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蹻”。
2.
舉足;抬腿。
1.出自《廣韻·平宵》蹺,揭足。
2.出自《溫公續詩話》丁相謂善為詩……少時好蹴踘,長韻其二聯云:“鷹鶻騰雙眼,龍蛇繞四肢。躡來行數步,蹺后立多時?!?/p>
3.出自《村里迓古·仕女圓社氣毬雙關》套曲那姐姐見球來忙把腳兒蹻。
4.出自《韋護》吃完了晚餐,韋護把腳伸起,蹺到鄰座的一張凳上去。
3.
邁步;跨步。
1.出自《銅墻鐵壁》把信揣到兜里,蹺開長腿就走了。
2.出自《見面》說著,緊蹺幾步,踏上車子。
4.
踮起腳后跟。
1.出自《銅墻鐵壁》后邊的蹺起腳尖,伸長脖子往里頭瞅。
2.出自《三里灣·有沒有面》他先不向桌邊擠,蹺起腳來,把一個一個臉面都看遍,哪個也不是菊英。
5.
跛。
1.出自《奈何天·形變》一發奇怪,連腳也不蹺,背也不駝了。
2.出自《脫險雜記》這是韜奮,他一蹺一拐地努力走著。
6.
指腳。
1.出自《七修類稿·天地一·潮汐》日止於一潮,或半月東流,半月西流者,亦猶兩??之與兩手,遲速大小,所見之不同也。
7.
傳統戲劇、舞蹈中供表演者綁在腳上使用的一種木制道具。高者三四尺,低者尺馀。
1.出自《冷眼觀》一只鼓不能敲兩家戲,未免左支右絀,鬧得連腳上假蹺都弄松下來。
2.出自《家》張碧秀滿頭珠翠,踩著蹺,穿一身繡花的粉紅緞子衫褲在臺上扭來扭去。
8.
指舉足高飛。相傳為道教所傳飛行之術。
1.出自《升天行》乘蹻追術士,遠之蓬萊山。
2.出自《抱樸子·雜應》若能乘??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
3.出自《天臺山歌送沈歸愚夫子》氣蹻隱隱乘風行,仙源一別三千齡。
9.
扣除。參見“蹺減”。
1.出自《江城子·憶別》詞一貫一文蹺十貫,千不足,萬不足。
10.
用同“翹”。向上昂起。
1.出自《官場現形記》〔制臺〕說完,胡子一根根蹺了起來,坐著不言語。
2.出自《庚子風云》茶館里擺著七、八張方桌,桌面上的漆皮早掉了,就跟白楂木的一樣。桌子旁邊,橫七豎八地放了些瘸了腿、蹺了背的條凳。
11.
不踏實。參見“蹺然”。
1.出自《呂氏春秋·情欲》意氣易動,??然不固;矜勢好智,胸中欺詐。
12.
指死。
1.出自《牡丹亭·鬧殤》較不似老倉公多女好,撞不著賽盧醫他一病蹻。
13.
用同“橇”。參見“蹺車”。一種用于泥澤中乘馳的橇。
1.出自《海內十洲記·昆侖》昔禹治洪水既畢,乃乘蹻車度弱水而到此山,祠上帝於北阿,歸大功於九天。
14.
見“蹺怪”。奇怪,可疑。
1.出自《城南柳》好是蹺怪!俺這渾家見了這先生,就會說話了,又似認得他一般。
2.出自《桃花女》這命不死,有些蹺怪。必是有人破了我的法,要搶我的買賣。
15.
見“蹺蹊”。奇怪;可疑。
1.出自《朱子語類》如一件事物相似,自恁地平平正正,更著不得些子蹺欹。
2.出自《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小娘子與那后生看見趕得蹺蹊,都立住了腳。
3.出自《邯鄲記·外補》稟老爺,蹻蹊了,原來老爺朦朧取旨,馳驛而回,被宇文老爺看破了奏上,圣旨寬恩免究。
4.出自《歧路燈》孝移見話頭蹺奇,茫然不知所以。
5.出自《山谷風煙》如今,沒有地主迫租追債,自盡了,定有蹺蹊。
16.
見“蹺蹊”。詭譎。
1.出自《朱子語類》如齊桓尚自白直,恁地假將去。至晉文公做了千般蹺蹊。所以夫子有“正、譎”之論。
17.
見“蹺蹊”。離奇。
1.出自《甲辰秋答朱元晦書》曹孟德本領一有蹺欹,便把捉天地不定,成敗相尋,更無著手處。
18.
中醫名詞。指捷舉手足。
1.出自《素問·異法方宜論》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
19.
中醫名詞。指蹺脈。中醫奇經八脈名。包括陽蹺,陰蹺。參見“蹺脈”。
1.出自《靈樞經·脈度》蹻脈者,少陰之別,起于然骨之后,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屬目內眥,合于太陽、陽蹻而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2.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效驗多狀
1.怨恨;厭惡。
1.猜疑,猜忌。
1."嫌好道歉"之省。
1.見"嫌好道歉"。
1.說好道壞。謂挑剔苛求。
1.怨恨。
1.見"嫌唬"。
1.亦作"嫌乎"。
2.方言。討厭,不滿意。
1.猶疑惑。
1.猜忌。
2.謂嫌疑和禁忌。
1.怨恨。
1.見"嫌閑"。
1.與人姓名字音相近的字。
1.謂因有避忌而為難。
1.恐怕。
1.嫌棄窮者,喜歡富者。多用于女子婚嫁時的一種標準。
因不滿、厭惡而不愿接收或接近陳官人名流貴客,只怕他嫌棄微賤,不肯相收。
1.猶嫌疑。
1.見"嫌隙"。
因猜疑或不滿而產生的隔閡、惡感、仇怨嫌隙盡釋|造成很深的嫌隙。
1.亦作"嫌間"。
2.因彼此猜疑而產生的惡感。
1.亦作"嫌舋"。
2.猶嫌隙。
1.見"嫌釁"。
1.猶厭惡。
①被懷疑與某事有牽連避嫌疑|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②懷疑;猜忌徙出外縣,不得嫌疑|上慮其兄弟日后嫌疑。
1.刑事訴訟中有犯罪嫌疑而未經證實的人。
1.見"嫌隙"。
1.怨恨;仇怨。
1.即出韻。格律詩中應該押韻的字越出規定的韻部。
1.謂因不滿而加責備。
1.厭恨。
1.古國名。
1.土蜂。又稱細腰蜂。
2.見"衘螉塞"。
1.居庸關的別名。又名軍都關。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北。關上筑土室以候望﹐如衘螉之掇土為房﹐故名。
1.不安貌。
2.驕橫貌。
1.坎坷。
1.鹽的別稱。
1.方言。面糊裹菜肉的油炸食物。
1.咸味和酸味。泛指各種味道。
1.指味咸而腥。
作曲家。廣東番禺人,生于澳門。曾在北京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上海國立音樂院及法國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935年回國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至延安,曾任魯藝音樂系主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赴蘇聯為在延安拍攝的影片《延安與八路軍》配樂◇病逝于莫斯科。作有大合唱《黃河》、《生產》等四部,歌曲《到敵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五百余首以及交響曲《民族解放》、管弦樂《中國狂想曲》等。
1.顯揚崇高。
1.顯揚并提拔。
1.表明;顯示。
2.明顯。
1.方言。顯示并夸耀。
1.佛教語。顯明的因果報應。
1.顯露。
1.顯揚光大。
1.謂臣子以光明之道輔佐其君。
1.舊時對亡母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