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窟窿,特指眼耳口鼻等的孔。
2.
名詞
比喻事情的關鍵。
1.
洞;孔穴。
1.出自《莊子·齊物論》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
2.出自《漢書·律歷志上》黃帝使泠綸……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間而吹之。
3.出自《玉堂閑話·上霄峰禹跡》夏禹治水時泊舟之所,鑿石為竅系纜。
4.出自《故宋慶元府學教授魏府君墓志銘》潛跽而請曰,曾大父之歿七十又八年矣,下棺之石,有竅而無辭。
2.
指眼耳口鼻等器官的孔。參見“七竅”、“九竅”、“上竅”、“下竅”。
1.出自《故太學博士李君墓志銘》工部既食水銀得病,自說若有燒鐵杖自顛貫其下者,摧而為火,射竅節以出,狂痛號呼乞絕。
2.出自《紅樓夢》你痰迷了心,脂油蒙了竅。
3.
指骰子上的凹眼。
1.出自《演繁露·投五木瓊橩玫骰》唐世則鏤骨為竅,朱墨雜涂,數以為采。
4.
指管樂器上的按孔。
1.出自《淮南子·說林訓》使但吹竽,使工厭竅,雖中節而不可聽。
2.出自《與李空同論詩書》夫聲以竅生,色以質麗,虛其竅,不假聲矣。
5.
挖孔;鑿洞。
1.出自《禮記·禮運》地秉陰,竅於山川。
2.出自《枕中記》其枕青瓷,而竅其兩端。
3.出自《清異錄·釋族》香井爐邊鎖一木柜,竅其頂。
4.出自《圣武記》凡門之制宜備火攻,故竅其扇以出銃槊,則攻者不敢前也。
6.
疏通;貫通。參見“竅領”。
1.出自《古今譚概·口碑·孔太守》孔太守在任時,聶雙江初到,有“三耳無聞,一孔不竅”之謠。
7.
指心眼兒。比喻心計;主意。
1.出自《憐香伴·歡聚》不然,我也是個有竅的人,怎么就被你們欺瞞到底。
2.出自《履園叢話·笑柄·太無竅》梨園人以張故,每唱至張石匠,輒諱張為李,祭酒(吳偉業)笑曰:“此伶甚有竅。”
3.出自《歧路燈》我又不是你爹那個執固性子,我不扭你的竅。
8.
比喻事情的要害或關鍵。
1.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刎頸鴛鴦會》于今又有個不識竅的小二哥,也與個婦人私通……后惹出一場禍來,尸橫刀下。
2.出自《隋唐演義》阿姨風騷,姨夫識竅。大家錯誤,付之一笑。
3.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誰知那些學生,全憑引薦的,我一則不懂這個竅,二來也怕求人,因此只教得三個學生。
9.
翹起。
1.出自《古今譚概·巧言·俗語歇后》吳中黃秀才相掀唇,人呼“小黃竅嘴”。
2.出自《說岳全傳》來一陣藍青臉,朱紅發,竅唇露齒,真個奇形怪樣。
10.
用同“巧”。參見“竅合”。猶巧合。
1.出自《少室山房筆叢·史書占畢六》蜀有兩花蕊夫人:一王衍母,隨衍入唐;一孟昶妃,隨昶入宋,皆徐姓,皆能詩,皆亡國,皆不善終。竅合乃若此哉。
11.
用同“巧”。參見“竅妙”。猶巧妙。
1.出自《野獲編·詞曲·北詞傳授》其中有巧孫者,故馬氏粗婢,貌奇丑而聲遏云,於北詞關捩竅妙處,備得真傳,為一時獨步。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