且無令不辜死者。吾竊其妻,而又煞之,當(dāng)系我。
8.
切近。
1.出自《書斷·評》其觸類生變,萬物為象,庶乎《周易》之體也;其一字褒貶,微言勸戒,竊乎《春秋》之意也。
9.
副詞。偷偷地;暗地里。
1.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公子偃曰:“宋師不整,可敗也。宋敗,齊必還,請擊之。”公弗許。自雩門竊出,蒙皋比而先犯之。
2.出自《韓非子·說難》衛(wèi)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
3.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
4.出自《世說新語·規(guī)箴》陳元方遭父喪,哭泣哀慟,軀體骨立,其母愍之,竊以錦被蒙上。
10.
通“淺”。淡。參見“竊黃”。
1.出自《左傳·昭公十七年》九扈為九農(nóng)正
2.出自《爾雅·釋獸》虎竊毛謂之虦貓。
11.
通“踐”。稍微。參見“竊嘗”。
1.出自《蕙風(fēng)詞話》樂器竹制者唯笙,用吸氣吸之,恒輕,故以喻“竊嘗”。
12.
用同“察”??疾欤挥^察。
1.出自《荀子·哀公》竊其有益與其無益,君其知之矣。
2.出自《孔子家語·好生》竊乎其有益與無益,君子所以知。
13.
盜賊。參見“草竊”。
1.出自《莊子·天道》邊竟有人焉,其名為竊。
14.
通“踐”。
1.出自《晏子春秋·雜下三十》國不可窮,窮不可竊也。
1.猶晴爽。
陽光充足,天空沒有云霧晴朗的天空|晴朗的秋天。
1.晴朗美好。
1.晴朗美麗。
1.晴朗;明朗。
1.亦作"晴暖"。
2.晴朗和暖。
1.晴朗炎熱。
1.爽朗,明朗。
1.蟲類所吐的﹑在空中飄蕩的游絲。
1.晴朗的天空。
2.指晴朗的天氣。
1.比喻無事生非。
晴朗的天空打雷。比喻突然發(fā)生的意外事件橫遭車禍的消息,猶如晴天霹靂震驚了家里人。
1.日光;太陽。
1.明霞。
1.晴空。虛,天空。
1.陽光。
1.亦作"晴熏"。
2.日光照射。
1.見"晴雨計(jì)"。
1.有晴雨標(biāo)記的氣壓表,可以根據(jù)它的水銀柱或指針的變化預(yù)測天氣是晴還是雨。亦稱"晴雨表"。常用以比喻顯示情勢變化的標(biāo)志。
1.晴朗暖和。
1.晴明的陽光。
1.晴朗的白天。
1.天晴無云。
1.指科舉取士的末一名。
1.雜技的一種。
2.支撐﹐承受。
1.傘蓋。
1.謂行拜跪之禮。
1.支撐﹐承擔(dān)。
1.猶掌握。
1.承露。
1.舉﹐持。奇﹐助詞﹐無義。
1.挺立貌。
1.拱手。致禮時(shí)的姿勢。
2.舉拳。謂一舉手之力。
1.放開手腳。形容不受拘束。
1.拱手合十作禮。
1.承受。
1.托住天。形容堅(jiān)強(qiáng)高大有力量。
2.形容重大。
1.比喻大材干﹐大本領(lǐng)。元雜劇常喻將帥為"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故云。
1.托得住天的手。比喻力量巨大。
1.托住天的柱子。語本《楚辭.天問》"八柱何當(dāng)。"王逸注"言天有八山為柱。"洪興祖補(bǔ)注引《神異經(jīng)》"昆侖有銅柱﹐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后以喻擔(dān)負(fù)重大任務(wù)的人。
2.指漢代馬援在交趾立的銅柱。見《后漢書.馬援傳》李賢注。
1.支撐。
1.亦作"?榜"。
2.矯正弓弩的器具。
1.猶扶持。
1.約束矯正。
1.亦作"?木"。
2.杉的別名。
1.猶刺配。
1.受過黥刑的人。
1.黥卒。
1.猶黥徒。
2.猶刺配。
1.于面額上刺字,以墨涅之。(1)古代的一種風(fēng)俗。《漢書.匈奴傳上》"匈奴法,漢使不去節(jié),不以墨黥其面,不得入穹廬。王烏,北地人,習(xí)胡俗,去其節(jié),黥面入廬。"《后漢書.東夷傳.倭》"男子皆黥面文身。"(2)古代的一種肉刑?!度龂荆褐荆d傳》"漢律,罪人妻子沒為奴婢,黥面。"宋洪邁《容齋四筆.國初救弊》"建州民二人,本田家客戶,嘗于主家塘內(nèi),以錐刺得魚一斤半,并杖脊,黥面,送闕下。"明沈德符《野獲編.諧謔.借蟹譏權(quán)貴》"宋朱勔橫于吳中,時(shí)有士人詠?zhàn)I之,中聯(lián)云'水清詎免雙螯黑,秋老難逃一背紅。'蓋勔少曾犯法,鞭背黥面,故以此嘲。"(3)古代兵制之一。在士兵臉上刺字,防止士兵逃跑。宋蘇洵《兵制》"及于五代,燕帥劉守光,又從而為之黥面涅手之制。"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